第一章 引论 1
1.1法律的角度 2
1.1.1角度的选择 3
1.1.2事实与应当 6
1.1.3自尊与自节 10
1.1.4规范与关系 13
1.2法律的关系 20
1.2.1认知性与道德性规范 20
1.2.2权利与义务:究竟是什么? 24
1.2.3权利与义务:内在连带性 27
1.2.4权利与义务:一致性与统一性 31
1.2.5法律关系的错位问题 36
1.3法律的因缘 38
1.3.1分析方法:线性与非线性 39
1.3.2人与自然:索取与节制 43
1.3.3人与人:k值等于多少? 47
1.3.4个人与社会:天性、冲突与规范 57
第二章 法律与社会的关系 75
2.1法律与社会的基本关系 76
2.1.1法律:人类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 76
2.1.2法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93
2.1.3法律基础与法律演化 110
2.2法律与政治的关系 129
2.2.1政治及其核心要素 130
2.2.2政治制度及其保守性 134
2.2.3政治体制及其多样性 139
2.2.4关于分权与监督体制 149
2.2.5法律:体现谁的政治意志? 158
2.2.6法律特征与政治类型 162
2.3法律与经济的关系 168
2.3.1经济的含义:我的理解 171
2.3.2经济与法律:不同的价值追求 175
2.3.3公平与正义:机会平等,还是权利平等? 177
2.3.4效率:非充足性及其补足 185
2.3.5公平:非充足性及其补足 192
2.3.6市场经济的法理内涵 199
2.4法律与文化的关系 203
2.4.1文化及其保守性、民族性和历史性 204
2.4.2文化冲突:根源、类型和特征 207
2.4.3文明:究竟是什么? 211
2.4.4质疑:法律移植与形式正义 214
第三章 多元法律 219
3.1多元法律的成因 220
3.1.1分权政治结构与多元法律的存在 222
3.1.2多系宗文化与多元法律的存在 228
3.1.3非正式的类法律规范 236
3.2司法实践规范 241
3.2.1案件预期的不确定性 242
3.2.2案件预期不确定性的根源 253
3.2.3司法实践规范的必要性及其制约 262
3.3成文的社会性规范 271
3.3.1执政党的政策 273
3.3.2组织纪律 289
3.3.3宗教教规 304
3.4不成文的社会性规范 315
3.4.1习惯规范 318
3.4.2道德规范 327
3.4.3职业道德 343
第四章 立法问题 348
4.1立法的依据 349
4.1.1基于观念考虑,还是为了社会生活的需要? 349
4.1.2从模式出发,还是从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出发? 356
4.1.3固守原则,还是尊重社会的客观条件? 367
4.1.4概率期望和观念、模式、原则的可错性 374
4.2立法的方式 376
4.2.1技术设计过程,还是科学发现过程? 377
4.2.2与国家决策是同一过程,还是相互分离的独立过程? 389
4.3立法的条理性、逻辑性和系统性问题 403
4.3.1三个概念的辨析 403
4.3.2两种立法方式的“三性”的特征 408
4.3.3缺失的防范与补救 418
4.4立法体制及其监督制约机制 427
4.4.1关于多元立法体制 428
4.4.2关于多级立法体制 436
4.4.3关于立法的监督制约机制 444
第五章 法律社会化 453
5.1法律社会化的基本内涵 454
5.1.1个性发展的社会化 455
5.1.2文化继承的社会化 459
5.1.3角色学习的社会化 462
5.2法律社会化的基本机制 465
5.2.1人的需要与心理结构 466
5.2.2道德需要及其根源 469
5.2.3自我塑造及其机制 473
5.3法律社会化的目标体系 476
5.3.1法律社会化的基本任务 476
5.3.2法律社会化的基本类型 481
5.3.3法律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486
参考文献 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