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种植技术指南》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昭玺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109064492
  • 页数:544 页
图书介绍:

上篇 总论 3

第一章 我国中草药种植概况 3

一、中草药种植的意义 3

(一)满足人民医疗保健的需要 3

(二)有益于发展经济参与国际竞争 3

(三)丰富了祖国及世界医药学宝库 4

二、中草药种植的历史 4

三、中草药种植的发展概况 5

四、我国中草药的分布概况 7

五、中草药栽培的特点 9

(一)中草药种类繁多,种植技术复杂 9

(二)产量与质量并重 11

(三)重视中草药的道地性 11

第二章 中草药种植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13

一、中草药的生长发育及其与环境的统一 13

(一)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周期 13

(二)药用植物与环境的统一及其生态适应 14

二、中草药种植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15

(一)光照与中草药 15

(二)温度与中草药 18

(三)水分与中草药 20

(四)空气和风与中草药 21

三、中草药种植与土壤的关系 22

(一)土壤与肥力的概念 22

(二)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土壤与肥力的因素 22

(三)土壤有机质 23

(四)土壤养分 24

(五)土壤水分 24

(六)土壤酸碱度 25

(七)土壤的改良 26

四、中草药种植与肥料的关系 27

(一)中草药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元素 27

(二)肥料种类、性质及使用方法 29

(三)合理施肥 36

第三章 中草药的繁殖 41

一、种子繁殖 41

(一)种子的一般特性 41

(二)种子的采收和休眠 42

(三)种子的寿命、贮藏和处理 43

(四)种子的萌发 45

(五)种子的品质检验 47

(六)播种 49

二、营养繁殖 51

(一)营养繁殖的意义 51

(二)营养繁殖的类别 52

三、中草药的良种繁育 58

(一)品种混杂退化的表现 58

(二)良种混杂退化的原因 59

(三)防止品种退化的方法 60

第四章 中草药的田间管理 63

一、间苗、定苗、补苗 63

二、中耕、除草、培土与追肥 63

(一)中耕、除草、培土 63

(二)追肥 64

三、灌溉与排水 65

(一)灌溉的一般原则 65

(二)灌溉方法 65

(三)排涝 65

四、重要中草药微灌技术的应用研究 65

五、整枝、打顶与摘蕾 67

(一)整枝 67

(二)打顶与摘蕾 68

六、覆盖、遮荫与支架 69

(一)覆盖 69

(二)遮荫与支架 70

第五章 中草药病虫害及其防治 71

一、中草药病害 71

(一)中草药病害的主要病原 71

(二)中草药病害的侵染过程和侵染循环 74

(三)中草药病害的发生特点 75

二、中草药虫害 76

(一)中草药害虫生物学 76

(二)害虫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78

(三)中草药重要害虫种类及其为害 79

(四)中草药害虫特点 80

三、中草药病虫害防治 81

(一)中草药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理 81

(二)中草药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82

四、农药在中草药上的应用 86

(一)常用农药品种介绍 86

(二)农药在中草药上的合理使用 90

第六章 中草药的采收与加工 92

一、中草药的采收 92

(一)采收期 92

(二)采收方法 94

二、中草药的产地加工 95

(一)产地加工、炮制的概念及加工的意义 95

(二)加工过程中影响药材品质的因素(提要) 95

(三)中草药的干燥 96

三、中草药的贮藏 97

第七章 中草药种植品种选择与销售的一些基本知识 99

一、种植品种的选择 99

(一)概述 99

(二)种植成本 100

(三)中草药价格 101

(四)如何选择种植的品种 103

二、中草药种植的种源 104

三、中草药的销售 105

下篇 各论 109

第八章 根及根茎类中草药的种植 109

一、人参 109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109

(二)生物学特性 110

(三)栽培技术 111

(四)采收加工 118

二、山参 119

(一)山参的传说 119

(二)让园参“返籍”势在必行 119

(三)人工培育山参的意义 119

(四)山参根的外部特征 120

(五)商品山参分类 122

(六)野山参的鉴别 123

(七)林下免耕法培育“充山参”技术要点 123

(八)移山参栽培方法 124

(九)山参的管理与看护 125

三、三七 126

(一)植物特征 127

(二)生物学特性 128

(三)栽培技术 128

(四)采收与加工 133

四、大黄 134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135

(二)生物学特性 136

(三)栽培技术 136

(四)采收加工 138

五、山药 139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139

(二)生物学特性 140

(三)栽培技术 140

(四)采收加工 142

六、千年健 143

(一)形态特征 143

(二)生物学特性 144

(三)栽培技术 144

(四)采收与加工 145

七、川贝母 145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146

(二)生物学特性 147

(三)栽培技术 147

(四)采收与加工 150

八、川芎 151

(一)植物特征 152

(二)生物学特性 152

(三)栽培技术 153

(四)采收加工 155

九、云木香 156

(一)植物特征 156

(二)生物学特性 156

(三)栽培技术 157

(四)采收加工 158

十、天门冬 158

(一)植物特征 159

(二)生物学特性 159

(三)栽培技术 159

(四)采收加工 161

十一、天麻 161

(一)形态特征 161

(二)生物学特性 162

(三)栽培技术 165

(四)田间管理 171

(五)采收加工 172

十二、太子参 173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173

(二)生物学特性 173

(三)栽培技术 174

(四)采收与加工 176

十三、巴戟天 176

(一)植物特征 176

(二)生物学特性 177

(三)栽培技术 178

(四)采收加工 180

十四、牛膝 181

(一)植物特征及种类简介 181

(二)生物学特性 182

(三)栽培技术 182

(四)采收与加工 184

十五、丹参 184

(一)植物特征 184

(二)生物学特性 185

(三)栽培技术 186

(四)采收与加工 189

十六、玄参 189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189

(二)生物学特性 190

(三)栽培技术 190

(四)采收与加工 193

十七、半夏 193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194

(二)生物学特性 194

(三)栽培技术 196

(四)病虫害防治 197

(五)采收加工 197

十八、甘草 198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概况 198

(二)生物学特性 199

(三)栽培技术 200

(四)采收加工 203

十九、细辛 203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204

(二)生物学特性 204

(三)栽培技术 205

(四)采收与加工 207

二十、北沙参 208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208

(二)生物学特性 208

(三)栽培技术 209

(四)采收与加工 211

二十一、白术 212

(一)植物特征 212

(二)生物学特性 212

(三)栽培技术 213

(四)采收与加工 216

二十二、白芷 216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217

(二)生物学特性 218

(三)栽培技术 218

(四)采收加工 220

二十三、百合 221

(一)植物特征及种类简介 221

(二)生物学特性 222

(三)栽培技术 222

(四)采收与加工 225

二十四、西洋参 225

(一)形态特征 226

(二)生物学特性 226

(三)栽培技术 228

(四)采收与加工 232

二十五、地黄 233

(一)植物特征与品种简介 233

(二)生物学特性 235

(三)栽培技术 236

(四)采收与加工 239

二十六、防风 239

(一)植物特征 239

(二)生物学特性 239

(三)栽培技术 241

(四)采收加工 243

二十七、当归 243

(一)植物特征 243

(二)生物学特性 244

(三)栽培技术 246

(四)采收加工 250

二十八、芍药 251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252

(二)生物学特性 252

(三)栽培技术 253

(四)采收与加工 256

二十九、延胡索 256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257

(二)生物学特性 258

(三)栽培技术 259

(四)采收与加工 261

三十、麦冬 262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262

(二)生物学特性 262

(三)栽培技术 264

(四)采收与加工 266

三十一、远志 266

(一)植物形态 267

(二)生物学特性 267

(三)栽培技术 268

(四)采收与加工 269

三十二、附子(乌头) 269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269

(二)生物学特性 271

(三)栽培技术 271

(四)采收与加工 274

三十三、条叶龙胆 275

(一)植物特征 275

(二)生物学特性 276

(三)栽培技术 276

(四)采收与加工 279

三十四、何首乌 279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279

(二)生物学特性 280

(三)栽培技术 281

(四)采收与加工 282

三十五、泽泻 282

(一)植物特征 282

(二)生物学特性 283

(三)栽培技术 283

(四)采收加工 287

三十六、郁金 287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287

(二)生物学特性 288

(三)栽培技术 290

(四)采收与加工 292

三十七、板蓝根(菘蓝) 293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294

(二)生物学特性 294

(三)栽培技术 295

(四)采收与加工 297

三十八、金荞麦 297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297

(二)生物学特性 299

(三)栽培技术 299

(四)采收加工 301

三十九、浙贝母 301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302

(二)生物学特性 303

(三)栽培技术 304

(四)采收与加工 308

四十、桔梗 309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309

(二)生物学特性 310

(三)栽培技术 311

(四)采收与加工 313

四十一、党参 313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313

(二)生物学特性 315

(三)栽培技术 315

(四)采收加工 317

四十二、柴胡 317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318

(二)生物学特性 318

(三)栽培技术 319

(四)采收与加工 320

四十三、黄芪 320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321

(二)生物学特性 321

(三)栽培技术 321

(四)采收与加工 324

四十四、黄芩 324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325

(二)生物学特性 325

(三)栽培技术 325

(四)采收与加工 328

四十五、黄连 328

(一)形态特征 329

(二)生物学特性 330

(三)栽培技术 331

(四)收获与加工 335

第九章 种子果实类中草药的种植 338

四十六、山茱萸 338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338

(二)生物学特性 338

(三)栽培技术 339

(四)采收加工 343

四十七、五味子 343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343

(二)生物学特性 344

(三)栽培技术 344

(四)采收加工 346

四十八、连翘 346

(一)植物特征 346

(二)生物学特性 347

(三)栽培技术 348

(四)采收加工 349

四十九、罗汉果 349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349

(二)生物学特性 350

(三)栽培技术 351

(四)采收与加工 352

五十、栝楼 353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353

(二)生物学特性 354

(三)栽培技术 355

(四)采收加工 357

五十一、枳壳(酸橙) 358

(一)植物特征 358

(二)生物学特性 358

(三)栽培技术 359

(四)采收加工 362

五十二、枸杞(宁夏枸杞) 362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363

(二)生物学特性 363

(三)栽培技术 365

(四)采收与加工 371

五十三、砂仁 371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372

(二)生物学特性 373

(三)栽培技术 374

(四)采收加工 379

五十四、栀子 379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380

(二)生物学特性 380

(三)栽培技术 380

(四)采收与加工 382

五十五、银杏 382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概况 383

(二)生物学特性 383

(三)栽培技术 384

(四)采收与加工 387

五十六、槟榔 388

(一)植物特征 388

(二)生物学特性 388

(三)栽培技术 389

(四)采收与加工 392

五十七、酸枣 392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393

(二)生物学特性 393

(三)栽培技术 394

(四)采收加工 394

五十八、薏苡 395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395

(二)生物学特性 395

(三)栽培技术 396

(四)采收与加工 398

第十章 全草类、叶类中草药的种植 399

五十九、广藿香 399

(一)植物特征 399

(二)生物学特性 399

(三)栽培技术 400

(四)采收与加工 402

六十、石斛 403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403

(二)生物学特性 404

(三)栽培技术 405

(四)采收加工 407

六十一、肉苁蓉 407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408

(二)生物学特性 409

(三)栽培技术 410

(四)采收加工 411

六十二、泽兰(地瓜儿苗) 412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412

(二)生物学特性 413

(三)栽培技术 413

(四)采收加工 414

六十三、穿心莲 414

(一)植物特征 415

(二)生物学特性 415

(三)栽培技术 417

(四)采收加工 419

六十四、绞股蓝 419

(一)形态特征 420

(二)生物学特性 420

(三)栽培技术 421

(四)采收加工 423

六十五、颠茄 424

(一)植物特征 424

(二)生物学特性 424

(三)栽培技术 425

(四)采收与加工 428

六十六、薄荷 428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429

(二)生物学特性 429

(三)栽培技术 431

(四)采收加工 432

六十七、霍香 433

(一)植物特征 433

(二)生物学特性 434

(三)栽培技术 435

(四)采收与加工 436

六十八、芦荟 437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437

(二)生物学特性 437

(三)栽培技术 438

(四)采收加工 440

第十一章 花类中草药的种植 441

六十九、丁香 441

(一)植物特征 441

(二)生物学特性 441

(三)栽培技术 442

(四)采收加工 444

七十、红花 444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444

(二)生物学特性 446

(三)栽培技术 446

(四)采收加工 448

七十一、金莲花 449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449

(二)生物学特性 450

(三)栽培技术 450

(四)采收与加工 452

七十二、金银花 452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452

(二)生物学特性 454

(三)栽培技术 454

(四)采收与加工 458

七十三、菊花 459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459

(二)生物学特性 460

(三)栽培技术 461

(四)采收与加工 463

七十四、款冬 464

(一)植物特征 464

(二)生物学特性 465

(三)栽培技术 466

(四)采收与加工 467

七十五、番红花 467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468

(二)生物学特性 468

(三)栽培技术 470

(四)采收加工 472

第十二章 皮类及树木类中草药的种植 473

七十六、杜仲 473

(一)植物特征及类型简介 473

(二)生物学特性 474

(三)栽培技术 475

(四)采收与加工 478

七十七、牡丹 479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479

(二)生物学特性 480

(三)栽培技术 481

(四)采收加工 483

七十八、厚朴 483

(一)植物特征 484

(二)生物学特性 484

(三)栽培技术 485

(四)采收与加工 487

七十九、黄柏 488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488

(二)生物学特性 488

(三)栽培技术 489

(四)采收与加工 490

八十、土沉香 491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 491

(二)生物学特性 491

(三)栽培技术 493

(四)采收加工 494

八十一、檀香 495

(一)植物特征 495

(二)生物学特性 495

(三)栽培技术 497

(四)采收加工 500

第十三章 真菌类中草药的种植 501

八十二、灵芝 501

(一)形态特征 501

(二)生物学特性 502

(三)栽培技术 503

(四)采收加工 505

八十三、茯苓 506

(一)形态特征 506

(二)生物学特性 507

(三)栽培技术 508

(四)采收加工 510

八十四、猪苓 510

(一)形态特征 510

(二)生物学特性 511

(三)栽培技术 512

(四)采收与加工 513

第十四章 50种中草药的主产地、功用及栽培技术简介 514

参考文献 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