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论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 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革命的指导性理论 1
二、恩格斯论科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4
三、列宁论科学技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 24
四、毛泽东论科学技术的内在发展规律及其功能 29
五、邓小平论科学技术的生产力特征 42
六、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 50
第二章 联系与发展:解释科学发展的基本原理 62
一、从普遍联系和发展观看“科学论”方法 62
二、多维整合模式及其解释功能 67
三、从历史唯物主义看“李约瑟难题” 88
一、科学的维度及其含义 101
第三章 科学与技术:现代社会的主导力量 101
二、技术及其与科学的关系 105
三、科学、技术与生产的融合 109
四、科学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 116
第四章 科学中心转移:科学革命的表现 116
一、科学中心转移与科学革命的关系 127
二、科学中心与学科中心的关系 134
三、文艺复兴对科学中心转移的影响 140
第五章 社会文化语境:科学革命的依托 153
一、科学的系统结构 153
二、科学的社会运行 162
三、科学的历史运行 171
四、科学的文化运行 183
第六章 科学革命;认识的提升与拓展 187
一、物理学革命与世界图景的改变 187
二、生物学革命与生命过程的揭秘 231
三、地学革命与地球结构的认识 258
四、混沌学革命与思维方式的变革 277
第七章 技术革命;科学理论的物化 295
一、技术的含义与性质 295
二、技术进步与现代技术革命 299
三、技术思想与技术方法论 309
四、科学向技术的转化 318
第九章 可持续发展:科技革命的神圣使命 323
第八章 国家创新体系:当代科技革命的新形式 323
五、技术的双重效应及其社会控制 323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336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与结构 337
三、国家创新体系的功能与作用 343
四、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及其特点 347
五、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发展 352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背景 360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评价标准 362
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及其控制 366
四、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观点 377
五、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81
六、可持续发展的持续——绿色发展观 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