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杰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301070411
  • 页数:43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的成果,全面而详尽地论述了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概念、特征和发展演变的趋势,同时阐述了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既有对国际非政府组织概念的详细界定,又有对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分类比较和个案分析。为近年从国际关系角度研究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绪论 1

第一章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及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7

第一节 非政府组织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属性与分类 8

一、传统组织理论与一般的组织涵义 8

二、非政府组织概念 10

三、国际非政府组织概念 18

四、国际非政府组织属性 20

五、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分类 29

第二节 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社会中与其他行为体的关系 34

一、国际非政府组织与国家的关系 34

二、国际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关系 40

三、国际非政府组织与跨国公司的关系 48

第三节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活动方式 54

一、从事特定问题的研究与教育和知识、信息的传播 55

二、从事运作性发展项目,向目标群体提供特定的产品与服务 55

三、倡议与游说 56

四、对政府与政府间国际组织决策与行为的参与、监督和协调 57

五、抗议与斗争 57

六、紧急状况下的人道主义救援 58

第四节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性质与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59

一、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性质 59

二、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64

第二章 国际政治理论与国际非政府组织 67

第一节 国际政治视野中国际非政府组织理论的发展轨迹 70

一、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发展轨迹 70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发展状况 74

第二节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78

一、作为多维过程的全球化:全球治理的背景 79

二、全球治理的兴起 83

三、对全球治理理论的评价 93

第三节 公民社会和全球公民社会 98

一、公民社会 98

二、全球公民社会 106

第四节 全球治理和全球公民社会理论对国际非政府组织研究的启示 120

第三章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程 124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非政府组织 124

一、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诞生 125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际非政府组织数量的增长 126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际非政府组织活动领域及组织间联系的萌芽 126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国际非政府组织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130

五、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特征 132

第二节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非政府组织 133

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非政府组织数量增长的总趋势 133

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各领域的发展 134

三、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内部组织特征及组织间的交流与联系 135

四、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非政府组织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137

五、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特点 141

第三节 冷战时期的国际非政府组织 142

一、冷战时期国际非政府组织数量的增长 142

二、冷战期间国际非政府组织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146

三、国际非政府组织内部组织的成熟 150

四、国际非政府组织之间联系的逐步发展 151

五、冷战时期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特点 153

第四节 冷战后的国际非政府组织 154

一、冷战后国际非政府组织数量的爆炸性增长 154

二、冷战后第三世界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迅速发展 156

三、冷战后国际非政府组织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158

四、国际非政府组织间联系与联合的迅速发展 162

五、冷战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特点 164

第五节 百年来国际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回顾与总结 165

一、百年来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165

二、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规律 166

第四章 联合国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关系 168

第一节 联合国对国际非政府组织政策的演变 169

一、联合国的成立与非政府组织 169

二、非政府组织与联合国的咨商制度的确立及其演变 171

三、非政府组织与联合国内其他机构的制度性联系 178

第二节 联合国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模式 183

一、经社理事会咨商制度的规定 183

二、非政府组织在联合国发挥影响的方式 189

三、非政府组织参与联合国召集的国际会议 194

第三节 非政府组织在联合国一些领域的活动 199

一、维和及人道主义救援 199

二、人权领域 202

三、裁军领域 203

四、环发领域 204

第五章 国际非政府组织与和平和安全 209

第一节 和平与安全内涵的演变 210

一、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 210

二、全球化时代的和平与安全理念 212

三、全球化及和平与安全的实现 214

第二节 和平与安全领域的国际非政府组织 218

一、和平与安全领域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程 219

二、和平与安全领域的国际非政府组织 224

第三节 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和平与安全领域的作用和影响 228

一、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228

二、和平与安全领域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边缘地位 232

三、和平与安全领域非政府组织的局限性 235

第四节 个案分析——国际禁止地雷运动 241

一、人道关怀:有关杀伤性地雷的问题 241

二、国际禁雷组织的诞生 243

三、禁止地雷——全球的责任 244

四、国际市民社会——国际禁雷运动的依托 253

第六章 国际非政府组织与经济发展 257

第一节 国际经济非政府组织的定义及其发展现状 258

一、国际经济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及其与其他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区别 258

二、国际经济非政府组织的类型 260

第二节 国际经济非政府组织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65

一、北方国际经济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266

二、南方国际经济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269

三、南北国际经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 279

第三节 国际经济非政府组织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优势 280

一、灵活机动,适应性强 281

二、高效率和资金、人力的高利用率 281

三、制度创新作用 282

四、对传统文化所起到的革新作用 282

第四节 国际经济非政府组织的局限性 283

一、北方经济非政府组织的局限性 283

二、南方经济非政府组织的局限性 286

第五节 国际经济非政府组织与中国的扶贫实践 288

附录 部分有代表性的国际经济非政府组织简介 293

第七章 国际非政府组织与全球环境治理 297

第一节 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定义及分类 298

一、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定义 298

二、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的类型 299

第二节 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的演变及其原因 301

一、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的演变 301

二、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演变的原因 308

第三节 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310

一、环境意识的倡导者和宣传者 310

二、环境信息的提供者 311

三、国际环境机制的积极推动者 312

四、环境正义的维护者 314

五、全球环保人士的联系纽带和桥梁 315

六、制度创新者 315

第四节 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方式 316

一、间接渠道 316

二、直接渠道 321

第五节 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影响全球环境治理的程度 322

第六节 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前景 325

第七节 案例分析 328

案例1 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329

案例2 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 334

案例3 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与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 337

小结 344

附录 部分有代表性的重要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简介 345

第八章 国际非政府组织与人权 357

第一节 人权作为国际政治话题的出现 358

一、人权发展简史 359

二、人权进入国际政治领域 361

三、国际人权的历程 364

第二节 国际人权非政府组织的定义及分类 368

一、国际人权非政府组织的定义 368

二、国际人权非政府组织的分类 368

第三节 国际人权非政府组织的基本状况 371

一、国际人权非政府组织的起源及其地理分布 372

二、国际人权非政府组织的活动目标 374

三、国际人权非政府组织的组织策略 379

四、国际人权非政府组织面临的挑战 381

五、国际人权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内容 383

六、国际人权非政府组织的对外联系 386

七、国际人权非政府组织的成员及组织结构 389

八、国际人权非政府组织的财政状况 391

第四节 国际人权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人权治理的方式 392

一、全球人权治理机制的构成 392

二、国际人权非政府组织的参与途径 394

第五节 国际人权非政府组织在全球人权治理中的作用 395

一、人权制度建设的促进者 396

二、全球民主进程的加速器 397

三、现行人权国际体系的监督者 398

四、改变民族国家范式的重要力量 399

五、人权国际干涉活动的被利用者 400

第六节 国际人权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前景及制约因素 401

一、如何克服财政困难,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401

二、如何协调立场,更大地发挥监督作用 402

第七节 个案研究 403

案例 国际红十字会与人道主义救助 403

附录 部分有代表性的重要国际人权非政府组织简介 405

结论 412

主要参考文献 419

后记 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