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代哲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4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书增等著
  • 出 版 社: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215037258
  • 页数:1886 页
图书介绍:

序 衷尔钜 1

序 姚瀛艇 1

引论 1

一、明代社会的经济状况 1

序 张岱年 1

二、明代的政治概况 11

三、明代自然科学的成就及其对哲学的影响 21

四、明代哲学思想演变的轨迹 40

理学独尊 60

概说 60

第一章 朱元璋与明初朱熹理学官方地位的确立 62

一、朱元璋强化集权的治国思想 62

二、朱元璋《御注道德真经》的思想 75

三、明初朱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83

一、刘基的生平和著作 91

第二章 刘基的思想 91

二、刘基的哲学思想 93

三、刘基的社会政治思想 106

第三章 明初浙东朱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15

一、明初浙东学术思想界 115

二、宋濂的哲学思想 117

三、方孝孺的哲学思想 127

第四章 曹端、薛瑄的思想 141

一、曹端、薛瑄的生平和著作 141

二、曹端的哲学思想 143

三、曹端的无神论思想 150

四、薛瑄的理气说 158

五、薛瑄的复性论 168

一、吴与弼、胡居仁的生平和著作 178

第五章 吴与弼、胡居仁的思想 178

二、吴与弼的哲学思想 181

三、胡居仁的理气说 191

四、胡居仁的圣贤工夫说 199

第六章 何瑭的思想 207

一、何瑭的生平和著作 207

二、“阳为神,阴为形”的哲学思想 210

三、何瑭与王廷相的辩论 221

第七章 明代佛教哲学的演变 232

一、明代的佛教政策 232

二、明代佛教诸宗 239

三、明末“四大高僧”的哲学思想及其受理学的影响 249

第八章 明代道教哲学的演变 258

一、明代的道教政策 258

二、明代道教两大流派 264

三、明代道教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及其受理学的影响 272

第九章 明代伊斯兰教哲学在中国的发展 282

一、明代以前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 282

二、明代伊斯兰教的本土化运动 291

三、明代中国伊斯兰教哲学的新特色 301

心学崛起 316

概说 316

第十章 陈献章及心学的复起 319

一、陈献章的生平和著作 319

二、“天地之物尽在我”的宇宙观 325

三、“为学当求诸心”的认识论 334

四、陈献章后学林光的哲学思想 343

第十一章湛若水的思想 351

一、湛若水的生平和著作 351

二、“万事万变皆本于心”的宇宙观 353

三、“随处体认天理”的修养论 364

四、“心性非二”的人性论 373

第十二章 王守仁的思想(上) 382

一、王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382

二、王学的产生是宋明理学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391

三、王守仁的生平活动及心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408

第十三章 王守仁的思想(中) 422

四、“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423

五、“知行合一”说 439

六、“致良知”是“圣门正法眼藏” 458

第十四章 王守仁的思想(下) 475

七、王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475

八、“天泉证道”和王学的分化 491

九、王学在东、西方的传播及其影响 505

十、王守仁后学王畿的哲学思想 522

第十五章 王艮和泰州学派的思想 533

一、王艮的生平和著作 533

二、王艮和泰州学派的主要理论学说 540

三、泰州学派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555

四、泰州后学颜钧和罗汝芳的哲学思想 563

第十六章 何心隐的思想 577

一、何心隐的生平和著作 577

二、何心隐以“师友”为核心的理想政治观 583

三、何心隐的哲学思想 593

第十七章 李贽反道学的“异端”思想 603

一、李贽的生平和著作 603

二、“颠倒千万世之是非”的批判怀疑精神 613

三、“自然之性”的人性论 622

四、“心即是境,境即是心”的唯心主义基本倾向 636

五、“经史相为表里”的历史观 650

第十八章 刘宗周、黄道周的思想(上) 662

一、刘宗周的生平和著作 662

二、刘宗周思想发展的过程和蕺山学派的形成 667

三、“理即是气之理”的理气论和“道不离器”的道器论 676

四、“离物无知”、“知为物化”的认识论 687

第十九章 刘宗周、黄道周的思想(下) 700

五、“义理之性即气质之性”的心性论 700

六、刘宗周的“慎独”学说 710

七、“仁政”、“德治”的政治观 721

八、黄道周的哲学思想 726

第二十章 陈确的思想 737

一、陈确的生平和著作 737

二、陈确的宇宙观和无神论思想 744

三、陈确的认识论和知行观 753

四、陈确的人性论和理欲观 765

第二十一章 孙奇逢的思想 773

一、孙奇逢的生平和著作 773

二、“兼采朱王,以实补虚”、“主于实用”的思想特色 776

三、“吾心即天地万物”的哲学思想 783

气学复兴 794

概说 794

第二十二章 魏校、崔铣的思想 796

一、魏校、崔铣的生平和著作 796

二、魏校的“理气合一”论 798

三、崔铣“理者,气之条”的思想 804

第二十三章 罗钦顺的思想 814

一、罗钦顺的生平和著作 814

二、“理气为一物”论 820

三、“明乎心性之辨” 835

四、“经世宰物”之学 848

五、历史地位 854

第二十四章 王廷相的思想(上) 859

一、王廷相的生平和著作 859

二、“元气之上无物”的本体论 864

三、“无形气则神灭”的无神论思想 879

第二十五章 王廷相的思想(下) 899

四、“气有偏盛,遂为物主”的辩证法思想 899

五、“讨诸理而尤贵达于事”的知行统一观 915

六、“人具形气而后性出”的人性论 933

第二十六章 吴廷翰的思想 952

一、吴廷翰的生平和著作 952

二、气“为天地万物之祖” 955

三、“验之于物而得之于心乃为真知” 965

四、“性气一物”论 976

五、吴廷翰的思想在日本的影响 990

第二十七章 韩邦奇、杨慎的思想 996

一、韩邦奇、杨慎的生平和著作 996

二、韩邦奇的“天地万物本同一气”的思想 1000

三、杨慎的“元气”“求实”哲学 1007

第二十八章 高拱的思想 1024

一、高拱的生平和著作 1024

二、“气具夫理”、“理具于气”的宇宙观 1029

三、“事必求其实”、“虚心以求其是”的认识论 1038

四、“义”、“利”和“经”、“权”相统一的辩证法思想 1045

第二十九章 吕坤的思想 1056

一、吕坤的生平和著作 1056

二、“学以自得为宗” 1061

三、“天地万物只是一气聚散” 1071

四、“天地间只靠两种人为命” 1086

五、“天自有两种天” 1096

第三十章 唐鹤征、杨东明的思想 1107

一、唐鹤征、杨东明的生平和著作 1107

二、唐鹤征的“天地之间只有一气”的思想 1109

三、杨东明的理气统一说 1124

第三十一章 方以智的思想 1130

一、方以智的生平和著作 1130

二、“质测即藏通几”之学 1136

三、“盈天地间皆物”、“一切物皆气之所为” 1144

四、“知至而以知还物” 1156

五、“两间无不交,则无不二而一” 1167

六、历史地位及其评价 1177

实学高扬 1180

概说 1180

一、黄绾的生平和著作 1183

第三十二章 黄绾的思想 1183

二、宋明理学“其入门皆由于禅” 1190

三、力倡“经世之学” 1202

第三十三章 陈第的思想 1214

一、陈第的生平和著作 1214

二、“三极之道,阴阳而已”的哲学思想 1218

三、“不达世务,终难致用”的“求实”思想 1234

第三十四章 来知德的思想 1251

一、来知德和明代象数之学的发展 1251

二、“舍象不可以言易” 1256

三、“有天地,就有太极之理在里面” 1265

第三十五章 张居正的思想 1274

一、张居正的生平和著作 1274

二、“天道无心”的宇宙观 1282

三、“敦本务实”之学 1290

一、顾宪成和高攀龙及东林学派 1300

第三十六章 顾宪成、高攀龙的思想 1300

二、顾宪成“志在世道”的思想 1308

三、高攀龙的“躬行实践”、“贵实行”的务实致用思想 1323

第三十七章 李时珍的思想 1337

一、李时珍的生平和著作 1337

二、宇宙“变化皆由于一气”说 1340

三、自发的辩证思维方法 1351

四、“医者贵在格物”的认识论 1361

第三十八章 张介宾的思想 1368

一、张介宾的生平和著作 1368

二、“医易相通,理无二致” 1370

三、“阴阳即五行之气,五行即阴阳之质” 1380

第三十九章 徐光启、李之藻的思想 1401

一、徐光启、李之藻的生平和著作 1401

二、“博究天人而主于实用” 1408

三、西学可以“补开辟所未有” 1426

第四十章 宋应星的思想 1435

一、宋应星的生平和著作 1435

二、宋应星的哲学思想(上) 1438

三、宋应星的哲学思想(下) 1449

第四十一章 朱之瑜的思想 1457

一、朱之瑜的生平和著作 1457

二、“以有用为标准”的哲学思想 1464

三、“治国有道,因民之所利而利”的社会政治思想 1481

四、朱之瑜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历史影响 1488

破块启蒙 1491

概说 1491

第四十二章 傅山的思想 1494

一、傅山的生平和著作 1494

二、傅山的哲学思想 1501

三、傅山的社会政治思想 1526

第四十三章 黄宗羲的思想 1550

一、黄宗羲的生平和著作 1550

二、“理气乃学之主脑”的哲学思想 1562

三、“一本而万殊”的哲学史观 1578

四、《明夷待访录》的民主思想 1587

第四十四章 顾炎武的思想 1600

一、顾炎武的生平和著作 1600

二、“非器则道无所寓”的哲学思想 1603

三、“拨乱涤污,法古用夏”的社会政治思想 1629

第四十五章 王夫之的思想(上) 1640

一、王夫之的生平和著作 1640

二、“太虚一实”、“气者理之依” 1648

三、“天下惟器”、“道在器中” 1660

四、“太虚本动”、“变化日新” 1669

第四十六章 王夫之的思想(中) 1669

五、“能必副其所”、“知以行为功” 1688

六、“习成而性与成”、“天理寓于人欲” 1716

第四十七章 王夫之的思想(下) 1731

七、“理势合一”、“即民而见天” 1731

八、“立君以主民”、“以政而治民” 1746

九、王夫之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1760

第四十八章 “西学东渐”和理学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 1764

一、利玛窦与“西学”的传入 1764

二、明末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作用 1777

三、宋明理学在西方的传播及其影响 1816

结束语 1834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1868

后记 1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