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理论建构 3
1.传媒文化理论美学基础研究 3
1.1 消费与审美的历史谱系与当代融合 3
1.1.1 从“本根同生”到“相煎何急”的戏剧性历程 4
1.1.2 关系转机 10
1.1.3 后现代语境下的范式融合 13
1.2 消费文化语境中黑格尔“艺术终结论”之悖反 18
1.2.1 黑格尔体系的终结,哲学的终结 19
1.2.2 大众消费与“艺术”的复活 22
2.编辑理论与编辑美学研究 27
2.1 图书编辑活动的美学意蕴及图书编辑美学初探 27
2.1.1 作为“艺术生产”过程的图书编辑活动 28
2.1.2 作为作品创生环节的图书编辑活动 32
2.1.3 作为审美化日常生活构成元素的图书编辑活动 36
2.1.4 图书编辑美学的理论架构 44
2.2 重建编辑主体性的理论尝试 45
2.2.1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47
2.2.2 市场意识与审美意识的统一 52
2.2.3 个体主体与交互主体的统一 56
2.3 编辑活动的本质特征再认识 63
2.3.1 编辑活动是一种交互性活动 64
2.3.2 编辑活动是一种动态生成性活动 66
2.3.3 编辑活动是一种符号创造性活动 67
3.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研究 70
3.1 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上) 70
3.1.1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71
3.1.2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国化的基本内涵 74
3.1.3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国化的任务和要求 75
3.1.4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根本特点 77
3.1.5 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当代价值 78
3.2 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下) 80
3.2.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理论要素 81
3.2.2 中国新闻实践的基本经验与党的新闻政策 85
3.2.3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理论架构 88
3.2.4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研究方法 91
下编 批评实践 95
4.网络文化批评 95
4.1 3G网络时代大学生不良爱情观念和行为批判研究(理论部分) 95
4.1.1 3G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爱情观念和行为影响的表现及现状 98
4.1.2 3G网络对大学生爱情观念和行为主要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与理论分析 102
4.1.3 3G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爱情观念和行为的影响效度分析与对策研究 113
4.2 3G网络时代大学生不良爱情观念和行为批判研究(实证部分) 124
4.2.1 深度访谈 124
4.2.2 影响效度调查 135
5.影像与宣传文化批评 142
5.1 生命是苍凉的远方——评韩寒导演作品《后会无期》 142
5.2 她比烟花寂寞——评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获奖作品《白日焰火》 148
5.3 烹茶话英雄——评“金庸茶馆”十卷 157
5.4 论研究生媒体的导向、定位和价值取向 159
5.4.1 精英立场 160
5.4.2 精品意识 161
5.4.3 人文关怀 163
6.图书文化批评 166
6.1 哲学与心灵之镜 166
6.1.1 听听哲学家们自己的声音——评R.P.沃尔芙《哲学是什么》(第十版) 166
6.1.2 给知识开个派对——评露西·艾尔哲学小说《莉娜的邀请》 170
6.1.3 将人生艺术化的心理学努力——评迈克·怀特封笔之作《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172
6.2 媒体人的精神历险 176
6.2.1 常识的发声试验——评燕舞新作《见解》 176
6.1.2 “飞”而论道——评谭飞新作《影视界的知道分子》 179
参考文献 182
后记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