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中国佛教近代史之范围 1
第二节 中国佛教近代之特质 3
第三节 中国佛教近代之成就 5
第四节 近代中国佛教之护国 9
第二章 元明时代之佛教 12
第一节 元代喇嘛教之兴起 12
第二节 西方宗教之东来 15
第三节 儒释思想之融和 16
第四节 经藏开版与西学输入 21
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26
第一节 清代之喇嘛教 26
第二节 诸宗思想之融和 27
第三节 大藏经之出版 31
第四节 敦煌藏书之发现 34
第五节 居士佛教之抬头 38
第四章 鸦片战争与宗教压迫 47
第一节 西方教士之狂妄 47
第二节 传教事业之发展 48
第一项 国人排斥教会之言论 49
第二项 西教违背中国传统文化 53
第三项 西教违背中国伦理道德 54
第四项 西教违背中国民族习俗 56
第三节 查还教堂与迫害佛教 59
第四节 太平天国之荒谬与义和团之反动 64
第五章 维新运动与佛教厄运 72
第一节 变法维新与庙产兴学 72
第一项 庙产兴学之导火线 72
第二项 张之洞之「劝学篇」 73
第三项 上海县实施庙产兴学 75
第一项 扬州之普通僧学堂 78
第二节 自动兴学与自保寺产 78
第二项 金陵祗洹精舍 80
第三项 南京僧师范学堂 80
第三节 革命思想浸入佛教 81
第六章 民国肇兴与佛教新生 91
第一节 改革金山与革新运动 91
第二节 保护寺产与教团组织 99
第三节 三大革命与革新僧制 107
第四节 管理寺庙与信仰自由 113
第五节 三民主义与佛化思想 118
第六节 以佛法调和东西文化 124
第七章 佛教存亡关头 131
第一节 第一次庙产兴学运动 131
第二节 危亡中的佛教救星 133
第三节 破除迷信与摧残佛教 140
第四节 各省寺产遭受宰割之纪录 146
第五节 第二次庙产兴学运动 154
第六节 召开全国佛教徒代表大会 164
第七节 中国佛教会获准成立之经过 173
第八节 名流居士制造纠纷 178
第九节 如何健全佛教会组织 184
第十节 政府无意保护佛教 187
第十一节 假兴办慈善公益之名行扼教佛教之实 192
第八章 丛林制度与僧教育 197
第一节 丛林制度之由来 197
第二节 僧教育之开创 203
第三节 僧教育的成功与失败 216
第九章 内政部所拟订僧教育及整理僧制办法 221
第一节 「佛教学苑组织大纲」之驳斥 221
第二节 教育部为办僧学事复内政部咨文 226
第三节 如何健全僧教育制度 230
第四节 如何健全「佛教学院」组织 233
第一节 佛教宣传刊物之发行 237
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业之发展 237
第二节 佛教弘法团体之设立 242
第三节 佛教经藏开版事业 249
第四节 佛教图书馆之设立 256
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运动 277
第一节 世界佛教联合会 277
第二节 中日佛教代表会议 281
第三节 各国代表之讲演录 286
第四节 日本佛教代表备受欢迎 291
第五节 东亚佛教大会 294
第六节 世界佛化大学之计划 299
第十二章 华北佛教革新运动 304
第一节 华北佛教之革新 304
第二节 佛化新青年运动 306
第三节 北京佛教会发表宣言 313
第四节 华北佛教之发展 320
第五节 华北佛教事业之中衰 326
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复兴 329
第一节 朱子桥将军与西北佛教 337
第二节 康寄遥居士与西北佛教 341
第三节 巴利文学院之设立 345
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345
第一节 毁灭佛教之冯玉祥 345
第二节 重建河南佛教 346
第三节 筹办河南省佛学院 349
第四节 泽被中原两大师 352
第五节 戴院长倡修白马寺 355
第十五章 西南佛教之重建 359
第一节 云南之鸡足山 359
第二节 重整云南佛教 361
第十六章 佛教与边疆民族 364
第一节 唐以後汉藏之关系 364
第二节 民国以来汉藏之关系 367
第三节 英俄觊觎西藏之野心 369
第一项 达赖班禅失和之原因 370
第二项 英俄觊觎之野心 371
第四节 西藏内部派系纷争 373
第五节 中央对西藏之政策 375
第一项 蒋主席派员入藏宣慰 375
第二项 太虚太师电请赴藏调处 377
第六节 中央对班禅大师之倚重 378
第一项 戴季陶院长分函规劝 378
第二项 特任班禅大师为西陲宣化使 381
第三项 礼请班禅大师主修时轮金刚法会 382
第四项 戴院长奉命前往甘孜致祭 384
第七节 中央对章嘉大师之尊重 386
第一项 章嘉大师之传略 386
第二项 特任章嘉大师为蒙旗宣化使 387
第一项 达赖大师其人 390
第八节 中央对达赖大师之尊敬 390
第二项 中央派员前往致祭 391
第三项 第十四世达赖坐床大典 392
第四项 亲汉派热振被毒死 394
第九节 中央对诺那大师之优礼 395
第十节 佛教与边疆民族之文化 402
第十七章 东西密教之弘传 407
第一节 我国密教之传承 407
第一项 大勇与持松 410
第二节 唐密法脉之重返 410
第二项 显荫与曼殊揭谛 416
第三节 权田雷斧与王弘愿 426
第四节 谈玄与台密 433
第五节 弘扬藏密之尊者 436
第一项 白普仁与多杰尊者 436
第二项 诺那与贡噶尊者 439
第六节 入藏求法之汉僧 441
第一项 留藏学法团之组织 442
第二项 大勇阿阇黎之传略 446
第七节 汉藏文化之沟通 448
第一项 入藏艰苦之备尝 448
第二项 汉译藏文经论之创举 454
第十八章 佛法之金汤 459
第一节 孙总理与佛教 459
第二节 林主席与佛教 465
第三节 蒋总统与佛教 469
第四节 戴季陶先生与佛教 481
第五节 居正先生与佛教 496
第六节 吴忠信先生与佛教 498
第十九章 社会贤达之护法 505
第一节 程德全与张季直 505
第二节 王一亭与施省之 507
第三节 段祺瑞与靳云鹏 510
第四节 熊希龄与叶恭绰 514
第五节 陈元白与王森甫 517
第六节 蒋作宾与谢铸陈 519
第七节 李根源与王柏龄 523
第八节 陈静涛与李子宽 530
第九节 赵恒惕与屈文六 540
第十节 谢旡量与李政纲 545
第二十章 近代学人与佛学思想(上) 549
第一节 康有为与佛学思想 549
第二节 谭嗣同与佛学思想 553
第三节 章太炎与佛学思想 555
第四节 梁启超与佛学思想 559
第五节 蔡元培与佛学思想 566
第六节 胡适之与佛学思想 572
第七节 王小徐与佛学思想——附尤智表 582
第八节 梁潄溟与佛学思想 592
第一节 熊十力与佛学思想 599
第二十一章 近代学人与佛学思想(下) 599
第二节 汤用彤与佛学思想 604
第三节 冯友兰与佛学思想 609
第四节 张君励与佛学思想 612
第五节 景昌极与佛学思想 617
第六节 张仲仁与佛学思想 620
第七节 虞佛心与林黎光——附许地山 629
第八节 吕碧城与佛学思想 632
第九节 周祥光与佛学思想 634
第十节 附录 欧美佛教之发展 638
第二十二章 居士研究佛学之成果(上) 645
第一节 狄楚青与丁福保 645
第二节 梅光羲与欧阳竟无 650
第三节 黄树因与吕秋逸 668
第四节 韩清净与朱芾? 671
第五节 王恩洋与张希声——附刘沫源 676
第六节 史一如与唐大圆——附张化声 681
第七节 李俊承与达磨波罗 690
第八节 谭云山其人其事 694
第二十三章 居士研究佛学之成果(下) 699
第一节 蒋维乔与黄忏华 699
第二节 高鹤年与胡子笏 702
第三节 范古农与吴壁华 707
第四节 李圆净与聂云台——附许止净 713
第五节 周叔迦与高观如 717
第六节 夏丐尊与丰子恺 722
第七节 徐蔚如与江味农 730
第八节 罗迦陵与何东莲觉 736
第二十四章 缁众研究佛学之成果(上) 741
第一节 释大定与释冶开 741
第二节 释法忍与释魁印 744
第三节 释妙华与释明印 748
第四节 释月霞与释谛闲 755
第五节 释印光与释应慈 761
第六节 释海印与释狱峰——附释明教 768
第七节 释慧明与释兴慈 773
第八节 释弘一与释慈舟 779
第九节 释虚云与释来果 787
第二十五章 缁众研究佛学之成果(中) 799
第一节 释妙莲与释转道 799
第二节 释圆瑛与释太虚 803
第三节 释转逢与释会泉 811
第四节 释古月与释妙月——释宝松 815
第五节 释性愿与释演本 820
第六节 释道阶与释觉先 825
第七节 释善因与释空也 830
第八节 释倓虚与释定西 834
第九节 释慕西与释妙阔 839
第十节 释宝一与释台源 842
第一节 释守培与释智光 845
第二十六章 缁众研究佛学之成果(下) 845
第二节 释常惺与释蕙庭 850
第三节 释范成与释霭亭 882
第四节 释华山与释意周 887
第五节 释会觉与释寄尘 892
第六节 释满智与释法舫 894
第七节 释大惺与释芝峰 900
第八节 释震华与释福善 910
第九节 释善慧与释妙果——释斌宗 914
第十节 释显慈与释宝静 920
第十一节 释妙善与释慈航 921
第二十七章 佛教对抗战护国之贡献 933
第一节 对抗战护国之言论 933
第二节 僧伽救护队之成立 937
第三节 各地僧伽救护工作之实施 943
第四节 海外佛教工作团 947
第一节 大师思想的渊源 955
第二十八章 太虚大师在近代佛学史上之地位 955
第二节 佛学思想的体系 958
第三节 革新僧制运动 962
第四节 僧教育思想 969
第五节 世界佛化新运动 976
第六节 佛教文化与宗教 979
第七节 佛学之意趣 982
第八节 议政而不干治 984
第二十九章 民国以来之海外留学僧 989
第一节 日本之留学僧 989
第二节 西藏之留学僧 992
第三节 印度之留学僧 997
第四节 锡兰之留学僧 999
第五节 泰缅之留学僧 1001
第三十章 代表佛教思想之海潮音 1005
第一节 觉社与海潮音 1005
第二节 海刊历届编辑人员 1006
第三节 海刊历届主要作者 1011
第四节 海刊所负之时代使命 1014
第三十一章 名存实亡之大陆佛教 1019
第一节 佛教与马列主义 1019
第二节 大陆沦陷前後之佛教 1020
第三节 中共是如何摧残佛教 1023
第四节 中共利用佛教为统战工具 1028
第五节 试看投机者的下场 1032
第三十二章 结论 1041
第一节 开诚信 1041
第二节 杜私心 1042
第三节 建制度 1042
第四节 兴教育 1043
第五节 广财源 1045
第六节 选贤能 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