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地震中短期预报方法及其效能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著
  • 出 版 社:北京:地震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02820531
  • 页数:527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地震活动图像 1

1.1 地震活动的异常增强和异常平静 1

1.1.1 地震活动的异常增强 1

1.1.2 地震活动的异常平静 6

1.2 地震活动图像的全时空扫描 7

1.2.1 中短期地震活动空区 7

1.2.2 短期地震活动空区 16

1.2.3 中小地震条块分布 22

1.2.4 显著地震和逼近地震 32

1.3 前兆震群和爆发地震 40

1.3.1 前兆震群的三要素预测意义 40

1.3.2 爆发地震的三要素预测意义 43

第二章 地震学参数及其相关性 45

2.1 概述 45

2.2 地震频度N和空区参数σh(n) 47

2.2.1 地震频度N 47

2.2.2 空区参数σh(n) 50

2.3.1 平均震级? 51

2.3 平均震级?和能量参数σh(m) 51

2.3.2 能量参数σh(m) 53

2.4 b值、η值和Mf值 53

2.4.1 b值 54

2.4.2 η值 58

2.4.3 Mf值 62

2.5 C值和D值 66

2.5.1 C值 67

2.5.2 D值 71

2.6.1 概述 74

2.6 小震调制比Rm 74

2.6.2 异常判据和扫描结果 75

2.7 A(b)值和地震活动综合指数H 79

2.7.1 A(b)值 79

2.7.2 地震活动综合标度H 80

2.8 多分形(D10) 82

2.8.1 Dq的定义及D10的选定 82

2.8.2 异常判据和预报效能检验 83

2.9.2 算法复杂性Cn) 84

2.9 Qt、C(n)和时间序列指数R/S 84

2.9.1 地震时间信息熵Qt 84

2.9.3 时间序列HURST指数R/S 85

2.10 部分地震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87

2.10.1 方法与公式 87

2.10.2 结果与讨论 87

第三章 地震波中提取的前兆指标 90

3.1 现状与前景 90

3.2 尾波振幅比 91

3.2.1 尾波振幅比的物理意义 92

3.2.2 资料和计算结果 93

3.2.3 讨论 96

3.3 孕震空区、地震条带及广义前震的地震波识别指标 96

3.3.1 方法与资料 96

3.3.2 震例分析 99

3.4 中强地震前后小震震源参数的变化 103

3.4.1 资料、方法和结果 103

3.4.2 震例 111

4.1.1 概述 113

第四章 连续形变中短期前兆指标体系及其预报效能评价 113

4.1 连续形变前兆干扰排除和异常识别方法 113

4.1.2 前兆信息参量的确定及提取方法 115

4.1.3 异常判别标准与异常特征 121

4.2 连续形变前兆参量及方法的效能检验 125

4.3 连续形变前兆理论研究与模式研究 127

4.3.1 异常率和综合异常指数SAD 127

4.3.2 异常的信度综合 128

4.3.3 连续形变观测物理特征信息参数的研究 129

4.3.4 震例研究 131

4.3.5 连续形变前兆的中短期异常特征 135

第五章 大地形变测量中短期前兆指标体系及其预报效能评价 137

5.1 概述 137

5.2 准连续型大地形变前兆信息提取方法与异常特征 137

5.2.1 前兆信息提取方法优选过程简述 137

5.2.2 前兆信息提取方法—斜率差信息法 138

5.2.3 几种方法的比较与改进 144

5.3.1 前兆信息提取方法 146

5.3 跨断层形变前兆信息提取方法与异常特征 146

5.3.2 方法的效能评价 156

5.4 地形变强震前兆指标K及其检验 156

5.4.1 地形变异常特征分析 157

5.4.2 强震前兆指标K的选取与应用 160

5.4.3 前兆指标K的大范围扫描与效能评价 165

5.5 重力测量前兆信息提取方法与异常特征 166

5.5.1 概述 166

5.5.2 重力前兆信息提取方法 166

5.5.3 震例及异常指标研究 170

5.5.4 预报效能评价 174

5.6 大地形变测量中短期前兆指标体系 176

5.6.1 多台多手段综合前兆指标 176

5.6.2 大地形变测量中短期前兆指标体系的建立 176

第六章 地下水化学参量中短期前兆指标体系及其预报效能评价 180

6.1 地下水化学前兆干扰排除和异常识别方法 180

6.1.1 概述 180

6.1.2 资料动态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180

6.1.3 资料预处理方法及其物理意义 182

6.1.4 中短期异常识别方法筛选与优化 185

6.1.5 优选方法的物理意义及其数学模式 187

6.2 强震水化学前兆的物理机制与特征 190

6.2.1 地下流体前兆的物理机制 190

6.2.2 强震水化学前兆的异常特征 190

6.3 强震水化学中短期前兆指标及其预报意义 194

6.3.1 异常加速指标——中短期过渡标志 194

6.3.2 年动态变化指标——中短期异常特征 201

6.4.1 基本思路 202

6.3.3 大震背景指标——趋势异常特征 202

6.4 中短期预报方法标志体系 202

6.4.2 地震三要素判定标志 203

6.5 预报方法评价与优化 205

6.5.1 地点预测方法及其评价 205

6.5.2 震级预测方法及其评价 206

6.5.3 时间预测方法及其评价 207

7.1.2 异常识别方法 212

7.1.1 概述 212

7.1 地下水物理前兆干扰排除和异常识别方法 212

第七章 地下水物理参量中短期前兆指标体系及其预报效能评价 212

7.2 地下水物理参量中短期前兆标志体系 214

7.2.1 判定震级的前兆标志体系 214

7.2.2 判定发震时间的前兆标志体系 216

7.2.3 判定发震地点的异常标志体系 217

7.2.4 预报实例 218

7.3.1 中短期预报方法 219

7.3 地下水物理参量中短期预报方法和效能评价 219

7.3.2 预报效能评价及应用检验 227

第八章 地电中短期前兆指标体系及其预报效能评价 230

8.1 地电前兆干扰排除和异常识别方法 230

8.1.1 资料收集及预处理 230

8.1.2 地电阻率前兆异常识别方法 231

8.2 地电阻率背景变化与异常指标研究 237

8.2.1 地电阻率背景变化研究 237

8.2.2 地电阻率异常指标及其评价 240

8.3.1 中短期异常的空间特征 241

8.3 地电阻率中短期异常特征及预报指标研究 241

8.3.2 中短期异常的时间特征 243

8.3.3 中短期异常的形态特征 247

8.3.4 中短期异常的强度特征 248

8.3.5 中短期异常的动态特征 251

8.4 地电场异常识别方法与异常指标研究(常规观测) 254

8.4.1 常规地电场异常识别方法与异常指标 254

8.4.2 震例分析与短临异常标志 256

8.5.1 观测物理量分析 260

8.5 地电场异常识别方法与异常指标研究(不极化电极观测) 260

8.5.2 地电场前兆异常的识别方法 261

8.5.3 异常特征和预报指标 263

8.6 地电中短期预报指标及其评价 264

8.6.1 一年尺度地震大形势预测 265

8.6.2 一年尺度地震三要素预测 266

8.6.3 预报指标检验及评价 268

第九章 地磁中短期前兆指标体系及其预报效能评价 272

9.1 地磁前兆干扰排除和异常识别方法 272

9.1.1 干扰因素及其排除 272

9.1.2 常用方法 273

9.2.1 方法原理与资料选取 275

9.2 地磁前兆指标的提取与地震异常特征 275

9.2.2 前兆指标的提取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278

9.3 中短期预报方法及其效能评价 291

9.3.1 异常判断与三要素预测 291

9.3.2 异常指标和判定方法的评价 292

9.4 结论 293

第十章 加卸载响应比在地震前兆观测预报中的应用 295

10.1 概述 295

10.2.1 承压井水位的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理论 296

10.2 加卸载响应比在地下水位观测中的应用 296

10.2.2 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计算 297

10.2.3 震例分析 298

10.2.4 讨论 301

10.3 连续形变前兆观测量的加卸载响应比研究 302

10.3.1 连续形变观测中加卸载响应比的模型与计算 302

10.3.2 加卸载响应比的前兆响应特征研究 307

10.3.3 结论与讨论 309

10.4.1 资料的选取与计算方法 310

10.4 各种前兆观测量的加卸载响应比综合方法研究 310

10.4.2 震例检验 311

第十一章 地震综合预报方法及其效能评价 315

11.1 概述 315

11.2 地震活动综合效应场函数法 315

11.2.1 地震活动综合效应场函数的数学表达式 315

11.2.2 异常识别与预报规则及其检验 316

11.3 故障诊断综合预报方法 317

11.3.1 故障诊断方法 318

11.3.2 故障诊断技术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319

11.4 地震前兆综合信息场方法 321

11.4.1 研究思路与方法 321

11.4.2 华北地区地震前兆综合信息场动态演化特征 324

11.4.3 预报效能评价 332

11.5 地震前兆场异常从属函数法 332

11.5.1 思路和方法 332

11.5.2 首都圈地区的计算结果 333

11.6.1 地震活动及前兆演化特征 334

11.6 累积危险度与强震关系的研究 334

11.6.2 累积危险度的提出及计算 336

11.6.3 累积危险度的演化及其与强震的关系 338

11.6.4 讨论及结论 342

11.7 综合前兆异常密度动态监视预报方法 342

11.7.1 前兆综合异常密度全时空扫描 343

11.7.2 讨论 347

11.8.1 科学思路 348

11.8.2 方法原理 348

11.8 地震震级概率预测方法 348

11.8.3 方法的应用改进与效果 350

第十二章 四川地区中短期前兆指标体系与预报方法效能评价 357

12.1 引言 357

12.2 弱震空区和地震活动条带的再研究 357

12.2.1 弱震空区 357

12.2.2 地震活动条带 361

12.2.3 比较和讨论 363

12.3 “八五”提出的新指标和缩短预报期的老指标预报效能的再研究 364

12.4.1 三种不同的平静概念 366

12.4 三种平静概念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366

12.4.2 三种平静概念在预报中不同的作用 367

12.4.3 三种平静概念的物理机制 369

12.5 若干地震学指标之间相关性的研究 369

12.5.1 容量维D0与信息维D1 370

12.5.2 D0与b值 370

12.5.3 算法复杂性C(n)与b、D0、D1值 371

12.5.4 Mf与b、P 373

12.5.5 结论与问题 374

12.6.1 年度6级地震水平的综合判定 375

12.6 四川省地震年度活动水平的综合判定 375

12.6.2 年度7级地震水平的综合判定 378

12.7 前兆指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若干判别准则 381

12.7.1 地震前兆的含义及其复杂性 381

12.7.2 从单条观测曲线的变化到前兆异常确认必经的工作环节 382

12.7.3 判定前兆指标的若干基本准则 384

12.8 各学科前兆指标体系和预报方法及其效能 385

12.8.2 各前兆学科的预报指标和预报规则及其效能 386

12.8.1 资料的选取与分析处理 386

12.9 信息合成——多维时间序列的典范相关分析和协方差谱分析 389

第十三章 云南地区中短期前兆指标体系与预报方法效能评价 391

13.1 研究资料的选取与评分检验 391

13.2 地震学指标体系及预报效能检验 392

13.2.1 云南强震前地震活动的动态演化特征 392

13.2.2 单项预报指标提取及预报效能检验 400

13.2.3 力源分析 403

13.3 前兆指标体系及预报效能检验 404

13.3.1 单项异常指标提取及预报效能检验 404

13.3.2 结果及分析 410

13.4 环境因子指标及效能评价 412

13.5 综合预报指标和方法 413

13.5.1 地震活动水平的确定 413

13.5.2 发震地点的确定 417

13.6 结语 418

14.1 概述 420

14.1.1 研究思路及研究区的选择 420

第十四章 新疆天山地区中短期前兆指标体系与预报方法效能评价 420

14.1.2 地震定位能力及监测预报能力分析 422

14.1.3 预报效能评价的有关约定及计算公式 423

14.2 地震学中短期前兆指标及其预报效能评价 424

14.2.1 地震空区(R-t分析) 424

14.2.2 地震频度 425

14.2.3 缺震、b值、η值和b值偏离度 425

14.2.4 地震空间集中度和地震危险度 429

14.2.5 小震活动度、信息熵和缺信量 429

14.2.6 小震震源深度变化 430

14.2.7 空区参数法 431

14.2.8 地震窗 432

14.2.9 地震波参数 434

14.2.10 加卸载响应比 437

14.2.11 多种地震活动性预报方法的相关性分析 440

14.3 定点及流动观测异常识别和预报指标及其效能 441

14.3.1 定点形变观测 441

14.3.2 地磁和地电观测 443

14.3.3 地下水观测 444

14.3.4 钻孔应变和流动重力观测 447

14.4 综合预报方法及效能评价 448

14.4.1 ESCEP专家系统(新疆地震知识) 448

14.4.2 PP同归观测 449

14.4.3 线性集成预测概率计算 451

14.5 结语 451

第十五章 强震中短期前兆机理研究 453

15.1 震源破裂类型对强震前兆的影响 453

15.1.1 断层错动的理想分类 453

15.1.2 混合型震源破裂的分类原则 454

15.1.3 震源破裂类型对前兆的影响 456

15.1.4 结论 457

15.2 强震中短期前兆的共性特征 457

15.2.1 地震学前兆的共性特征 457

15.2.2 定点前兆异常的共性特征 465

15.3 强震震源硬化模型 472

15.3.1 震源硬化模型的建立 472

15.3.2 震源硬化模型的实验理论依据 475

16.2.1 基本思路与基本公式 492

16.2 “距准误差”评价法 492

第十六章 一次地震预报有效性的评价方法 492

16.1 问题的提出 492

16.2.2 准理想预报尺度的确定 493

16.2.3 可容忍误差尺度的确定 495

16.2.4 方法的应用 496

16.3 概率统计评价法 500

16.3.1 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500

16.3.2 概率P的计算与应用 501

第十七章 卫星遥感技术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504

17.1 地震的热象问题 504

17.2 卫星遥感技术在地貌场分布及热性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507

17.2.1 NOAA气象遥感卫星对地一气系统热状况的反映 507

17.2.2 0LR对地貌分布及热性结构基本特征的反映 510

17.3 0LR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511

17.3.1 OLR在地震预报中应用的前提条件 511

17.3.2 强震前OLR变异的若干实例分析 513

参考文献 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