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绪论 从知到识——骑士文学及巴洛克文学中的 1
中国形象 1
第一节“赛里斯”、“契丹”及罗森普吕特《葡萄酒赞歌》中的巨富“可汗” 1
目 录 1
第二节奥皮茨诗中战神的漫游和广阔的中国世界 3
第三节格里美斯豪森笔下痴儿的奇遇 4
第四节哈格多恩《埃关》中的明亡清兴 7
第五节 哈佩尔的“传教小说”《亚洲的俄诺干布》 9
第六节卡塞尔小说中中国皇帝与英国公主的联姻 12
第七节洛恩施泰因书中儒、道、佛的初现 13
第八节小结 16
第一节几位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认识 17
一、托马西乌斯对孔子的疑虑 17
的传布及其他 17
第一章 启蒙运动及十八世纪文学——孔子学说 17
二、莱布尼茨关于让中国去西方“传教”的设想 18
三、由于赞美孔子沃尔夫的教职失而复得 22
第二节法斯曼的书信体小说《奉钦命周游世界 25
的中国人》 25
第三节弗里德里希二世假托中国使臣的报道对 27
教会的攻击 27
第四节普费弗尔的几首尽孝诗 32
第五节哈勒尔的两部国事小说与中国的关系 40
一、《乌松》 40
二、《阿尔弗雷德》 45
第六节维兰德的《金镜》及其宫廷教职 47
第七节《赵氏孤儿》的德语改作 52
第八节 翁策尔“武帝”的浪漫哭诉及“中国十四 56
行诗” 56
第九节小结 68
第十节 附录:中国园林在十八世纪德国文学中 70
的反映 70
第二章 古典时期文学——批评的兴起 79
第一节从赞扬到批评的转变 79
第二节狂飚突进运动对中国影响的排斥——哈 81
曼和赫尔德 81
第三节利希滕贝格及他的《关于中国人的军事 88
禁食学校及其他一些奇闻》 88
第四节歌德与中国文学的因缘 90
一、早年的中国印象 90
二、对《埃尔佩诺》一剧受中国影响的质疑 92
三、对中国的了解 102
四、《五十岁的男子》 107
五、出自《百美新咏》的四首德“译”汉诗 109
六、《中德岁时诗》 118
七、结语 139
第五节席勒对孔子及“中国公主”的关注 141
一、《孔夫子的箴言》 142
二、孔子影响及与席勒诗作的关系 145
三、改编《好逑传》的打算 148
四、《杜兰朵——中国的公主》 149
五、附录:布莱希特笔下的杜兰朵公主 156
第六节塞肯多夫和老庄哲学 157
一、《中国道德家》 158
二、《命运之轮》 159
三、《命运之轮或庄子的故事》 161
四、对老子的认识 165
第三章 浪漫主义、青年德意志、毕德迈耶尔派 168
文学中的中国——批评的继续 168
第一节浪漫主义文学 168
一、施莱格尔兄弟对赫尔德早期中国观的继承 169
二、蒂克看“中英式园林”艺术 170
三、沙米索《彼德·施勒密尔的奇怪故事》和 171
《尼怨》 171
四、结语 177
第二节青年德意志及其同时代的几位作家 178
一、海涅在《哈尔茨山游记》、《论浪漫派》中对中国的评论以及诗歌《中国皇帝》 178
二、法勒斯雷本的《一个中国人的秋天》 184
三、格拉斯布伦纳及其政治讽刺诗 185
四、古茨科和《圣师马哈——一位神的故事》 186
五、蒙特对中国的批评 188
六、马格拉夫的“中国作品”及格吕恩的中国观 189
七、斯蒂格利茨的《东方图画》 190
八、皮克勒—莫斯考替中国的辩护 193
第三节毕德迈耶尔派及对中国的嘲笑 194
一、格鲁贝《地理特征图》中的中国及其他 194
二、德罗斯特一许尔斯霍夫描鲙的中国茶馆 196
三、斯蒂弗特的红衣中国人和翁格尔恩一 201
施特恩贝尔格的中国机器人 201
四、拉贝关于中国皮影戏的比喻及格罗塞的 202
中国茶鬼 202
五、埃利森和霍普芬的《明笔》故事 204
六、结语——艾希罗特的小诗《漫游乐趣》 207
七、附录:古姆彭贝格的《神笔》 208
媳的故事 · 209
一、《兄弟》与《诗经》中卫宣公筑新台强占儿 209
第四章 现实主义文学——立场的改变和文学渗 209
透的深化 209
第一节海泽对中国文学的接受 209
二、《皇帝和僧侣》与《三国演义》中的小霸王 211
孙策 211
第二节蛇女——一篇中国故事的流传与演变 216
一、海尔曼·格林及其叙事诗《蛇》 216
二、凯勒和他的叙事歌谣《查莫尼克斯的药师》 221
第三节 冯塔纳《艾菲·布里斯特》中的中国人形 225
象及中国龙 225
第四节附录:卡·迈小说中的“降龙”冒险 233
第五节小结——1830—1890年间德国文学中的 240
中国 240
一、康德 242
第六节 附录:几位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及非理 242
性主义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与中国 242
二、黑格尔 249
三、谢林 262
四、费尔巴哈 269
五、叔本华和尼采 275
第五章 自然主义文学及李白诗改编 282
第一节霍尔茨和《春日醉起言志》 282
第二节哈特及《静夜思》 288
第三节小结 289
第六章 印象主义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影响 291
第一节德国的“里子”与中国的李太自 291
一、《中国饮酒歌》与《悲歌行》 292
二、《静夜思》的另一改编 294
三、《春日醉起言志》的另一改编 295
第二节道滕代对东方文化的兴趣 298
一、“世界欢乐”与“顿悟”境界 299
二、两篇“中国小说” 303
第三节比尔鲍姆对中国诗歌及小说的改编 305
一、《静夜思》的再次改编 305
二、《鲍家漂亮姑娘》和《幽王烽火戏诸侯》 307
三、附录:黑塞《幽王的毁灭》——褒姒故事 313
的继续流传 313
第四节霍夫曼斯塔尔对中国文学及哲学的接受 315
一、《中国皇帝说》及中国围墙建筑的含意 316
二、《白扇》与《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中的故事 318
三、《蜜蜂》和《莲花公主》 322
四、《绿笛》及对老子哲学的向往 324
第七章 二十世纪初几位德国思想家与中国的关系 327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使者卫礼贤 327
第二节韦伯的中国研究 335
第三节施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对中国 341
的探讨 341
第四节卡尔·容的集体无意识研究与中国的道 347
家思想 347
第五节恩斯特的中西文化评论 352
第八章 表现主义文学——老子学说的兴盛及其他 357
第一节潘维茨、布伯、海姆及莫姆贝特对中国 358
的关注 358
第二节德布林的《王伦三跳》 360
一、小说梗概 360
二、小说成因 361
三、“无为”在小说中的反映 363
四、命运,水,赤子 368
五、时代特征:对老子的推崇与敬仰 370
六、对孔孟学说的不敬 372
七、对中国习俗的描述 373
八、小说中的中国文学 375
九、庄子寓言的插入 378
十、结语——小说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及作者 379
对孔子的皈依 379
第三节托勒尔及其《群众与人》 381
第四节“老中国人”克拉邦德与中国文学和哲学 384
一、唐诗热在他身上的反映 384
二、对老子哲学的理解及叙事诗《老子》 387
《包待制智赚灰阑记》 392
三、克拉邦德《灰阑记》剧本与中国元杂剧 392
四、附录:布莱希特的《高加索灰阑记》 395
第五节埃伦施泰因的“逃往中国” 399
一、与中国文学的接触 399
二、《中国控诉》 400
三、《强盗与士兵》和《水浒传》 403
四、结语 405
第六节卡夫卡:“我就是中国人并在回家” 406
一、日记和书信中的中国 407
二、作品《在流放地》和《万里长城建造时》中 410
的中国 410
第七节附录:托马斯·曼《魔山》中的中西文化 412
评论 412
第一节勒尔克与中国诗歌及对“钟馗驱鬼”的借用 420
一、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感受 420
第九章 “内心流亡”文学中的中国及黑塞与中国 420
二、《驱鬼者》和“钟馗驱鬼” 423
第二节卡罗萨《引导与同伴》中对长城的憧憬 424
第三节黑塞与中国 426
一、一首赞美中国笑女婴宁的诗歌 427
二、《通向艺术之路》与“薛谭学讴”故事 429
三、《德米安》中的雀鹰与庄子笔下的大鹏 430
四、入画而遁和阴阳之道 432
五、《克林索尔最后的夏天》中东方使者的布道 433
六、《德米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诸书中道家的对立统一思想 436
七、《东方朝圣》与分化统一 440
八、《玻璃珠游戏》——接受中国文化的总汇 442
第四节小结 447
九、结语 447
第十章 流亡文学 449
第一节卡内蒂及其小说《迷惘》 449
一、小说内容 449
二、孔子在小说中的角色及作者的孔子评价 450
三、孔子及佛陀对女人的看法 452
四、孟子学说及作者“众者是危险的”观点 454
五、人与兽比——对一种写作手法的剖析 456
六、对中国的评价 457
七、结语 458
第二节托马斯·曼及其《绿蒂在魏玛》 459
第三节布莱希特与中国 464
一、老子哲学思想在其诗歌、戏剧及小说创 465
作中的反映 465
二、庄子思想对其作品的润泽 476
三、孔子形象及孔子评论 481
四、墨子及《成语录》 485
五、“史诗剧”与中国戏曲 491
六、流亡中的布莱希特和中国古代诗人 496
七、结语——“批判性改编”作为接受影响的 500
尺度 500
第十一章几位左翼作家与现代中国 502
第一节沃尔夫及其剧作《泰扬觉醒了》 502
第二节基希及其报告文学集《秘密的中国》 504
第三节西格斯对中国革命的颂扬 508
第四节小结 510
第十二章没有结束的尾声——战后文学与中国 512
第一节弗里施——荒诞中寻求真理 512
一、《中国长城》 512
二、《是或北京之旅》 515
尝试 517
第二节卡萨克及德国文学中的又一“东方朝圣” 517
一、《大河后面的城市》——面向东方的再次 517
二、《艺术中的中国》一文对中国传统哲学的 525
探讨 525
三、结语及《来自中国图画书》 526
第三节艾希——对中国的拒斥与接受 527
一、《欧洲和中国》一文对中国的掊击与赏析 528
二、汉诗翻译及老子语录 528
三、广播剧中的中国文学 530
四、结语——“善行,无辙迹” 532
第四节小结 533
西文主要参考书目 535
人名索引 545
后记 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