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学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尚明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300058124
  • 页数:29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人学历史的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详细的分析和梳理。

目 录 3

第一编先秦——多元人学模式的创构时代 3

第一章先秦儒家人学的创立与演变 3

第一节孔子对儒家伦理人学的缔造 3

一、以“仁”为本的学术主旨 3

二、修身以礼的精神意蕴 7

三、“中庸”的行为原则及论域 10

四、关于人性的议论及其对后世的启迪 11

第二节孟子对儒家人学的创造性发展 15

一、对人性的道德界定及其理论意义 16

二、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 18

三、仁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及其局限 20

第三节 《易传》对儒家天人之学的建构 24

一、兼含“三材”而归于人学的“易道” 25

二、“崇德广业”的人生境界 27

三、刚以进取,慎以守身的生活态度 29

第四节荀子对儒家人学的改塑 31

一、人性与道德背反的“性伪之分” 32

二、“化性起伪”的人性改造论 33

三、“隆礼”而“重法”的双重规范论 36

第五节 《大学》、《中庸》的人学思想 39

一、《大学》的内圣外王思想 39

二、《中庸》的“中和”、“至诚”思想 42

第二章道家老庄学派的人学思想 48

第一节 《老子》“守柔日强”的无为人学 48

一、与道“玄同”的虚静心态 49

二、“无为”的生活方式与“圣人”心术 53

三、老子人学特征概观 58

第二节庄子破除“物役”的逍遥人学 60

一、对“人为物化”现象的揭示与批判 61

二、“齐物”、“坐忘”的“无己”境界 63

三、安时处顺的“无为”境界 67

四、“无待”于物的逍遥境界 69

第三章墨翟、韩非的人学思想 73

第一节墨子“兼爱交利”的平民人学 73

一、“兼爱”、“互利”的道德平等精神 73

二、道德理想的宗教证明 77

三、对儒家命定论的宗教批判 79

四、墨子与孔子人学同异 80

第二节韩非“以利为心”的人学思想 83

一、“自为”的人性和人伦关系 84

二、对道德历史性和道德悖论的揭示 86

三、扬法制、抑德治的人性论证明 87

第二编汉至唐——儒家人学的昌盛与危机时代 95

第四章汉代的道家人学与儒家人学 95

第一节 《淮南子》对道家人学的发展 95

一、以道家统御诸家的学术风貌 95

二、清静本性的失落与复归 97

三、保真与养生的主从关系 101

四、“通而无为”与“塞而无为”之辨 102

第二节董仲舒对汉代儒家人学的开拓 104

一、“人理副天道”的天人观 107

二、道德禀赋与道德人格的判别 108

三、三纲五常说与“正谊明道”论 111

第三节扬雄的人学思想 114

第四节王充的人学思想 119

一、对天人感应论的系统批判 120

二、气禀人性论及其困惑 124

三、对儒家命定论的重构 127

第五章魏晋儒、道人学的融合与冲突 130

第一节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思想 131

第二节阮籍、嵇康对道家人学的发展 135

一、阮籍“超世遗欲”的人格理想 135

二、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 137

第三节裴頠尊儒抑道的“崇有”思想 140

第四节郭象融合道儒的“逍遥义” 143

一、“逍遥义”的独化论基础 144

二、“足性”即“逍遥”的人生论 146

三、“逍遥义”中的道德内涵 148

第六章隋唐儒、释、道三教人学的关系 151

第一节佛教、道教对儒家人学的冲击 151

第二节隋唐儒家学者折中三教的倾向 156

第三节重建儒家人学的先声 158

一、韩愈的道统论和性情三品说 158

二、李翱对儒家“性命之道”的重建 161

第一节周敦颐对道学人论的开源作用 169

第三编宋至清中期——儒家人学的重构与批判时代 169

第七章周敦颐、张载对道学人论的开创 169

第二节张载对道学人论的创建 172

一、人性二重性的观点 173

二、“心统性情”的人格结构理论 176

三、“民胞物与”的道德境界 178

第八章程朱理学人论的创立与完成 182

一、“天人一本”的人生境界 183

第一节程颢的人学思想 183

二、天赋心性论及其迷惘 185

三、去私主敬的修养方式 186

第二节程颐的人学思想 188

一、天理、人欲之辩 188

二、心性辨析及心性层次理论 191

三、行本于知的知行论 193

四、持敬守中的修养论 196

第三节朱熹对理学人论的系统化建构 199

一、“理一分殊”的天人之学 200

二、对张、程心性论的融和与发展 203

三、存理灭欲、仁统四端的伦理思想 206

四、“涵养”与“穷理”关系及知行“相须”思想 208

第九章心学人论的形成和极端化发展 211

第一节陆九渊对心学人论的创立 211

一、心、理同一的道德归宿 212

二、“先立乎其大”的道德知识论 214

三、道德自足的精神幸福观 216

第二节王守仁对心学人论的系统建构 218

一、“心即理”的“立言宗旨” 220

二、“致知格物”的心学诠释 223

三、“合一并进”的知行观 226

第三节李贽对心学人论的发挥与超越 230

一、破除道学、融通三教的学术主张 230

二、“仁义”与“势利”双重禀性思想 233

三、主体意识的独立自抉 235

第十章事功之学对道学思潮的冲击 241

第一节陈亮的人学思想 241

第二节叶适的人学思想 244

一、统贯天人的“中庸”之道 246

二、对道学心性论的批判 248

三、“以利和义”的义利观 251

一、罗钦顺对程朱人学的修正 253

第一节罗钦顺、王廷相的人学思想 253

第十一章后期道学中气论学者的人学思想 253

二、王廷相的气禀人性论及其困惑 255

第二节王夫之对道学人论的重构 258

一、“日生日成”的人性迁移论 259

二、“天人合一”的心性关系论 262

三、天理、人欲相统一思想 263

四、行先知后的知行观 265

第十二章颜元、戴震对道学人论的批判 270

第一节颜元对道学人论的批判 270

一、性形俱善、义利统一思想 270

二、重习行、倡实学的济世主张 273

第二节戴震对儒家人学的重构 277

一、对程朱理本论及理气之辨的否证 277

二、道德禀赋与生存欲望相统一思想 279

三、在理欲观上的破与立 284

主要参考文献 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