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关怀》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祁志祥著
  • 出 版 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309019342
  • 页数:296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3

序…………………………………………钱中文上编 终极追问一美与艺术本体论的尴尬 3

(一)窘迫与挑战 3

(二)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吗? 5

(三)“文学”特质的困惑 14

二 现代科学哲学思想变革下的美学新变 17

(一)从确定到不确定与从可解到 17

不可解 17

(二)从求真到求效与从本质到实用 20

(三)从直观到参与与以反映到创造 23

三道不可言而不得不言 29

(一)美是普遍快感的对象 31

1.“美”的双重语义 50

2.凡是“美的”都叫“美” 50

3.只有普遍令人愉快的才是真美 50

4.美感与快感并无质的区别 50

5.动物也有美 50

6.真善美的联系与区别 50

7.美的主客观之争在此消失 50

8.与桑塔亚那的区别 50

9.本定义的要点 50

(二)艺术的情感特征 50

8.因文入情的接受方式 72

9.陶冶情操的文学作用 72

7.文学接受的情感要求 72

10.情感的文学地位定位 72

四 关于美学的终极关怀 72

(一)美的诸多形态及其归类 72

4.创作发生的情感冲动 72

6.文学文本的情感特征 72

5.创作过程的情感波动 72

3.把握世界的情感方式 72

2.创作主体的情感素质 72

1.情感是什么? 72

(二)“艺术美”语义辨微 79

(三)审美观照与哲学观照之异同 84

五从“是什么”到“怎么样” 91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喜剧观 91

(二)中国古代的美本体论 113

3.马克思、恩格斯喜剧观及其得失 113

2.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及其得失 113

1.流行解释的缺憾 113

1.“味美”说与审美中的“口腔化”倾向2.“趣美”说与宗法向心文化(三)中国古诗中的线条美 123

(一)艺术创作中“自我”与“非我”的辩证运动 125

1.从“斜”字说起 134

2.“竹外一枝斜好” 134

3.静中含动的形式美 134

4.特定情感的符号 134

5.化无形为有形 134

6.一点补充 134

(四)刘勰对情感的认识 134

(五)钟嵘诗学的核心 140

2.刘勰情感论的历史现实意义 140

1.刘勰情感论 140

2.钟嵘诗学的文化历史意义 143

(六)曹雪芹的小说美学思想 143

1.“滋味”说 143

1.“情”与“梦”:在艺术之“梦”中实现“儿女真情”2.“真”与“幻”:用“假语村言”“敷衍真事”3.“味”与“新”:“真”“幻”合一酿造小说之“味”(七)晚清三家美学思想述评 154

1.夏曾佑和他的《小说原理》 169

2.章炳麟和《国故论衡.文学总略》3.黄人的《小说林发刊词》(八)青年时期的审美特点 169

1.生理:一个大放光彩的异性世界 179

2.心理:一个充满魅力的新奇世界 179

3.文化:“后生好风花,老大即厌之”下编 艺苑探奇一创作主体论 179

(一)艺术家的情感素质 179

5.赤橙黄绿青蓝紫:情感的丰富性 186

(二)艺术家的爱 186

2.夕阳芳草总关情:情感的灵敏性 186

4.东边日出西边雨:情感的多变性 186

3.上穷碧落下黄泉:情感的起伏性 186

1.从现行教科书的缺陷谈起 186

1.道德之爱使艺术家千古流芳 202

2.审美之爱使艺术家点铁成金 202

3.生理之爱使艺术家生机勃郁 202

(三)艺术家的记忆素质 202

7.认识艺术家记忆特点及作用的意义二创作过程论 215

6.艺术家与科学家的记忆差别 215

5.艺术家记忆的生理学剖析 215

3.艺术家的情感记忆及其功能 215

2.艺术家的形象记忆及其特点 215

1.被理论家遗忘的艺术家的记忆 215

4.形象记忆与情感记忆相生相发 215

1.在自我塑造的艺术形象中否定自我2.在自我否定的艺术形象中实现自我3.既要“忘掉自己”,又要“有自己”(二)对比法则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229

1.关于人物描写的对比 254

(1)性格对比的诸种形态 254

(2)思想对比、感情对比、命运对比(3)环境对比2.关于表现主题的对比3.关于作品结构的对比(1)结构的宏观对比(2)结构的微观对比(三)艺术创作中含蓄方法的应用 254

3.忌“满” 258

三创作文本论 258

(一)作家与人物的“错位” 258

2.忌“实” 258

1.忌“直” 258

(二)化情语为景语 261

(三)一打一跪的得失 264

(四)一片诗心在玉壶 265

四创作审美论 278

(一)审美主体对艺术的双重美学 278

关系 278

(二)双重美学关系的三种形态 279

(三)造型艺术只能摹仿美的 284

题材吗? 284

(四)双重美学关系的思想文化基础 288

(五)摹仿美遭到现实挑战 290

(六)双重美学关系的现实意义 292

后 记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