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章学辞典》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治金等主编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532811921
  • 页数:348 页
图书介绍:

一界说编 1

撮要 1

文章 4

出言有章 4

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远近 4

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 4

言以知物 4

于文,皿虫为蛊 4

文辞以行礼也 4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4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4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4

文者,所以接物也;情,系于中而欲发外者也 4

文章尔雅,训辞深厚 4

是时天子方好文词 4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5

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篇 5

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5

章成谓之文 5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5

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5

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穷理尽性,以究万物之宜者也 5

竣得臣笔,测得臣文 5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 6

心既托身于言,言亦寄形于字 6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6

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 6

古人之学者有二,今人之学者有四 6

帝好为文章诗赋 6

少好读书,兼善文笔 6

文者,贯道之器也 6

南朝词人谓文为笔 6

文章,天下公器也 6

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 7

文章为明道之具 7

属辞成篇,故曰文章 7

文章取义于藻绘,言有组织而成文也 7

出言之有章者为文,著书之有章者亦曰文 7

降及东周,直言者谓之言,论难者谓之语,修词者谓之文 7

诸子之书,有文有语 7

文章学 7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7

言有序 7

辞尚体要 7

动作有文,言语有章 8

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 8

微而显 8

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则不可不先立义法 8

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 8

学士有文章之学,犹丝帛之有五色之巧也 8

普辞条与文律,良余膺之所服 8

时移世改,理自然也 8

若夫立文之道,惟字与义:字以训正,义以理宣 8

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读诵,三也 8

兵乱积年,文章道尽 9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9

遣词必中律 9

夫所谓文者,有论理之文,有论事之文,有叙事之文,有托词之文,有成体之文 9

奇而法,正而葩 9

为文大概有三:主之以理,张之以气,束之以法 9

韩柳文法祖《史记》 9

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 9

夫士之于学,所以穷理而致用也。文虽学之一事,要亦不外乎此 9

文固有法,不必志于法 10

古人之作,其法虽多端,大抵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必一虚,叠景者意必二 10

文随世变 10

草创之,讨论之,修饰之,润色之 10

夫法因于敝而成于过者也 10

意不立则罔,气不充则萎,篇章句字不整则淆 10

九法举而后文体具 10

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 10

学诗有八字诀,曰:多读、多讲、多作、多改而已 11

春秋之制义法,自太史公发之,而后深于文者亦负焉。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 11

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 11

造意要超卓,立格要正大,题旨要明透,笔气要清顺 11

夫考证、辞章、义理,虽曰三门,而大要有二,学与文也 11

六朝中有不可学者四 11

文之要三:主意要纯一而贯摄,格局要整齐而变化,字句要刻画而自然 11

长于理则言有物,长于法则言有序 12

文有七戒 12

为文之道,本之以诚,施之以序,终之以达 12

为文之道唯三:曰义、曰辞、曰法 12

读经可浚来源,读史可广识见,然后参以今世之阅历,而求其会通,如此为文,则有根柢而不迂固 12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12

文章学 12

其讲章篇者,则为文章学 12

二源流编 14

撮要 14

起源 16

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 16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16

赋者,古诗之流也 16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 16

在朝辩证而议奏出 16

研求名理而论难生焉 16

盟檄发于军旅 16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 16

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17

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 17

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17

夫文章者,原出五经 17

叙事起于古史官 17

世之论文者有二:曰载道,曰纪事 17

施之于朝廷,则有诏、诰、册、祝之文 18

赠送序记,晋、魏以前皆无,韩、苏叙眼前事,用秦、汉风骨,笔力随人变化,然每篇达一意也 18

《禹贡》、《顾命》乃记之祖,记所以叙事识物 18

论辨类者,盖原于古之诸子 18

奏议类者,盖唐虞三代圣贤陈说其君之辞 18

文当始于《尚书》 18

文章应时而生,体各有当 18

古文必推叙事,叙事实出史学 19

后世之文,其体皆备于战国 19

欲溯文章之缘起,先穷造字之源流 19

言文 19

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 19

言以足志,文以成言 19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19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19

心哀而歌不乐,心乐而哭不哀 19

出口为言,集札为文 19

出口为言,著文为篇 19

口言以明志,言恐灭遗,故著之文字 19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20

理形于言,叙理成论 20

发口为言,属翰曰笔 20

饰言者为文,编文者为句;句积而章立,章积而篇成 20

在心曰志,宣于口曰言,垂于书曰文,其实一矣 20

言以载事,文以著言 20

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 20

观于孩提呕哑,有声无言,形揣意求,而知文章著述之初也 20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 20

人必其心有意,而后其口有言,有言而其手市之纸上,则为文 20

我手写吾口 21

语言与文字离,则通文者少;语言与文字合,则通文者多 21

文与言判然为二,一人之身,而手口异国,实为二千年来文字一大厄 21

由语言而造文字 21

以言语流传,难期久远,乃结绳为号,以辅言语之穷 21

物文 21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21

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为表 21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21

应物斯感 22

睹物兴情 22

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 22

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 22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22

文生于情,情生于哀乐,哀乐生于治乱 22

文章本于教化,形于治乱,系于国风 22

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 22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意 22

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 22

诗文字画,大抵从胸臆中流出 23

任性而发 23

如土膏之发,如候虫之鸣,欢欣噍杀,纡缓促数,穷于时,迫于境,旁薄曲折而不知其使然者,古今之真诗也 23

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 23

以在我之四(才、胆、识、力),衡在物之三(理、事、情),合而为作者之文章 23

代变 23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23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 23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23

体由代异 24

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 24

诗之体以代变也 24

世道既变,文亦因之 24

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 24

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变者 24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 24

文因乎事,事万变而文亦万变,事不变而文亦不变,虽周、孔制作,岂有异哉 24

文章体制,与时因革。时世既殊,物象既变,心随物转,新裁斯出 24

西汉代兴,文区二体 24

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 25

三经世编 26

撮要 26

功用 28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28

诗言志 28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28

文咏物以行之 28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28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8

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 28

养实者不育华,调行者不饰辞 28

素车朴船,孰与加漆采画也!然则鸿笔之人,国之船车采画也 28

龙无云雨不能参天。鸿笔之人,国之云雨也 29

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 29

言考用 29

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 29

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 29

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 29

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29

词深人天,致远方寸 29

褒见一字,贵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29

朝廷宪章、军旅誓诰,敷显仁义,发明功德,牧民建国,施用多途 29

小人歌之以贡其俗,君子赋之以见其志,圣人采之以观其变 30

一言可以丧邦 30

文之为用,远矣大矣 30

万言不值一杯水 30

救济人病,裨补时阙 30

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亦其宜也 30

文之用,辞令褒贬,导扬讽谕而已 30

立言而朽,君子不由也 30

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30

文者,礼教治政云尔 30

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 30

莫望中州叹黍离,元和盛德要君诗 30

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 31

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 31

明义理,切世用 31

发挥义理,有补世教 31

书以载道,文以经世 31

所谓诗,所谓文,实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系焉 31

凡文之为用,明道立政二端而已 31

作文以世教为主 31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31

余生平论文,主有用于世 31

诗言志,信矣 31

文贵发明,亦期世用 31

有所发明而于世无用,是雕龙谈天之文也 32

学问经世,文章垂训;如医师之药石偏枯,亦视世之寡有教而已矣 32

凡读小说者,必常若自化其身焉,入于书中,而为其书之主人翁 32

刺也者,刺激之义也 32

浸也者,入而与之俱化者也 32

熏也者,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所染 32

宗 旨 32

有为之言 32

言必立仪 32

发愤以抒情 32

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 32

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33

议论无所依,如膝痒而搔背 33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者,一章无补 33

独是之语,高士不舍,俗夫不好;惑众之书,愚者欣颂,贤者逃顿 33

起事不空为,因因不妄作 33

虑寡和而废白雪之音,嫌难售而贱连城之价,余无取焉 33

说昆山之多玉,不能赈原宪之贫;现药藏之簿领,不能治危急之疾 33

立言者贵于助教,而不以偶俗集誉为高 33

不能拯风俗之流遁,世涂之凌夷,通疑者之路,赈贫者之乏,何异春华不为肴粮之用,茝蕙不救冷寒之急 34

不虚美,不隐恶,不雷同以偶俗 34

修辞之诚,在于无愧 34

摛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 34

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 34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34

学者博诵云乎哉?必也贯乎道。文者苟作云乎哉?必也济乎义 34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34

文所以为理 34

文章与时高下 34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4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35

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 35

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35

以辅时及物为道 35

古其理,高其志,随言短长,应变作制 35

愤世嫉邪意,寄在草木虫 35

道盛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35

不知务道德而弟以文辞能者,艺焉而已 35

有为而作 36

立言,所以明道也 36

学者须做有用文字,不可尽力虚言 36

星斗心胸锦绣肠,厌随尘土客,逐炎凉 36

谁言咽月餐云客,中有忧时致主心 36

近日不闻秋鹤唳,乱弹无数噪斜阳 36

文不贵乎能言,而贵于不能不言 36

发挥道德乃成文,枝叶何曾离本根 36

今稷下之议,挥麈之谈,阳春白雪之词,子虚上林之赋,其与国家,皆悦耳之具文耳。何若刍荛狂瞽之言,有裨治理哉 36

为文须有文心,始可与言文 36

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36

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37

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37

盖止为一人一家之事,而无关于经术政理之大,则不作也 37

看来作文,全要胸中先有缘故 37

纵横议论析时事,如医疗疾进药方 37

为文之旨有四:曰明道,曰经世,曰阐幽,曰正俗 37

学问文章随其风尚所趋,而瘴时作者,不可不知槟榔犀角之用也 37

专以口齿利便胜人,雅非贵品 37

无为而作者,必不是好诗 37

蜘蛛虽巧不如蚕 38

四 修养编 39

撮要 39

立本 41

修德贵日新 41

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41

绘事后素 41

文章之与德行,犹十尺之与一丈 41

蓄素以弸中,散采以彪外,楩楠其质,豫章其干 41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41

有德之文信,无德之文诈 41

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 41

君子业高文,怀抱多正思 41

无诱于势利 42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42

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42

为丝若不直,焉得琴上声 42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42

(圣贤)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 42

不求诸己而求诸外,以博闻强记、巧文丽辞为工,荣华其言,鲜有至于道者 42

君子有文以明道,小人有文以发身 42

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终如日星之光辉 42

深愿足下为礼仪君子,不愿足下丰于才而廉于德也 42

器大者声必宏,志高者意必远 42

夫心之所养,发而为言;言之所发,比而成文。人之邪正,至观其文则尽矣、决矣,不可复隐矣 42

看平生践履,真如冰玉,雄文光焰,不涴尘埃 43

千首新诗,一轮明月,两字清廉 43

笔底三江浪鲸注,胸次一瓯冰雪 43

胸次山高水远,笔端云起风狂 43

秀怀抱,云锦当秋识 43

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 43

德,水也;言,浮物也 43

人品胸次高,自然流出 43

培其本,深其源 43

身之不修,而欲修其辞,心之不和,而欲和其声,是犹击破缶而求合乎宫商,吹折苇而冀同乎有虞氏之箫韶也,决不可致矣 43

含灵结秀,唯在斯人 44

本色高,本色卑 44

器识文艺,表里相须 44

立身无傲骨者,笔下必无飞才 44

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一字不可掩饰 44

传非文字之传,一念之正气使传也 44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44

文如其诗,诗如其文,诗与文如其人 44

作文作诗,必置身高处,放开眼界,源流升降之故,了然于中,自无随波逐浪之弊 44

惟能知为人之重于为诗者,其诗重矣 45

诗以人品为第 45

素行为人所羞,文辞何足取重 45

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 45

诗与人为一 45

先学为人而已矣 45

文与人一 45

人之无成,浮务文藻,镂脂剪楮,何益之有 45

成家尚不从诗文字画起,要从做人起 46

诗品出于人品 46

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未有也 46

人品既高,其一警一?,一挥一洒,必有过人处 46

人若存一毫名利心未净,则文字间必有一分俗 46

道德者,文章之宗也 46

学文者必先浚文之源,而后究文之法 46

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 46

人即是诗,诗即是人 46

研阅 47

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 47

长于识古,短于理今 47

博见为馈贫之粮 47

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47

上牛耕石田,未有得稻日 47

博闻旧事,多识其物 47

天高亦可飞,海广亦可源。文章杳无底,?掘谁能根 47

读来一百遍,不如亲见颜色,随问而对之易了 47

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 47

秀句出寒饿 47

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48

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48

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48

愈穷则愈工 48

学博而后可约,事历而后知要 48

人生须广大,勿作井中蛙 48

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 48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 48

饱以五车书,劳以万里行 48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49

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 49

春花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 49

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49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9

渊明之句善体物也 49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49

蓄极积久,势不能遏 49

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 50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 50

吾故告善学诗者,必先从事于格物,而以识充其才,则质具而骨立 50

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50

即景会心 50

大海波澜在,骊珠自不贫 50

见得真,方道得出 50

目之所未瞻,身之所未到,勉强为之,有如茅檐暴背,高话金銮 50

诗画均有江山之助。若局促里门,踪迹不出百里外,天下名山大川之奇胜,未经寓目,胸襟何由而开拓 50

学资博览,须兼阅历 50

博览而兼阅历,是发策决科之学也 50

文章之道,遭际兴会,摅发性灵,生于临文之顷也 51

从古未有只读四书五经之贤士,亦未有只读四书五经之名臣 51

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51

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多而学易成 51

天下事未经历者,必不如曾经历者之能稍知其理也 51

练识 52

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52

足不强则迹不远,锋不铦则割不深;连结篇章,必大才智鸿懿之俊也 52

衍传书之意,出膏腴之辞,非俶傥之才,不能任也 52

色白匪染弗丽,味甘匪和弗美 52

迹水之中无吞舟之鳞,寸枝之上无垂天之翼 52

夫梓豫山积,非班匠不能成机巧;众书无限,非英才不能收膏腴 52

云厚者,雨必猛;弓劲者,箭必远 52

睹百抱之枝,则足以知其本之不细;睹汪浍之文,则足以觉其人之渊邃 52

山成由一篑,崇积始微尘 53

譬万钧之洪钟,无铮铮之细响矣 53

将瞻才力,务在博见,狐腋非一皮能温,鸡蹠必数而饱矣 53

综学在博 53

安有丈夫学文,而不达于政事哉 53

生也有涯,无涯惟智 53

道有深浅,故文有崇替 53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53

古来惟深地,相待汲修绠 53

好学为福也,如飞鸟之有羽翼也 53

学道,乃是天下第一至大至难之事 53

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 53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53

有一派学问,则酿出一种意见 54

士先器识而后辞章 54

积理而练识 54

文章之能事,在于积理 54

学者自当树其帜 54

曰才、曰胆、曰识、曰力,此四言者,所以穷尽此心之神明 54

四(才、胆、识、力)者,具足,而才独外见 54

惟有识,则是非明;是非明,则取舍定;不但不随世人脚跟,并亦不随古人脚跟 54

识为体而才为用。若不足于才,当先研精推求乎其识 54

中藏无识,则理、事、情,错陈于前,而浑然茫然,是否可否,妍媸黑白,悉眩惑而不能辨,安望其敷而出之为才乎?文章之能事,实始于此 54

识明则胆大 54

夫才者,诸法之蕴隆发现外也 55

立言者,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人 55

欲成一家言,断宜奋其力矣 55

大约才、识、胆、力,四者交相为济,苟一有所歉,则不可登作者之坛 55

世人事其枝,得朝露而荣,失朝露而悴,其为荣不久;诸君子事其根,朝露不足以荣悴之 55

有才而无学,是绝代佳人唱莲花落也;有学而无才,是长安乞儿著宫锦袍也 55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55

无万里风,莫乘海船 55

求自得于学问,固为文之根本 55

文辞犹三军也,志识其将帅也 55

文辞犹舟车也,志识其乘者也 55

文辞犹品物也,志识其工师也 55

文辞犹金石也,去识其炉锤也 56

文辞犹财货也,志识其良贾也 56

譬彼禽鸟,志识其身,文辞其羽也。有大鹏千里之身,而后可以运垂天之翼。鷃雀假雕鹗之翼,势未举而先踬矣 56

文以识为主 56

不先求文之工,而先积理,则亦未有不工者 56

有眼光,始知弃取 56

非有定识高识,乌能烛照不遗 56

文无他诀,惟贵体认 56

晓 术 57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57

言而当法 57

言而当,知也 57

艺由己立,名自人成 57

是以子政论文必征于圣 57

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 57

制同他文,理宜删革。若排人美辞,以为己力,宝玉大弓,终非其有 57

文场笔苑,有术有门 57

凡精虑造文,各竞新丽;多欲练辞,莫肯研术 57

不剖文奥,无以辨通才 57

才之能通,必资晓术 58

述者相效,自古而然 58

若不仰范前哲,何以贻厥后来 58

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 58

转益多师是汝师 58

奇辞奥旨,靡不通达 58

师其意,不师其辞 58

旁推交通 58

尽烧曩时所为文 58

学文须熟看韩、柳、欧、苏,先见文字体式,然后更考古人用意下句处 59

大率古文章皆是行正路,后来杜撰的,皆是行狭隘邪路去了。而今只是依正的路脉做将去,少间文章,自会高人 59

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 59

文有大法,无定法 59

未有无法度而可以言文者 59

黄鲁直于相国寺,得宋子京《唐史稿》一册,归而熟读之,自是文章日健 59

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 59

不泥法而法尝由,不求异而其言人人殊 59

法寓于无法之中 59

极自有法,无阶级可寻耳 60

师匠宜高,捃拾宜博 60

篇有百尺之锦,句有千钧之弩,字有百炼之金 60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60

花在蜜,蘖在酒 60

文必程古,见必超妙 60

学其意,不必泥其字句 60

夫法因于弊而成于过者也 60

法不前定,以笔所至为法 60

始知法后能知无法,后知未尝有法,未尝无法 60

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 60

要使古今体式,无不备于胸中,始不为大题目所压倒 61

无法无脉,不复成文字 61

必以法从题,不可以题从法 61

法者,合一事之始终而俾成条贯也 61

法在心头,泥古则失 61

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61

法譬诸规矩 61

变者,法之至者也 61

句剽字窃,依样葫芦,如小儿学语,徒有喔咿,声音虽似,都无成说 61

法者,当乎理,确乎事,酌乎情,为三者之平准,而无所自为法也 61

法者,虚名也,非所论于有也;又法者,定位也,非所论于无也 61

死法为定法,活法为虚名 62

能为文,则无法如有法;不能为文,则有法如无法 62

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 62

称心而言,不必有义法;文成法立,不必无义法也 62

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到纯熟后,纵笔所如,无非法者 62

词有三法:章法、句法、字法也 62

法必缘其义与辞而立,义必随其事而起者也 62

大家之有法,犹奕师之有谱,曲工之有节,匠氏之有绳度,不可不讲求之而自得者也 62

守法度,有高出法度外之眼光;循法度,有超出法度外之道力。所诣所不易到 62

用前人字句,不可并意用之 63

学者读文,不可专趋一体,必清浓虚实、长短奇平并取 63

所为文必师古,使人读之不知所师,善师古者也 63

读诸经书、诸史子、诸古文,镕会变化,做成自家一种手笔,而无模拟盗袭之迹,方称大家 63

养气 63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63

文以气为主 63

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 64

夫百节成体,共资荣卫 64

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 64

凡为文章,犹乘骐骥,虽有逸气,当以衔策制之,勿使流乱轨躅,放意填坑岸也 64

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横扫千人军 64

善为文者,发而为声,鼓而为气 64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64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64

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 65

气不可不贯 65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65

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65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65

辞根于气,气命于志,志立于学 65

诗,心之声也。声因于气,皆随其人而著形焉 65

为文必在养气 65

道者,气之君;气者,文之帅也 65

文显于目也,气为主 65

文必体势之壮严 65

文章最要气盛 65

音节为神气之迹 65

理实气充 66

文以意为主,而辞欲能副其意,气欲能举其辞 66

理足气盛 66

吾则以为养气之功,在于集义 66

浚之源者何?在读书,在养气 66

意与气相御而为辞,然后有声音节奏高下抗坠之度,反复进退之态,采色之华 66

文字者,犹人之言语也 66

笔气要清顺 66

定体则无,大体须有 66

博览 67

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67

佇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67

开源不亿仞,则无怀山之流;崇峻不凌霄,则无弥天之云 67

条枝连抱者,不俟围其木而巨细可论矣 67

练青濯绛,必归蓝倩;矫讹翻浅,还宗经诰 67

若乃龌龊于偏解,矜激乎一致,此庭间之回骤,岂万里之逸步哉 67

经籍深富,辞理遐亘。浩如江海,郁若昆邓。文梓共采,琼珠交赠 67

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必食其跖数十而后足 67

珍裘以众腋成温,广厦以群材合构 67

采摭群言,然后能成一家,传诸不朽 68

书不千轴,不可以语化,文不百代,不可以知变 68

男儿须读五车书 68

少好学问,自《五经》之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 68

沉浸?郁,含英咀华 68

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 68

人不读书,其犹夜行 68

案上文书看未遍,眉里阴功早见 68

胸中历历著千年,笔下源源赴百川 68

登山始觉天高广,到海方知浪渺茫 68

黄金满籝富有余,一经教子金不如 68

看书如服药,药多力自行 68

昔桓谭学赋于杨雄,雄令读千首赋。盖所以广其资,亦得以参其变也 68

学者能集众长,合而为一,若易牙以五味调和,则为全味矣 69

万金之富,不以易吾一日读书之乐也 69

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69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69

但读书不博,纵欲择之而无可择,如窭人居室,什器不多,不得不将就用故物矣 69

采花石者,须于山海,勿于园亭 69

文章之道,非可一蹴而至者 69

博搜精采,蓄之胸中 69

盖昔贤平日读书考道,胸中蓄理至多,及临事临文举而书之,若泉之达,火之然,江河之决,沛然无所不注 69

多读书则胸次自高,出语皆与古人相应,一也。博识多知,文章有根据,二也。所见既多,自知得失,下笔知取舍,三也 70

人心如良田,得养乃滋养 70

不读诗书形体陋 70

学之染人,甚于丹青 70

易牙善烹,先羞百牲 70

勤学 70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70

好学而不贰 70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70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0

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 71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71

鹿驰走无顾,六马不能望其尘,所以及者,顾也 71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71

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 71

学所以尽其才也 71

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71

日有光,月有明,三年不目日,视必盲,三年不目月,精必朦 71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71

不琢不错,不离砾石 71

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 71

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71

崇台非一干,珍裘非一腋 71

高以下基,洪由纤起。川广自源,成人在始。累微以著,乃物之理。纆牵之长,实累千里 71

彼琼敷与玉藻,若中原之有菽。同橐龠之罔穷,与天地乎并育 72

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 72

粉黛至,则西施以加丽 72

瑶华不琢,则耀夜之景不发;丹锷不淬,则纯钩之劲不就 72

夫学者,所以清澄性理,簸扬埃秽,雕锻矿璞 72

修之犹如播谷也,成之犹收谷也 72

墙高基下,虽得必失 72

蒿艾有火,不燃不烧;土中有水,不掘无泉 72

夫还乡者心务见家,不可以一步至也 72

山抱玉而草木润焉,川贮珠而岸不枯焉 72

海蚌未剖,则明珠不显;昆竹未断,则凤音不彰 73

胸中无学,犹如手中无钱 73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73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73

龙泉再淬方知利,火浣重烧转更新 73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73

海是众水积,圣亦涂人为 73

若不学,比如无目而视,无胫而起,无翅而飞,无口而语,不可得也 73

玉不琢,则南山之圆石 73

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亦犹蜃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 73

玉经琢磨多成器 73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74

清扬似玉须勤学 74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74

煮石烹金炼太元,神仙不肯等闲传。人能认得其中理,夺尽乾坤造化权 74

圣人无常师 74

初味犹啖蔗,遂通斯建瓴 74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74

黄金未是宝,学问胜珍珠 74

坚金砺所利,玉琢器乃成 74

学既积于心,犹木之敷荣,根本既坚好,蓊郁其干茎 74

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 74

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随 74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74

若要修成九转,先须炼己持心 75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75

彼美不琢雕,椟中竟何如 75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75

蕴辉珠处渊,含英金在矿 75

有志而无学,犹耕者之冀总经而不蓄畲也,是谓虚而不实 75

人而不好学,伥伥如行尸 75

人一日无米则饥,一日不学则瞽 75

学问之于身心,犹饥寒之于衣食也 75

百川学海而归于海,丘陵学山而不至乎山,是故恶夫画者也 75

初学则如夜在玄室,所求不得,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 75

不学之与学,犹喑聋之比于人也 75

加脂粉,则嫫姆进御家,蒙不洁,则西施弃野 76

五质文编 77

撮要 77

质文 79

有伦有脊 79

万趣会文,不离辞情 79

显于外者,曰文曰辞;蕴于内者,曰志曰意 79

志非言不行,言非文不彰 79

文因质立,质资文宣 79

称宜 79

其旨远,其辞文 79

情欲信,辞欲巧 79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79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80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80

以文灭情,则失情;以情灭文,则失文 80

实诚在胸臆,文墨著书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 80

金相玉质 80

或藻思绮合,清丽芊眠。炳若缛绣,凄若繁统 80

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 81

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 81

以情纬文,以文被质 81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 81

衔华而佩实 81

丽词雅义,符采相胜 81

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 81

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 81

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 82

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 82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82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 82

吴锦好渝,舜英徒艳;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82

文质相称 82

红黛粉容欲以为艳,而动目者稀;挥弦繁弄欲以为悲,而惊耳者寡。由于质不美也 83

言作文之体必须文质相半,雅艳相资 83

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 83

文质固其宜,繁约适其变 83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83

辞欲壮丽,义归博远 83

文有余而质不足则流,才有余而雅不足则荡 83

文、理、义三者兼并 84

文之为体也,必当词与旨相经 84

文质半取,风骚两挟 84

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 84

凡装点者好在外,初读之似好,再三读则无味 84

树之不实,非无花叶也,人之不泽,非无肤发也,文章亦尔 84

夫质犹面也,以为不华而饰之朱粉,妍者必减,媸者必增也 84

盖离于质者非文,而离于文者无质也 84

不但事当称乎辞而已,义尤欲称也 84

尚质 85

先质而后文 85

以文害用 85

文为质饰 85

好质而恶饰 85

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 85

必有其质,乃为之文 85

宁有质而无文 86

大文弥朴,质有余也;鸿文无范,恣意往也 86

玉不雕,玙璠不作器;言不文,典谟不作经 86

女有色,书亦有色乎?曰:有。女恶华丹之乱窈窕也,书恶淫辞之掘法度也 86

珠玉少而贵,瓦砾多而贱 86

非事之妙,虽辞多语博,犹玉屑一车,不以为宝矣 86

金樽玉杯,不能使薄酒更厚 86

言文而不及理,是天下无文也 86

无盐阙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容而有德乎 86

文者,圣人假之以达其心,达则已,理穷则已,非故高之,下之,详之,略之也 87

文之异,在气格之高下,思致之浅深,不在其磔裂章句,隳废声韵也 87

所谓文者,必不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实之美恶,其发也不掩 87

为文者必当尚质抑淫,著诚去伪 87

稂莠秕稗,生于谷,反害谷者也;淫辞丽藻生于文,反害文者也 87

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87

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 87

文章巧于外而拙于内者,可以惊四筵而不可适独坐,可以取口称而不可得首肯 88

物之传者必以质 88

文章犹舟也。舟之贵贱,不在大小华质,而视其所载者 88

必有质焉,以为之先者也 88

夫言所以明理,而文辞则所以载之之器也 88

徒善文辞而无当于道,譬彼舟车之良洵便于乘者矣,适燕与粤未可知也 88

务为典博,则伤质实;多着才语,又近昌狂 88

舍理而论文辞者,奚取焉 88

文道 89

道也者,治之经理也。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 89

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89

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义之文也 89

道不及文则德胜,文不如道则气衰 89

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也 89

愈之所以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 89

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也 89

文者以明道 90

道假辞而明,辞假书而传 90

吾之道,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也 90

夫文,伟道而明心也 90

吾之为文,必与道俱 90

文者岂徒笔札章句而已,诚治物之器焉 90

文所以载道也 90

文辞,艺也;道德,实也 90

夫道之大归非他,欲其得诸心,充诸身,扩而被之国家天下而已,非汲汲乎辞也 90

治教政令,圣人之所以谓文也,书之策,引而被之天下之民 91

作文害道 91

这文皆是从道中流出 91

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 91

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 91

载道之文 91

袭其辞而忘道者,不足与论也 91

文随道转,时非所论 92

文以载道,诗以陶性情,道在其中矣 92

大凡古文传世,主于载道,而不在区区之工拙 92

惟文章以明理适事,无当于理与事则无所用文 92

文者,载道之器 92

虚车不足以行远,赝鼎不足以入庙 92

论道而专求诸语言文字之间,则道晦矣 92

古圣人以文明道,而不讳修辞 92

若言之不工,使人听而思卧,则文不足以明道 92

文,虚器也;道,实指也 92

义理不可空言也,博学以实之,文章以达之 92

盖文固所以载理,文不备,则理不明也 93

六 意旨编 94

撮要 94

意旨 96

言以道接 96

语之所贵者,意也 96

言有宗 96

文章无警策,则不足以传世,盖不能竦动世人 96

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 96

若言而无义,譬犹立朝夕于员钧之上也;则虽有巧工,必不能得正焉 96

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96

神者,精神贯彻处永无漫灭之谓 96

脊者,所谓主意也 96

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扩大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 96

意主 97

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词为卫 97

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 97

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97

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 97

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97

画龙不夸头角及须鳞,只求筋骨与精神 97

系于意,不系于文 97

善为文者因事出奇 97

意者一身之主也 97

意者,文之帅也 98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98

莺老莫调舌,人老莫作诗;往往精神衰,重复多繁词 98

古人诗文无不通篇一意到底者。此是微言,须深思玄悟,毋忽 98

叙事有主意,如传之有经也 98

论事叙事,皆以穷尽事理为先 98

意辞 98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98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98

言不尽意 98

言隐于荣华 99

言意相离,凶也 99

定意于笔,笔集成文,文具情显 99

心以制之,言以结之 99

言必贞明,义则弘伟 99

恳恻者辞为心使,浮侈者情为文使 99

言授于意 99

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言隐荣华”,殆谓此也 99

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 99

意新则异于常,异于常则怪矣;词高则出于众,出于众则奇矣 99

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 99

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 100

意能遣辞,辞不能成意 100

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群拔萃 100

理胜者,文不期工而工 100

诗不着题,如隔靴搔痒 100

意举而文备 100

意与言会,言随意遣 100

意尽而止,何需赘言 100

诗以意义为主,文词次之 100

辞以意为主,故文辞有缓,有急,有轻,有重,皆生乎意也 100

意弗立则文舛 100

取语意为主 101

作文不在辞句之工,而在性情之正 101

所谓文者,未有不写其心之明者也 101

意似主人,辞如奴婢 101

文固要句句字字受命于主脑,而主脑有纯驳、平陂、高下之不同,若非慎辨而去取之,则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矣 101

意与词相为联属者也 101

作文不可有意无词 101

命意遣辞,力求浅显 102

意法 102

贯一为拯乱之药 102

驷牡异力,而六辔如琴,并驾齐驱,而一毂统辐,驭文之法,有似于此 102

篇统间关,情数稠叠 102

夫画者谨发而易貌,射者仪毫而失墙,锐精细巧,必疏体统 102

凡大体文章,类多枝派,整派者以矗理枝者循干 102

义深则意远,意远则理辩,理辩则气直,气直则辞盛,辞盛则文工 102

文亦有活法,先使意气张,如破劲敌垒,须擒贼中王 103

作文,以主意为将军 103

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 103

以意役法 103

熔意 103

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103

规范本体谓之熔 103

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 103

熔则纲领昭畅 103

意尽便止 104

意在笔先,画意尽在 104

命意贵远 104

意随笔生,不假布置 104

见从己出,不曾依傍半个古人 104

今作诗文而无主意,空谈则虚且伪,说铃耳,安得垂 104

立主脑 104

意新语新而又字句皆新,是谓诸美皆备,由武而进于韶矣 104

立一主以待宾 104

善作文者,能于将作时删意 104

善为文者,有所不必命之题,有不屑言之理,譬犹治水者沮洳去则波流大,爇火者秽杂除而光明盛也 105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 105

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105

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105

诗文美者,命意必善 105

诗最争意格。词气富健矣,可作而不可示人;格调清高矣,意不精深,可示而不可传远 105

题旨要明透 105

造意要超卓 105

严羽譬之刽子手杀人,直取心肝,作诗知要紧下手处,便了局得快也 105

题目繁杂者,必辨其主脑,如散钱之有串 105

剥去数层方下笔,庶不堕“熟”字界里 106

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 106

意在笔后,故至于手脚忙乱 106

文主于意,而意多乱文 106

惟意所指,横斜曲直,只要自家屋子饱满,初不问田地四至或在我与别人也 106

作文立志要高 106

有意,而或不止有一意,则必有所主。犹人身不止一骨,而脊骨为之主,此所谓有脊也 106

七 事料编 107

撮要 107

事料 109

言有物 109

言无实不祥 109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109

根浅则枝叶短,本绝则枝叶枯 109

事众文绕,水大鱼多 109

根深而枝叶茂 109

礼仪之旨,须事以明之 109

言必有事 109

事信言丰 109

巧手莫为无面饼 109

不使事难于立意 109

题目是作书第一件事,只要题目好,便书也作得好 109

余得以三语蔽之:曰理、曰事、曰情,不出乎此而已 109

文人者,大匠也;义理、书卷、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 110

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 110

盖文者,运理之机杼。理者,储文之材料 110

储材 110

君子不器 110

街谈巷议,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110

古书虽多,未必尽美,要当以为学者之山渊,使属笔者得采伐渔猎其中 110

火则不钻不生,不扇不炽;水则不决不流,不积不深 110

古人询于刍荛,博采童谣。狂夫之言,犹在择焉 110

蜜蜂以兼采为味 111

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 111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111

将瞻才力,务在博见。狐腋非一皮能温,鸡蹠必数千而饱矣 111

《大畜》之《象》:“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亦有包于文矣 111

百梅能使百人酸,一梅不足成味也 111

刍尧之言,明王必择;葑菲之体,诗人不弃 111

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兼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111

闳中肆外 111

学如富贾在博收,仰取俯拾无遗筹 111

若著成一家之言,当且博观而约取 111

前辈诗材,亦或预为储蓄,然非所当用,未尝强出 112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12

凡作者须饱材料 112

凡作诗,平居须收拾诗材以备用 112

人之知识,若登梯然,进一级,则所见愈广 112

大抵作文办料识格在于平日 112

扫沙不倦,则好物出 112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112

眼前景致,口头言语,便是诗家体料,所贵于能诗者,只善言之耳 112

辟之富人积材,金玉布帛竹头粪土之属,无不豫贮,初不必有所用之。而当其必需,则粪土之用,有时与金石同功 113

有如养蜜蜂,百花无不有;但可备采掇,不必计用否;又如大官庖,甘苦皆上口,旨畜盈万千,搜罗费八九 113

学为古文者,必素蓄乎所以言之者而质言之 113

夫事无大小,苟能明其始卒,究其义类,皆足以成至文,固不必悉本忠孝,攸关国家也 113

群芳之英,酿而为蜜 113

街谈巷议助我见闻,牧竖耕夫益我神智 113

作文时无镌刻字句之苦,文成后无郁塞不吐之情,皆平日读书积理之功也 113

若平日酝酿不深,则虽有真情欲吐,而理不足以达之,不得不临时寻思义理,义理非一时所可取办,则不得不求工于字句 114

须知斤削之利,而无语槚之材资以成器,此则读书不多,积理不厚之过也 114

选材 114

著书表文,博通所能用之者也 114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114

取事贵约 114

夫山木为良匠所度,经书为文士所择。木美而定于斧斤,事美而制于刀笔。研思之士,无惭匠石矣 114

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低 115

既多又须择,储精弃其糠 115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115

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好奇为新,乃诗之病 115

如事多者,须精择其可用者用之,不可用者弃之 115

学有余而约以用之,善用事者也 115

不必多使事 115

诗之用事,不可牵强,必至于不得不用而后用之,则事词为一,莫见其安排斗凑之迹 115

使事要事自我使,不可反为事使 115

事可使即使,不须强使耳 116

大词之料,可以敛为小词;小词之料,不可展为大词 116

用事多则流于议论 116

诗不患无材,而患材之扬 116

一师心匠 116

熔意心神,命辞今日 116

传奇所用之事,或古或今,有虚有实,随人拈取 116

沙汰其枝叶,而约取其本根,则辞旨简明,读者不烦而听者易解也 116

有基之后,以善取材为急急也 116

既有材矣,将用其材,必善用之而后可 116

作词必先选料 117

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117

用一僻典,如清生客。如何选材,而可不择 117

锦非不佳,不可为帽 117

金貂满堂,狗来心笑 117

博收而约取 117

剪裁 117

脂蜡所以明灯,太多则晦;书史所以供笔,用滞则烦 117

事辞称则经 117

才如白地明光锦,裁为负版绔 118

校练务精 118

捃理须核 118

取事贵约 118

水中著盐,饮水而知盐味 118

夫大木为亲,细木为桷,榑栌侏儒,根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 118

若能出自己意,借事以相发明,变态错出,则用事虽多,亦何所妨 118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118

僻事实用,熟事虚用 118

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 118

胸中书太多,所拟能痛割舍,乃佳耳 119

意而已。作文,事料散在经史子集,惟意足以摄之 119

画有宾主,不可使宾胜主 119

贵剪裁,贵锻炼 119

善用故事者,勿为故事所使 119

尤物足以移人,“尖新”二字,即文中之尤物也 119

古之晰于文律者,所载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 119

熊掌、豹胎,食之至珍贵者也;生吞活剥,不如一蔬一笋矣 119

穷人补衣,但贴上一块 119

有主有客 119

无主意便无剪裁 119

为文者本宜多读书,亦万不能恃有多书,即可纵笔为文 120

事多贵乎剪裁,不然,则繁冗矣 120

事少贵乎铺张,不然,则枯瘠矣 120

宾可多,主无二 120

布置落笔,必须有剪裁 120

详略 120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之 120

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120

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 120

文家各有所慕。或好浮华而不知实核,或美众多而不见要约 121

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 121

夫美锦制衣,修短有度,虽玩其采,不倍领袖。巧犹难繁,况在乎拙 121

略语则阙,详说则繁 121

凫胫虽短,续之则悲。史文虽约,增之反累 121

有意于传久,则须纪大而略小 121

举其要者一两事以取信 121

凡人做文字不可太长,照顾不到,宁可说不尽 121

长而转换新意,不害其为长;短而曲折意尽,不害其为短 121

诗文俱有主家。无主之宾,谓之乌合 121

详略者,题入手,裁之以识,洞见巨细,巨详细略 121

详略者,要审题之轻重为之。题理轻者宜略,重者宜详 121

八结构编 123

撮要 123

结构 125

情志既动,篇辞为贵 125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125

作文如宫室 125

戏曲搭架,亦是要事 125

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毫之始 125

章次 126

夫设情有宅,置言有位;宅情曰章,位言曰句 126

寻《诗》人拟喻,虽断章取义,然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 126

若辞失其朋,则羁旅而无友;事乖其次,则飘寓而不安 126

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 126

断章有检 126

裁章贵于顺序 126

理资配主,辞忌失朋 126

言有伦序 127

分理务周 127

理失周,则繁约互舛 127

叙事以次 127

事非次,则先后成乱 127

义须相接 127

义不相接,则文体中绝 127

势必相依 127

势不相依,则讽读为阻 127

自于起句,迄于终篇,科位虽分,文体终合 127

作长诗须有次第本未,方成文字 127

作曲者,亦必先分段数,以何意起,何意接,何意作中段敷衍,何意作后段收煞,整整在目,而后可施结撰 128

长篇必分段落,每段必用提顿以见起,用结束以见止 128

将事中节目分开,各以一段以陈述之,则事意分朗,听者无杂乱之患 128

节次分明,一气连属 128

(伦者,)所谓层次也 128

意不止一意,而言之何者当先,何者当后,必则有伦次 128

文无一定柱法,因题为柱法 128

布局 128

网在网,有条而不紊 128

篇章户牖,左右相瞰 129

夫裁文匠笔,篇有大小,离章合句,调有缓急,随变适会,莫见定准 129

凡制于文,先布其位 129

先看将作之文,体有大小;又看所为之事,理或多少 129

位之所据,义别为科 129

总取一篇之理,折成众科之义 129

文章必谨布局 129

自古有文章,便有布置 129

布置者,谓诗之全篇用意曲折也 129

作大篇尤当布置,首尾匀停,腰腹肥满 129

凡为文有遥想而言之者,有追忆而言之者,各有定所,不可乱也 130

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 130

增之不得,减之不能,如天成,如铸就,方合古人布局之法 130

着意画资妙选材,也须结构匠心裁 130

造屋先画,点兵先派 130

古文之道,谋篇布势,是一段最大功夫 130

局戒乱 130

文无一定局势,因题为局势 130

格局要整齐而变化 130

凡作一部大书,如匠石之营室,必先具结构于胸中 130

向背高下,位置斟酌 130

叙义缀辞必有条贯 130

碎害完 130

凡理足而神王,法精而明彻,一篇到手,已全篇打算,空际具有结构矣,则宜吐宜茹,宜伸宜缩,于心了了,下笔自有主张 131

诗要处处有意,处处有结构,固矣。然有刻意之意,有随意之意;有结构之结构,有不结构之结构 131

一篇中某处某处要刻意经营,其余有只要随手抒写者,有不妨随意所向者 131

意脉 131

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 131

若统绪失宗,辞味必乱;义脉不流,则偏枯文体 132

为诗文常患意不属,或只得一句,语意便尽;欲促成一章,又恶其不相称 132

有形者纲目,无形者血脉 132

语或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 132

学文切不可学怪句,且先明白正大,务要十句百句只如一句,贯穿意脉 132

脉忌露 132

凡作诗,使人读第一句知有第二句,读第二句知有第三句,次第终篇,方为至妙 132

从首至尾,语脉联属 132

血咏宜串 132

辞断而意属 132

意若贯珠,言如合璧 132

作文须要血脉贯穿 132

为文若织云花龙凤之锦,经纬纵横而起伏无定 133

语不伦而意属者,辟如复岗断岭,望之各成一山,察之皆有脊脉相连 133

每出脉络连贯,不可更移,不可减少 133

题面题绪,作旨归宿,必交待清楚,又忌太分明 133

语不接而意接 133

章法形骸也,脉所以细束形骸者也。章法在外可见,脉不可见 133

线索要如蛛丝马迹,丝不可过粗,迹不可太密也 133

血脉要贯通,而发挥忌刻露 133

行文之道,亦不能不重筋脉 133

伏笔即伏脉,猝观之实不见有形迹 133

题理 133

题窍 133

眼目 133

周严 134

若首唱荣华,而媵句憔悴,则遗势郁湮,余风不畅,此《周易》所谓“臂无肤,其行次且”也 134

文章亦要宛转回复,首尾俱应,乃为尽善 134

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 134

看文字须看他过换及过接处 134

转换处须是有力,不假助语而自接连者为上 134

过接以结上生下为妙 134

首尾当照应 134

法度者何?有开必有合,有唤必有应 134

一篇之中,凡有改段接头处,当教他转得全不费力,而又有新体。此虽小节,亦看人手段 134

要是下笔之时,说得首尾照应,串得针线细密,步步思量主意,句句排得明紧,教他读去顺溜 134

文有宜于连者,有宜于断者 135

密针线 135

古文接处用提法,人所易知;转处用注法,人所难晓 135

文字首尾照应四法 135

章法不难于续而难于断 135

行文有伏笔,犹行军之设覆 135

用伏笔,须在人不着意处 135

伏笔不必即应,断处亦不必即续,此要诀也 136

曲直 136

因宜适变,曲有微情 136

川流迅激,必有洄袱逶迤,观之者不厌 136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流玉,悠悠花香 136

反类尊题 136

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 136

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 136

每作一篇,先立大意,须曲折三致意,乃成章尔 136

文章妙处在能掩抑顿挫,令人读之娓娓忘倦 136

作文章须要曲折斡旋 136

文章要有曲折,不可作直头布袋;然曲折太多,则语意繁碎,整理不下,反不若直头布袋之为愈也 137

文字最忌排行,贵在错综其势,散能合之,合能散之 137

波浪无穷,而光彩有主 137

文贵参差 137

虽排比之文,亦以随势曲注为佳 137

忌直贵曲 137

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 137

文气贵直而其体贵屈 137

古文之道,布局须有千岩万壑重峦复嶂之观,不可一览而尽,又不可杂乱无纪 137

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用之长篇,比如黄河之百里一曲,千里一曲一直也 137

为文不知用旋绕之笔,则文势不曲 137

文似看山不喜平 137

首尾 138

开宗明义 138

得鱼在于投饵,得语在于发端 138

始如处女,终如脱兔 138

文字起句发意最好 138

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 138

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138

结文字须要精神,不要闲言语 138

凤头、猪肚、豹尾 138

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 138

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138

起头处断而不断 138

结意有余 138

结末括应 139

结末推原 139

结末推广 139

结末垂戒 139

《文筌》起端有八法 139

设为问答以发端 139

颂美圣德以发端 139

次序事实以发端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