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良种繁育与育种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浙江农业大学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109017532
  • 页数:362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第一节 家蚕良种繁育与育种的概念 1

目录 1

第二节 家蚕良种繁育与育种简史 2

一、古代的蚕种生产技术 2

二、近代蚕种生产概况 4

三、新中国成立后家蚕良种繁育和育种工作的成就 5

第三节 本课程内容及其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7

第一节 家蚕品种的来源 9

一、品种的概念 9

二、家蚕的起源和品种的分化 9

第一章 家蚕品种和良种繁育制度 9

上篇 家蚕良种繁育 9

三、四大地理系统(品种)的一般特性 11

第二节 现行品种原种主要性状 12

一、采用优良蚕品种的原则 12

二、我国重点蚕区现行蚕品种原种性状 13

第三节 家蚕良种繁育制度 24

第二章 原种催青 25

第一节 原种催青的意义和催青日期的确定 25

一、原种催青的意义 25

二、春期原种催青日期的确定 25

三、秋期原种催青日期的确定 27

第二节 出蛾调节预定表的编制 28

一、对交品种出库日差及蚁量比例 28

第三节 催青中环境因素对胚子发育和化性的影响 29

二、出蛾调节预定表的编制 29

一、催青中环境因素对胚子发育的影响 30

二、催青中环境因素对化性的影响 32

第四节 原种催青标准 34

一、二化性品种原种催青标准 34

二、多化性品种原种催青标准 35

三、一化性品种原种催青标准 36

第五节 催青方法 36

一、催青室的布置 36

二、催青的技术处理 37

三、催青中蚕卵及蚁蚕的抑制 38

第三章 原蚕饲育要则 39

第一节 原蚕饲育特点 39

二、饲料 40

第二节 原蚕饲育技术要则 40

一、收蚁 40

三、给桑 41

四、扩座、除沙 42

五、眠起处理 43

六、气象调节 44

七、蚕病预防 47

八、蚕的发育观察和选择 48

九、注意对交品种的出蛾调节 48

第三节 原蚕上蔟和采茧 48

一、营茧角度与蛹的生理 48

二、上蔟时期与方法 50

四、早采茧 51

三、蔟中保护 51

第四章 种茧的检验和保护 52

第一节 种茧的品质检验 52

一、种茧的品质标准 52

二、种茧品质检验的方法 53

第二节 种茧选择 54

一、种茧选择的意义 54

二、种茧选择的方法 54

第三节 种茧保护 55

一、种茧保护的重要性 55

二、种茧保护方法 55

三、防止不良蛹的发生 57

四、种茧期的出蛾调节 58

二、鉴别时间 60

第四节 种茧(蛹)的雌雄鉴别 60

一、蛹的雌雄特征 60

三、鉴别操作 61

四、种茧雌雄鉴别机 61

第五章 采种技术 62

第一节 采种型式及其优缺点 62

一、?卵种 62

二、平附种 62

三、?制种 62

第二节 采种的准备工作 63

一、产卵材料的准备 63

二、房屋用具的准备 63

一、出蛾、捉蛾与选蛾 64

三、组织分工 64

第三节 采种技术 64

二、交配与理对 65

三、拆对与投蛾 68

四、产卵与巡蛾 68

五、雌雄蛾的贮藏、管理与雄蛾再交 70

六、收蛾、收种 71

七、母蛾保管 73

第四节 增加产卵量和减少不受精卵的措施 73

一、增加产卵量 73

二、减少不受精卵 75

三、减少不越年卵 76

第二节 检查方法 77

一、补正检查 77

第一节 微粒子病预防检查的意义 77

第六章 微粒子病的预防检查 77

二、各龄迟眠蚕检查 78

三、出蛾促进检查 78

四、母蛾检查 78

第三节 微粒子病的集团母蛾检查法 79

第七章 蚕种保护 82

第一节 蚕种保护的重要性 82

第二节 蚕卵的成分 83

一、蚕卵的一般组成 83

二、蛋白质和氨基酸 83

三、脂类 84

五、水分 85

四、碳水化合物 85

第三节 蚕卵的发育过程 86

一、前滞育期 86

二、滞育期 87

三、越冬期 87

四、临界期 88

五、器官形成期 88

六、完成期 88

第四节 蚕卵的呼吸 89

一、呼吸量 89

二、呼吸障害 89

第五节 环境对蚕卵的影响 90

一、气象因素对蚕卵的影响 90

二、蚕种的有害物及敌害 91

第六节 蚕种保护的方法 92

一、春制越年种的保护 92

二、秋采越年种的人工越夏 94

三、蚕种运输 95

第七节 蚕种冷藏技术 95

一、蚕种冷藏的目的及作用 95

二、越冬后的胚子发育与冷藏适温 96

三、冷藏方法 96

四、冷藏设备 99

第八节 死卵的种类、发生原因及防止方法 100

一、死卵的种类和产生原因 100

二、防止死卵发生的方法 102

第二节 与人工孵化有关的盐酸性质及其鉴定 103

第八章蚕 种的人工孵化 103

第一节 蚕种人工孵化的意义和种类 103

一、盐酸的比重与浓度 104

二、盐酸的比重与温度 104

三、盐酸使用中的浓度变化 105

四、盐酸的稀释法 105

五、盐酸杂质的鉴定 106

第三节 即时浸酸孵化法 106

一、浸酸适期 106

二、盐酸刺激量与浸酸标准 107

第四节 冷藏浸酸孵化法 107

一、冷藏的作用 107

四、蚕种出库后到浸酸的有效时间 108

二、入库的适期 108

三、冷藏温度与期限 108

五、冷藏浸酸的刺激量标准 109

六、已冷藏蚕种的中止冷藏 109

第五节 滞育卵冷藏盐酸孵化法 109

第六节 室温盐酸孵化法 110

第七节 盐酸孵化法的设备 111

第八节 浸酸的操作程序 112

一、蚕种出库和装笼 112

二、浸酸 112

第九节 温汤孵化法 113

五、比重、脱盐、脱水 113

六、干燥 113

三、脱酸 113

四、脱粒、过筛、漂洗 113

第十节 人工孵化种浸酸前后的冷藏抑制 115

一、即时浸酸种浸酸前后的冷藏 115

二、冷藏浸酸种浸酸后的冷藏 115

第九章 浴种、消毒和整理 116

第一节 浴种、消毒的目的及施行适期 116

第二节 散卵的浴消 116

一、散卵浴消的操作程序和方法 116

二、平附种的盐酸脱粒法 118

第三节 平框种的浴消 118

一、各级蚕种卵质合格标准 119

二、散卵的称量和装盒 119

第四节 蚕种整理 119

三、平框种的整理 120

第十章 原种和原原种的繁育 120

第一节 原种和原原种繁育的概念 120

第二节 原种繁育的特点 121

一、蛾区蚁量育的要求 121

二、原种种茧的品质检验与选择 121

三、原种的交配 123

四、采种特点 123

第三节 原原种繁育的特点 123

一、单蛾育技术 123

二、原原种种茧品质标准 124

三、种茧评选步骤 124

第一节 原蚕饲育区的概况 126

四、采种特点 126

第十一章 原蚕饲育区 126

第二节 原蚕饲育区基地的选择和组织管理 127

一、原蚕饲育区基地的选择 127

二、原蚕饲育区的组织管理 127

第三节 原蚕饲育区的种茧调查与收购 128

一、种茧运输 128

二、种茧调查的评分标准 128

三、种茧调查方法 129

四、种茧收购和计价办法 129

一、计划生产的重要性 132

二、蚕种繁育系数和计划生产安排 132

第一节 蚕种的计划生产 132

第十二章 蚕种的计划生产和种场设计及经营管理 132

三、各级蚕种的供应与调配 134

第二节 蚕种场的设计 135

一、确定规模 135

二、场地选择 135

三、桑园设置 135

四、建筑规划和设计 136

五、蚕具 138

六、人力和劳动组织 138

第三节 蚕种场的经营管理 139

一、场长负责制 139

二、承包责任制 140

四、横向联合,开辟原蚕区 141

三、抓好主业,多种经营 141

第十三章 形态性状的遗传 142

第一节 家蚕遗传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42

一、家蚕遗传研究简史 142

下篇 家蚕遗传育种 142

二、家蚕基因符号命名规则 144

第二节 卵性状的遗传 145

一、卵形、卵壳色、卵黄色、胶着性的遗传 145

二、浆膜色的遗传 146

一、蚁蚕体色 150

二、壮蚕斑纹 150

第三节 幼虫性状的遗传 150

三、体形 152

四、体色 152

五、油蚕性 153

六、血色 154

第四节 茧性状的遗传 155

一、茧色的遗传 155

二、茧形的遗传 158

第五节 蛹蛾性状的遗传 159

第十四章 连锁遗传与性别决定 160

第一节 连锁遗传与连锁群 160

一、雌体完全连锁 160

二、连锁检索方法 162

三、基因定位 164

四、连锁遗传图 166

第二节 性别遗传 168

一、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168

二、伴性遗传(Z染色体连?) 169

三、限性遗传(W染色体连?) 170

第十五章 数量性状的遗传 171

第一节 数量性状的特征与?效多基因学说 171

第二节 数量性状的部分伴性遗传 172

一、数量性状的部分伴性遗传现象 172

二、部分伴性遗传理象的理论解释 175

三、基因数量值的计算 176

第三节 数量性状的遗传力 179

一、遗传力的概念 179

二、遗传力的估算方法 180

三、家蚕若干数量性状的遗传力 188

第四节 遗传相关系数的测定方法 189

一、由亲子关系测定遗传相关 191

二、由半同胞关系测定遗传相关 193

第十六章 生理性状的遗传 195

第一节 化性的遗传 195

一、化性的母性遗传 196

二、化性的部分伴性遗传 196

一、眠性的普通遗传 199

二、眠性的伴性遗传 200

第三节 化性、眠性有关基因的表达机理 202

第四节 蚕食性的遗传 203

一、食性异常蚕的遗传 203

二、喜食人工饲料蚕的遗传 204

三、不食人工饲料蚕的遗传 205

第五节 几种酶活性的遗传 206

一、淀粉酶活性的遗传 206

二、酯酶活性的遗传 207

三、磷酸酶活性的遗传 208

第一节 抗性遗传分析模型 209

一、LD-P线的概念 209

第十七章 抗性遗传 209

二、抗性遗传分析模型 211

第二节 抗病性的遗传 212

一、对CPV经口感染抵抗性的遗传 212

二、对NPV经口感染抵抗性的遗传 213

三、对DNV经口感染抵抗性的遗传 213

五、对硬化病抵抗性的遗传 215

第三节 抗药性的遗传 215

四、对IFV经口感染抵抗性的遗传 215

一、E组基因的外观表现 218

第一节 E假复等位基因组的作用 218

二、E基因的致死作用及多效性 218

第十八章 发育遗传 218

三、E组基因的作用方向和强度 219

四、E组基因引起的体节和生殖器官畸形 221

第二节 嵌合体 222

第三节 单性生殖和多倍体 224

一、孤雌生殖 224

二、雄核发育 226

三、多倍体 226

第四节 致死作用 227

一、由致死基因引起的致死作用 227

第十九章 品种进步与育种目标 228

第一节 我国家蚕品种的进步 228

二、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致死作用 228

第二节 育种目标 230

一、现代蚕丝生产对蚕品种的要求 230

二、制订家蚕育种目标的依据 231

三、蚕品种选育的具体指标 232

第二十章 品种资源 233

第一节 品种资源的重要性 233

一、根据地理生态型分类 234

二、根据来源分类 234

第二节 品种资源的分类 234

第三节 品种资源的保存与研究 235

一、品种资源的保存 235

二、品种资源的研究 236

三、基础蚕品种资源的创造 237

四、品种资源的信息贮存与检索系统 238

一、引种的意义 239

第一节 引种 239

二、引种的方法 239

第二十一章 引种与系统分离育种 239

一、系统分离育种的意义 241

二、系统分离育种的原理 241

第二节 系统分离育种的原理 241

第三节 选择的方法 242

一、混合选择 242

二、蛾区选择 242

三、单项性状选择与综合性状选择 243

四、直接选择和间接选择 244

第四节 选择技术 245

一、各个发育阶段的选择 245

二、选择指数的应用 246

第五节 选配 247

一、选配的意义 247

二、常用的交配方式 248

三、近亲交配的灵活应用 248

第六节 系统分离育种实例 249

第二十二章 杂交育种 250

第一节 杂交亲本的选择 250

一、根据育种目标选择适当的亲本 251

二、综合经济性状优良、遗传性稳定 251

四、杂交亲本间的血缘关系要近 252

五、培育成对品种要考虑亲本间的配合力 252

三、两亲性状优缺点互补 252

一、单杂交 253

二、多品种杂交 253

第二节 杂交方式 253

三、回交 255

四、远缘杂交 256

第三节 杂交后代的培育与选择 257

一、培育环境 258

二、杂交后代的选择 259

第四节 品种的退化与复壮 261

第五节 系谱记载 262

一、育种编号 262

二、育种系谱及成绩记载表 263

第六节 杂交育种实例 266

一、春用品种菁松的选育 266

二、夏秋用品种朝霞的选育 269

第二十三章 诱变育种 272

第一节 诱变育种的意义 272

第二节 诱变因素 273

一、物理诱变因素 273

二、化学诱变因素 274

一、突变频率的测定 276

二、剂量与突变频率 276

第三节 诱变频率 276

三、剂量率与突变频率 277

四、发育时期与突变频率 278

六、影响突变频率的其他因素 279

第四节 辐射敏感性 279

五、性状与突变频率 279

一、不同发育时期的辐射敏感性 280

二、品种与辐射敏感性 280

第五节 突变的诱发和利用 281

一、限性斑纹的诱发和利用 281

二、限性茧色系统的诱发和利用 283

三、限性卵色系统的诱发和利用 283

四、平衡致死基因的应用 284

第二十四章 抗病育种 286

第一节 抗病性的基本概念 286

一、什么叫抗病性 286

二、垂直抗病性和水平抗病性 287

三、单抗性与多抗性 288

四、影响抗病性的内部与外部因素 288

第二节 抗病性测定和病原接种 289

一、抗病性测定 289

二、病原制备与接种 294

第三节 抗病育种的方法与选育效果 297

一、抗病育种方法 297

二、选育效果 299

第二节 眠性的遗传 299

第二十五章 杂种优势在蚕业上的利用 303

第一节 家蚕一代杂交种的杂种优势现象 303

第二节 杂种优势的度量 304

一、杂种效果 304

二、杂种优势率 305

三、杂种优势指数 306

四、势能比值 306

第三节 配合力的测定方法 307

一、配合力的概念 307

五、超亲杂种优势率 307

六、竞争杂种优势率 307

二、不完全双列杂交的配合力分析方法 308

第四节 一代杂交种数量性状的预测 316

一、用两亲平均值预测F1数量性状 316

二、用两亲平均值和杂交优势率预测F1数量性状 317

三、用多元回归法预测F1的数量性状 317

四、杂交组合数量性状计算机预测系统 318

第五节 单杂交种和多元杂交种的组合 321

一、单杂交种的组合 321

二、多元杂交种的组合 322

三、单杂交种和多元杂交种的比较 323

第一节 品种鉴定的意义、组织机构及程序 324

一、品种鉴定的意义 324

第二十六章 品种鉴定 324

二、品种鉴定的组织机构与任务 325

三、品种鉴定程序 326

第二节 实验室品种鉴定 326

第三节 农村生产鉴定 328

附录一 品种性状调查方法 331

附录二 蚕卵胚子解剖法 339

附录三 家蚕胚子发育图………………………………………………………………………………插页 341

附表一 家蚕基因一览表 341

附表二 家蚕胚子发育阶段表 353

附表三 摄氏、华氏温度对照表 355

附表四 华氏干湿计相对湿度表 356

附表五 摄氏干湿计相对湿度表 358

附表六 盐酸温度和比重关系表(室贺) 360

附表七 饲育原蚕100克蚁量主要蚕具参考表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