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和而不同 公而忘私——中国伦理道德特征述要 1
一 源与流: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 9
中国伦理道德的发端和形成 10
中国伦理道德的发展和完备 17
中国伦理道德的衰落和重建 27
二 德与法:以德治国的历史传统 38
孔子的“德教”主张 39
孟子的“德治”思想 44
韩非的“法治”理论 48
汉朝初年的德法兼治 53
德治与法治关系的理论总结 58
以德治国思想的发展 62
三 善与恶:与人为善的处事原则 67
性善论及其代表 68
荀子论人性恶 71
法家人性自私说 75
扬雄的人性“善恶混” 79
汉唐时期“性三品”说 82
李翱的“性善情恶”论 86
四 义与利:崇德重义的价值取向 90
儒家的重义轻利说 91
墨家:中国最早的功利学派 95
董仲舒的“道义论” 99
陈亮、叶适的功利主义 103
颜元的“义利并重”说 107
近代社会的义利思想 111
五 理与欲:节用自律的人生态度 118
先秦的节欲说 119
老庄的无欲论 123
《列子·杨朱》的纵欲主义 128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131
王夫之的“理欲统一”说 135
戴震对理学的批判 139
六 公与私:整体主义的道德追求 145
大同与小康 146
明于公私之分 150
破私立公说 153
合私成公论 158
康有为的“大同理想” 163
孙中山的“天下为公” 167
七 当代中国的伦理道德 172
革命道德的形成 172
传统美德的弘扬 177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86
中国公民道德建设 193
后记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