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1
目录 1
概述 44
第一章 地貌与水系 56
第一节 地貌 56
一、地质及地貌 56
二、类型与分布 57
三、微地貌 59
一、陈公堤 60
第二节 古堤 60
二、沙河堤 61
第三节 水系 62
一、古河道 62
二、当代水系 67
第二章 水资源 79
第一节 地表水 79
一、降水 79
二、地表水可利用量 83
三、引进客水 84
第二节 地下水 85
一、浅层水 85
二、深层水 94
第三节 供需平衡 95
一、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95
二、各部门总需水量 96
三、供需比较 97
第三章 水旱灾害 98
第一节 旱 98
第二节 涝 105
第三节 洪 112
第四节 雹 115
第五节 旱涝成因及规律 119
一、旱涝成因 120
二、旱涝规律 121
第四章 河道治理 123
第一节 卫运河 123
第二节 马颊河 135
第三节 西沙河 137
第四节 六五河 138
第五节 青年河 144
第六节 水利迁占 145
第五章 治涝改碱 151
第一节 治涝 151
一、涝洼地 151
二、治理 157
第二节 改碱 170
一、盐碱地 170
二、治理 172
一、砖井 181
第六章 灌溉工程 181
第一节 井泉建设 181
二、机井 186
三、手压井 196
四、洗井 197
第二节 引河工程 198
一、引运 198
二、引黄 200
三、扬水灌区 204
一、动力机械 218
第三节 喷灌 218
第四节 排灌机械 218
二、排灌泵型 220
第七章 水工建筑物 222
第一节 桥 222
一、砖木排架 222
二、桩柱排架 227
三、双曲拱 228
四、砖砌薄壳 231
第二节 涵 234
一、马颊河涵洞 235
二、境内沟河涵洞 235
三、卫运河涵洞 241
第三节 闸 241
一、白庄闸 241
二、土龙头闸 242
三、范楼闸 243
四、津期店闸 243
七、北铺店闸 244
六、范窑闸 244
五、牟庄闸 244
第四节 渡槽 246
第八章 抗旱防汛 248
第一节 抗旱 248
一、使用土砖井 249
二、利用机电井 252
三、引用河水 256
四、科学用水 259
第二节 防汛 259
二、汛前准备 260
一、建立组织 260
三、培训队伍 261
四、防汛抢险纪实 264
第三节 排涝 268
一、逐级负责 268
二、提前防御 268
三、责任承包 269
四、统一指挥 269
五、分洪排涝 269
二、客水出路 270
第四节 县城排水 270
一、排水工程 270
三、局部排水 271
第九章 其他水利工作 273
第一节 农田基本建设 273
一、整地改土 273
二、方田建设 274
三、“马西会战” 275
一、地下水观测 277
第二节 地下水观测与化验 277
二、水质化验 278
第三节 城乡供水 278
一、人畜吃水 278
二、工业用水 282
第四节 边界水利 284
一、县际 284
二、乡(镇)际 296
三、村际 298
附:引黄济津概况 301
第五节 出县治水 301
第一节 施工管理 305
一、出工准备 305
第十章 水利管理 305
二、工地管理 307
三、善后工作 309
第二节 河道管理 310
一、骨干河道 310
二、内河 315
一、国营站 319
第三节 扬水站管理 319
二、乡(镇)营站 321
三、村营站 321
第四节 机井管理 322
一、基本情况 322
二、管理形式 323
第五节 排灌机械管理 324
第六节 财务管理 327
一、资金 327
二、物资 329
三、工程粮 330
四、水费 331
第十一章 水政人文 335
第一节 水利机构 335
第二节 水利队伍 343
一、发展状况 343
二、技术培训 346
第三节 水利人物 349
第四节 科技成果获奖者 355
一、建国前部分 366
第五节 水利文艺 366
二、建国后部分 373
附录 381
一、文存 381
二、古河道考 391
三、古井 402
四、特殊事件 406
五、水利谚语、成语 406
编纂始末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