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代动力学基础与应用》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香兰主编
  • 出 版 社: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810484826
  • 页数:441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基本理论 3

第一章 临床药代动力学概论 3

一、药代动力学的概念 3

二、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与应用的内容 3

第二章 药物的体内过程 12

第一节 药物跨膜转运 13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13

二、药物转运方式 13

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 15

一、常用给药途径的药物吸收特点 15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8

第三节 药物的分布 20

一、药物分布的速度与程度 20

二、血浆蛋白结合 21

三、药物与局部组织结合 21

四、体内屏障 22

第四节 药物的生物转化 23

一、生物转化方式 24

二、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 26

三、影响药物生物转化的因素 27

第五节 药物的排泄 28

一、肾排泄 28

二、胆汁排泄 30

三、其他 30

第三章 药代动力学模型与参数 32

第一节 药代动力学的模型与速率过程 32

一、药代动力学的数学模型 32

二、速率过程 38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的基本参数及其意义 42

一、速率常数 42

二、半衰期 44

三、表观分布容积 44

四、清除率 45

五、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46

六、峰时间和峰浓度 47

七、生物利用度 48

八、稳态血浆浓度 48

九、波动系数 50

十、药物浓度达到稳态浓度某一比例所需时间 50

十一、积累系数 50

十二、维持剂量和负荷剂量 51

第四章 不同给药途径的药代动力学 52

第一节 静脉注射给药药代动力学 52

一、一房室模型 52

二、二房室模型 55

三、非线性模型 57

四、多次给药 58

第二节 静脉滴注给药药代动力学 60

一、一房室模型 60

二、二房室模型 62

三、多次给药 63

第三节 血管外途径给药药代动力学 64

一、一房室模型 64

二、二房室模型 65

三、非线性模型 66

四、多次给药 66

第五章 给药方案的拟定与调整 69

第一节 给药途径的选择 69

第二节 不同给药方案的拟定 70

一、单次给药 70

二、多次给药 73

三、非线性动力学药物给药 78

四、实际应用中的给药方案 78

第三节 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剂量调整 78

一、根据分布性质作剂量调整 79

二、根据药物处置变化作剂量调整 79

第六章 群体药动学 82

第一节 群体药动学概述 82

一、群体药动学的概念 82

二、群体药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步骤 83

三、群体药动学的应用 83

四、群体药动学的优点和缺点 85

第二节 群体药动学的实验设计与数据收集 87

一、群体药动学的实验设计 87

二、数据类型与数据质量 88

第三节 群体药动学参数 90

一、群体药动学参数的类型 90

二、群体药动学参数的意义 90

第四节 群体药动学的数据分析 92

一、群体药动学数据分析方法的类型 92

二、NONMEN法估算群体药动学参数的步骤及实例 92

第五节 群体药动学应用实例 96

一、Ⅲ期临床试验中的群体药动学评价 96

二、Ⅳ期临床试验中的群体药动学评价 99

三、群体药动学原理应用于群体药效学研究 102

四、群体药动学参数结合Bayes反馈法估算个体药动学参数 106

第二篇 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113

第七章 人体生物样本测定方法及技术要求 113

第一节 人体生物样本测定的技术要求 113

一、参比标准品 114

二、方法建立阶段的考核 114

三、方法应用阶断的考核 117

四、书面报告 117

第二节 常用分析方法简介 118

一、紫外分光光度法 118

二、薄层扫描法 120

三、气相色谱法 122

四、高效液相色谱法 123

五、色谱与质谱联用分析法 125

六、免疫分析法 126

七、放射免疫分析法 126

八、酶免疫分析法 127

九、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 128

十、微生物分析法 129

第八章 新药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131

第一节 要求进行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新药 132

一、一类新药 133

二、二类新药 133

三、三类新药 134

四、四类新药 135

五、五类新药 136

第二节 新药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内容 137

第三节 进行人体药代动力学试验的伦理上和技术上的要求 138

一、在试验前必须做好充分的试验准备工作 138

二、保证新药临床试验过程规范、结果科学可靠并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 139

三、人体生物样品中药物浓度测定的方法学研究 140

四、试验药物的要求 141

第四节 临床试验中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142

一、正常受试者单剂量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42

二、多剂量给药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147

三、进食对口服药物制剂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149

四、新药人体内药物代谢的研究 150

五、新药在人体内的药物浓度和临床药理效应(包括药效的不良反应)相关性的研究 153

第五节 人体内新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154

一、药物吸收过程中相互作用 154

二、药物在血浆蛋白结合过程中的改变 154

三、药物代谢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155

四、药物排泄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155

第六节 新药的特殊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 157

一、肝功能不全对人体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157

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160

三、老年人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62

第九章 代谢物的药代动力学 164

第一节 前体药物的药动学特点 166

一、前体药物的吸收 166

二、前体药物的分布 167

三、前体药物的消除 168

第二节 代谢物的体内处置过程 169

一、基本数学模型及限速因素 169

二、给药途径与C(m)的经时变化 170

三、代谢物体内处置过程的影响因素 174

第三节 代谢物药动学参数的测定 178

一、不可逆代谢模型的动力学参数估算 178

二、可逆代谢模型的动力学参数估算 182

三、代谢物药动学参数的计算应用 184

第十章 内源性药物人体内动力学研究 187

第一节 内源性药物人体内动力学研究特点 187

一、药物浓度检测方法的特殊性 187

二、内源性药物体内生理调节 的差异性 188

三、内源性药物人体内动力学研究的基本条件 195

第二节 矿物质类药物人体动力学研究 196

一、口服钙制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研究 197

二、口服钾盐的人体生物利用度研究 201

三、口服铁剂的药代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研究 203

第三节 核素示踪技术的应用 207

一、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应用 208

二、稳定核素示踪技术 214

第十一章 生物制品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224

第一节 蛋白多肽药物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224

一、不同方案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225

二、我国新药指导原则中的蛋白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内容的规定 226

第二节 蛋白多肽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方法学 226

一、生物样品中被分析蛋白多肽分析方法的建立和确证 227

二、免疫分析方法 228

三、生物检定测定方法 230

第三节 一类新蛋白多肽药物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实例 230

一、大肠杆菌表达重组内皮抑制素临床Ⅰ期试验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230

二、rhTPO临床Ⅰ期试验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232

三、新型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reteplase在健康志愿者中的剂量-范围研究 233

四、改构TNF-α突变体的临床Ⅰ期试验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234

五、糖基化尿激酶原临床Ⅰ期试验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235

六、新型白喉毒素和IL-2的融合蛋白临床Ⅲ期试验的全身吸收的评价 239

七、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240

八、血小板来源生长因子PDGF-BB临床Ⅲ期试验的全身吸收的评价 243

第四节 仿制蛋白多肽药物临床生物等效性研究 244

一、白介素-11临床试验中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244

二、健康受试者皮下注射3种不同剂型胸腺素α1的药代动力学 245

第五节 反义药物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245

一、正在临床试验的反义寡核苷酸 245

二、反义寡核苷酸的临床研究 246

第六节 蛋白多肽药代动力学特点小结 248

第十二章 中药药动学研究 250

第一节 血药浓度测定法的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 250

一、有效单体(成分)的药动学研究 251

二、中药(复方)中有效成分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257

第二节 生物效应法的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 264

一、药理效应法 264

二、药物积蓄法 268

三、药理效应法和药物积蓄法的区别 271

第三节 药动学与药效学相结合的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 272

一、槐果碱、氧化槐果碱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 272

二、药动学-药效学相关性分析新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法) 276

第四节 中药体内代谢 278

一、小柴胡汤的体内代谢 278

二、柴朴汤的体内代谢 279

第五节 中西药物相互作用的药代动力学 279

一、药物相互作用对吸收的影响 279

二、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布的影响 280

三、药物相互作用对代谢的影响 280

四、药物相互作用对肾脏排泄的影响 280

附表 国内外一些中草药临床应用(研究)的药动学资料 281

第十三章 人体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研究 284

第一节 人体生物利用度研究的目的与要求 284

一、生物利用度的概念与类型 284

二、生物利用度试验需具备的条件 284

三、生物利用度试验与临床研究的相关性 285

第二节 人体生物利用度研究方法 287

一、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287

二、普通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试验 289

三、缓(控)释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研究 292

第三节 统计分析及生物等效性 294

一、生物等效性评价 295

二、生物等效性评价与临床用药 296

第四节 药物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实例 297

一、普通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297

二、缓释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299

第十四章 常用药动学计算机软件及评价 304

第一节 国内外常用药动学软件及评价 304

一、WinNonlin软件 304

二、NONMEN软件 306

三、3P87(3P97)实用药动学计算程序 307

四、药代动力学和生物药剂学程序包PKBP-NI 308

五、新药数据统计处理软件NDST 309

六、自动生物利用度等效性检验软件ABE 312

七、国外其他药动学软件 312

第二节 实用药动学计算程序3P87的使用方法 314

一、3P87使用方法概述 314

二、3P87计算实例 316

第三节 新药统计软件NDST-21的使用方法 320

一、NDST-21使用方法概述 320

二、NDST-21药动学计算实例 322

三、NDST-21药效学计算实例 326

第三篇 临床给药方案的调整 333

第十五章 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对药动学的影响 333

第一节 遗传因素对药物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334

一、细胞色素P450酶遗传多态性 336

二、药物结合代谢酶遗传多态性 345

三、药物脱氢酶遗传多态性 348

四、水解酶遗传多态性 349

第二节 年龄因素对药物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350

一、婴幼儿、儿童期 350

二、老年人 353

第三节 性别因素对药物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356

第四节 妊娠和哺乳因素对药物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357

一、妊娠对孕妇体内药物处置的影响 357

二、妊娠期间药物胎盘转运及胎儿的药物代谢 358

三、哺乳期的药物药代动力学 359

第十六章 疾病与用药 362

第一节 疾病对药物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362

一、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362

二、对药物分布的影响 363

三、对药物消除的影响 364

第二节 几种疾病状态下的用药选择 371

一、肝功能不全时用药 371

二、心功能不全时用药 372

三、肾功能不全时用药 374

第三节 肾病患者给药方案调整 375

一、估测患者的肾功能 376

二、给药方案的调整 377

三、肾衰患者透析治疗剂量调整方案 381

第十七章 药物相互作用 385

第一节 吸收过程的相互作用 386

一、胃肠运动的影响 386

二、药物解离度 387

三、与离子结合的作用 388

四、肠道环境的影响 391

五、饮食因素 392

六、其他 393

第二节 分布过程的相互作用 393

一、蛋白结合的影响 394

二、体液pH的影响 395

三、组织血流量 396

第三节 代谢过程的相互作用 397

一、酶诱导作用 397

二、酶抑制作用 401

三、饮食因素 406

四、环境因素 408

第四节 排泄过程的相互作用 409

一、尿液pH 410

二、竞争拮抗肾小管主动分泌 410

第十八章 治疗药物监测 413

第一节 治疗药物监测的药理学基础 413

一、概述 413

二、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 414

三、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416

四、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 417

第二节 血药浓度的测定 419

一、测定方法 419

二、药物浓度测定的质量控制 422

三、治疗药物监测常用标本及预处理 422

第三节 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应用 425

一、何种情况下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425

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的临床指征 426

三、TDM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 426

第四节 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主要药物 429

一、地高辛 429

二、苯妥英 431

三、卡马西平 433

四、丙咪嗪 434

五、碳酸锂 434

六、茶碱 435

七、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437

八、环孢素A 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