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篇 定义及有关学说 1
第一章 定义 1
第二章 有关学说 4
第一节 中国古典说 4
第二节 作为刺激疗法的针术 6
第三节 适应症候群和针术 10
第四节 从神经生理学和临床观点来看针术 16
一 内脏的感觉(石川氏) 18
(一)内脏的感觉 18
(二)传入性内脏感觉的传导径路 19
(三)外部刺激机制与兴奋传递径路的关系以及传入性植物神经中枢 21
(四)海氏知觉过敏带和刺激适应部位 22
(五)外部皮肤刺激和内脏运动机构的关系 23
二 皮肤压、植物性神经反射(高木氏) 41
(一)压、半侧发汗反射 42
(二)交叉性压发汗反射 43
(三)发汗区域问题 45
(四)皮肤刺激的种类、强度、感受部的分布状态 47
第五节 自动控制和针术 49
第六节 神经疗法及其他与针术 56
第二篇 针术的副作用、过失、适应症 67
第一章 针术的副作用及过失 67
第一节 感染 67
第二节 折针 67
第三节 穿孔 69
第四节 晕针 69
第五节 刺激量的过不足 70
第二章 适应症 71
(一)镇痛作用 71
(二)转调作用 71
(三)适量的针术可抑制血液酸中毒 72
第三篇 针术的诊断学 75
第一章 体表的诊断点 75
第一节 海氏带 75
第二节 压诊法、撮诊法 80
一 胸部压诊 82
(一)前胸部的压诊 82
(二)后胸部的压诊 85
二 腹部的压诊 87
(二)局限性压痛 88
(一)泛发性压痛 88
(三)压诊点 89
三 臀骶部的压诊 93
(一)臀部的压诊 93
(二)骶部的压诊 95
四 胸部的撮诊 96
五 腹部的撮诊 97
第三节 丘疹点(藤田氏) 99
(一)实验材料 99
(二)实验方法 99
(三)实验结果及考案 99
第四篇 治疗的实技 110
第一章 决定刺激量的条件(针的种类、手法的选定) 110
第一节 脉诊 115
第二章 决定刺激部位的条件 115
第二节 赤羽氏法(知热感度测定法) 120
一 方法 121
二 病例 122
病例1:扁桃腺炎 122
病例2:支气管炎 122
病例3:口角炎、口腔炎 122
病例4:胸痛 123
三 试验 124
(一)出现于阑尾炎患者的赤羽氏现象 124
(二)从耳朵泻血来观察赤羽氏现象 127
第三节 特效穴的用针 128
第四节 平田氏十二反应带 130
第一节 毫针(管针)的用法 133
第三章 针的用法 133
第二节 小儿针 137
第三节 点滴泻血法 138
第四节 鍉针(井上氏改良鍉针) 140
(一)鍉针的形状 141
(二)用法 141
(三)血虚和气虚用鍉针 142
(四)鍉针和补泻 143
第五节 局部用法 145
第六节 燔针(灸温针) 148
(一)用具用法 148
(二)燔针适应证是阴虚证 150
第七节 行针(置针) 151
第八节 治本法 153
第四章 治验例 159
第一节 针术的实习方法 159
第二节 临床例 164
例1:肌痛 164
例2:慢性胰管内膜炎 165
例3:蛔虫症 166
例4:主动脉中膜炎 166
例5:神经痛 168
例6:肺浸润、右坐骨神经痛 168
例7:上腹部疼痛(十二指肠溃疡?) 169
第三节 我所实验的针术效果(H.许米特) 170
第五篇 针术在西欧 174
第六篇 经络和经络现象 183
一 向来所观察的经络现象 191
二 针响 194
三 长滨、丸山氏现象 196
四 赤羽氏现象 200
五 石井氏说 201
(一)经络是综合发生系统 201
(二)人体的构造 202
(三)经络与肌肉、韧带 205
(四)侧线器官和神经冠、血淋巴系 206
(五)胚腺野和原始血管系 207
六 皮肤通电抵抗和良导络(中谷) 210
七 结语 211
附录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