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经络腧穴总论 1
第一节 经络总论 1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1
十二经脉 1
奇经八脉 5
十五络脉 6
十二经别 7
十二经筋 8
十二皮部 9
二、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运用 10
经络的作用 10
经络的临床应用 11
第二节 腧穴与治疗总论 12
一、腧穴的分类 13
二、腧穴的治疗作用及处方选穴规律 13
三、特定腧穴的意义、作用与临床应用 19
手太阴络脉 27
手太阴肺经 27
第一节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27
第二章 经络腧穴各论 27
一、经脉 27
手太阴经别 28
手太阴经筋 28
二、常用腧穴 28
中府 28
孔最 29
列缺 29
尺泽 29
太渊 30
鱼际 30
少商 31
第二节 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31
一、经络 31
手阳明大肠经 31
商阳 32
手阳明经筋 32
二、常用腧穴 32
手阳明经别 32
手阳明络脉 32
二间 33
三间 33
合谷 33
偏历 34
温溜 34
曲池 35
手三里 35
臂臑 36
肩髃 36
天鼎 37
扶突 37
第三节 足阳明经络与腧穴 37
一、经络 37
足阳明胃经 37
足阳明络脉 38
承泣 39
二、常用腧穴 39
足阳明经别 39
足阳明经筋 39
四白 40
巨髎 40
地仓 40
颊车 41
下关 41
人迎 42
膺窗 42
头维 42
乳根 43
梁门 43
天枢 43
水道 44
归来 44
气冲 45
伏兔 45
梁丘 45
足三里 46
上巨虚 46
丰隆 47
下巨虚 47
解溪 48
陷谷 48
内庭 48
厉兑 49
第四节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49
一、经络 49
足太阴脾经 49
足太阴经筋 50
足太阴络脉 50
足太阴经别 50
二、常用腧穴 51
隐白 51
太白 51
公孙 51
三阴交 52
地机 52
血海 53
大横 53
阴陵泉 53
腹哀 54
食窦 54
大包 54
第五节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55
一、经络 55
手少阴心经 55
手少阴络脉 55
青灵 56
极泉 56
二、常用腧穴 56
手少阴经筋 56
手少阴经别 56
少海 57
灵道 57
通里 57
阴郄 58
神门 58
少府 59
少冲 59
手太阳络脉 60
手太阳小肠经 60
第六节 手太阳经络与腧穴 60
一、经络 60
手太阳经别 61
手太阳经筋 61
二、常用腧穴 61
少泽 61
前谷 62
后溪 62
腕骨 62
支正 63
养老 63
小海 64
肩贞 64
天宗 64
天窗 64
天容 65
颧髎 65
听宫 65
足太阳膀胱经 66
一、经络 66
第七节 足太阳经络与腧穴 66
足太阳络脉 67
足太阳经别 67
足太阳经筋 67
二、常用腧穴 67
睛明 67
攒竹 68
天柱 68
风门 69
大杼 69
肺俞 70
厥阴俞 70
心俞 70
膈俞 71
肝俞 71
胆俞 72
脾俞 72
三焦俞 73
胃俞 73
肾俞 74
气海俞 74
大肠俞 75
关元俞 75
小肠俞 75
膀胱俞 76
次髎 76
殷门 76
委中 77
委阳 77
浮郄 77
膏肓 78
志室 78
胞肓 78
秩边 79
承山 79
飞扬 80
昆仑 80
申脉 80
束骨 81
金门 81
京骨 81
足通谷 82
至阴 82
第八节 足少阴经络与腧穴 82
一、经络 82
足少阴肾经 82
足少阴经别 83
足少阴经筋 83
足少阴络脉 83
二、常用腧穴 84
涌泉 84
然谷 84
太溪 85
照海 85
复溜 85
交信 86
阴谷 86
手厥阴心包经 87
一、经络 87
大赫 87
第九节 手厥阴经络与腧穴 87
手厥阴络脉 88
手厥阴经别 88
手厥阴经筋 88
二、常用腧穴 88
曲泽 88
郄门 89
间使 89
内关 89
劳宫 90
大陵 90
中冲 91
第十节 手少阳经络与腧穴 91
一、经络 91
手少阳三焦经 91
手少阳络脉 92
手少阳经别 92
手少阳经筋 92
阳池 93
中渚 93
二、常用腧穴 93
液门 93
外关 94
支沟 94
天井 95
肩髎 95
翳风 96
角孙 96
耳门 96
丝竹空 97
第十一节 足少阳经络与腧穴 97
一、经络 97
足少阳胆经 97
足少阳络脉 98
足少阳经别 98
足少阳经筋 98
听会 99
二、常用腧穴 99
瞳子髎 99
上关 100
颔厌 100
曲鬓 100
本神 100
阳白 101
头临泣 101
风池 101
日月 102
肩井 102
京门 103
带脉 103
五枢 103
维道 104
环跳 104
风市 104
阳陵泉 105
阳交 105
阳辅 106
光明 106
外丘 106
悬钟 107
丘墟 107
足临泣 107
侠溪 108
足窍阴 108
第十二节 足厥阴经络与腧穴 108
一、经络 108
足厥阴肝经 108
足厥阴经筋 109
足厥阴络脉 109
足厥阴经别 109
二、常用腧穴 110
大敦 110
行间 110
太冲 110
中封 111
蠡沟 111
期门 112
曲泉 112
章门 112
第十三节 任脉经络与腧穴 113
一、经络 113
任脉 113
任脉的络脉 113
二、常用腧穴 113
会阴 113
关元 114
中极 114
曲骨 114
气海 115
神阙 115
水分 116
下脘 116
中脘 116
上脘 117
巨阙 117
璇玑 118
膻中 118
鸠尾 118
天突 119
廉泉 119
承浆 119
督脉的络脉 120
长强 120
二、常用腧穴 120
督脉 120
一、经络 120
第十四节 督脉经络与腧穴 120
腰阳关 121
命门 121
筋缩 122
至阳 122
灵台 122
身柱 123
陶道 123
大椎 123
风府 124
哑门 124
百会 125
上星 125
神庭 126
素髎 126
水沟 126
带脉系统 127
阳蹻系统 127
冲脉系统 127
第十五节 冲脉、带脉、阴阳维、阴阳蹻及交会穴 127
阴蹻系统 128
阳维系统 128
阴维系统 128
第十六节 经外奇穴 128
一、头颈部 128
四神聪 128
印堂 129
鱼腰 129
上明 129
鼻通 130
太阳 130
球后 130
金津、玉液 131
夹承浆 131
牵正 131
翳明 131
安眠 132
二、躯干部 132
颈臂 132
三角灸 132
定喘 133
提托 133
子宫穴 133
结核穴 134
夹脊(华佗夹脊) 134
胃脘下俞 135
痞根 135
腰眼 135
四缝 136
十宣 136
三、四肢部 136
十七椎 136
中魁 137
八邪 137
落枕穴 137
腰痛点 137
中泉 138
二白 138
臂中 138
肘尖 139
肩前(肩内陵) 139
环中 139
四强 139
百虫窝 140
鹤顶 140
膝眼 140
八风 141
独阴 141
胆囊穴 141
阑尾穴 141
里内庭 142
第三章 刺灸方法 143
第一节 毫针 143
一、毫针的结构 143
二、毫针的规格 143
三、持针方法 143
四、进针方法 143
单手进针法 143
针刺的角度 144
双手进针法 144
五、针刺角度、方向、深度 144
针刺的方向 145
针刺的深度 145
六、针刺的基本手法 146
提插法 146
捻转法 146
七、行针法 147
得气 147
催气 148
候气 148
八、针刺补泻 149
行气 149
九、留针与出针 150
十、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注意事项 150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 150
针刺注意事项 151
第二节 三棱针 152
一、操作方法 152
二、适应范围 153
第三节 皮肤针疗法 154
三、注意事项 154
一、针具 155
二、操作方法 155
三、刺激强度 155
四、叩刺部位 156
五、适应范围 156
六、注意事项 157
第四节 灸法 157
艾炷灸 158
一、艾灸 158
艾条灸 159
温针灸 160
二、非艾灸 160
灯火灸 160
天灸 161
一、罐的吸拔方法 162
火罐法 162
第五节 拔罐法 162
三、注意事项 162
水罐法 163
抽气法 163
二、拔罐法的运用 163
三、启罐方法 165
四、注意事项 165
第四章 治疗总论 166
第一节 脏腑证治 166
一、肺病证治 166
二、大肠病证治 167
三、脾病证治 168
五、心(包)病证治 169
四、胃病证治 169
六、小肠病证治 170
七、肾病证治 171
八、膀胱病证治 171
九、三焦病证治 171
十、肝胆病证治 172
一、本经取穴 173
二、异经取穴 173
第二节 远端选穴法 173
三、同名经取穴 174
第三节 局部选穴法 174
第四节 对症选穴法 174
第五节 腧穴作用的特点 176
一、五输穴 176
二、原穴 177
三、络穴 177
四、下合穴 177
八、八会穴 178
七、募穴 178
五、郄穴 178
六、背俞穴 178
九、八脉交会穴 179
十、交会穴 179
第五章 急症 180
第一节 高热 180
第二节 中暑 182
第三节 惊厥 184
二、慢惊风 185
一、急惊风 185
第四节 昏厥(晕厥) 187
第五节 呼吸衰竭 189
第六节 溺水 190
第七节 一氧化碳中毒 192
第八节 休克 193
第六章 传染病 196
第一节 百日咳 196
第二节 流行性腮腺炎 198
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 200
第四节 疟疾 202
第五节 脊髓灰质炎 205
第六节 颈淋巴腺结核 207
第七节 破伤风 208
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 211
第一节 感冒 211
第二节 肺炎、支气管炎 213
第三节 支气管哮喘 215
第四节 肺气肿 217
第一节 心律失常 219
第八章 循环系统疾病 219
第二节 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 221
第三节 心肌炎 224
第四节 高血压病 225
第五节 雷诺病 228
第六节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229
第七节 无脉症 231
第八节 红斑性肢痛症 233
第一节 食管炎 235
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 235
第二节 胃炎 236
第三节 胃下垂 238
第四节 急性胃扩张 240
第五节 贲门痉挛 241
第六节 胃黏膜脱垂症 242
第七节 呃逆 244
第八节 胃肠神经症 245
第九节 胰腺炎 247
第十节 肠炎 248
第十一节 胆囊炎、胆石症 250
第十二节 胆道蛔虫症 251
第十三节 阑尾炎 252
第十四节 结肠功能紊乱 254
第十五节 便秘 255
第十六节 小儿营养不良 256
第十章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258
第一节 泌尿系感染 258
第二节 泌尿系结石 260
第三节 尿潴留 262
第四节 尿失禁、遗尿症 264
第五节 遗精 266
第六节 阳痿、早泄 267
第七节 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症 269
第八节 睾丸炎、副睾丸炎 270
第十一章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272
第一节 癫痫 272
第二节 癔病 274
第三节 眩晕 276
第四节 记忆障碍 278
第五节 脑震荡后遗症 280
第六节 头痛 281
第七节 小儿多动症 283
第八节 弱智儿 284
第九节 小儿夜啼 286
第十节 中风后遗症 287
第十一节 多发性神经炎 289
第十二节 面神经麻痹 291
第十三节 三叉神经痛 292
第十四节 面肌痉挛 294
第十五节 肋间神经痛 295
第十六节 坐骨神经痛 296
第十七节 周围神经损伤 298
第十八节 重症肌无力 300
第十九节 小儿遗尿症 301
第二十节 小儿脑性瘫痪 303
第十二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305
第一节 更年期综合征 305
第二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306
第三节 单纯性甲状腺肿 308
第四节 尿崩症 310
第五节 糖尿病 311
第六节 肥胖症 313
第十三章 造血系统疾病 316
第一节 白细胞减少症 316
第二节 过敏性紫癜 317
第三节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19
第四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 321
第一节 痛经 323
第十四章 妇产科疾病 323
第二节 经行先期 325
第三节 经行后期 326
第四节 经行先后无定期 328
第五节 功能性子宫出血 329
第六节 闭经 331
第七节 带下病 333
第八节 子宫脱垂 335
第九节 盆腔炎 337
第十节 不孕症 339
第十一节 胎位不正 341
第十二节 滞产 342
第十三节 产后宫缩痛 343
第十四节 产后缺乳 345
第十五节 产后恶露不净 346
第十六节 人工流产综合反应 348
第十七节 妊娠呕吐 349
第十八节 子痫 351
第十九节 子宫肌瘤 352
第二十节 阴痒 354
第十五章 外科、骨伤科疾病 356
第一节 急性乳腺炎 356
第二节 乳腺小叶增生 357
第三节 疖、痈 359
第四节 急性淋巴结炎 361
第五节 慢性淋巴结炎 363
第六节 小面积烧烫伤 364
第七节 冻疮 365
第八节 丹毒 367
第九节 硬脊膜外麻醉后遗症 368
第十节 脱肛 370
第十一节 痔疮 372
第十二节 异样感觉性股痛 374
第十三节 颈椎病 375
第十四节 颈肌痉挛 377
第十五节 肩关节周围炎 378
第十六节 肱骨外上髁炎 380
第十七节 腰痛 382
第十八节 类风湿关节炎 385
第十九节 腕管综合征 387
第二十节 狭窄性腱鞘炎 389
第二十一节 腱鞘囊肿 390
第二十二节 足跟痛(跟痛症) 391
第二十三节 扭伤 393
一、腕关节扭伤 393
二、踝关节扭伤 394
三、急性腰肌扭伤 396
第十六章 皮肤科疾病 398
第一节 痱子 398
第二节 神经性皮炎 399
第三节 斑秃 401
第四节 银屑病 403
第五节 痤疮 405
第六节 白癜风 406
第七节 荨麻疹 408
第八节 毛囊炎 410
第九节 带状疱疹 412
第十节 酒渣鼻 414
第十一节 瘙痒症 415
第十二节 湿疹 417
第十七章 五官科疾病 419
第一节 急性结膜炎 419
第二节 睑缘炎 421
第三节 慢性泪囊炎 423
第四节 电光性眼炎 424
第五节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炎 426
第六节 球后视神经炎 428
第七节 视神经萎缩 430
第八节 眼睑痉挛 432
第九节 上睑下垂 434
第十节 原发性青光眼 435
第十一节 麦粒肿 437
第十二节 耳鸣、耳聋 439
第十三节 脓耳 442
第十四节 聋哑 443
第十五节 鼻塞 445
第十六节 鼻渊 446
第十七节 鼻鼽 448
第十八节 咽喉肿痛 450
第十九节 牙痛 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