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用创造性智慧征服命运 1
目次 1
上篇 创造的基本原理 3
1 创造学概述 3
1.1 创造学的产生与传播 3
1.1.1 创造学的产生 3
1.1.2 创造学的传播 7
1.2.1 创造学的研究对象 10
1.2.2 创造学的研究内容 10
1.2 创造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0
1.3 创造学的研究方法 11
1.3.1 案例研究法 11
1.3.2 追踪研究法 12
1.3.3 实验研究法 13
1.3.4 系统研究法 13
思考题 14
2 创造与创造过程 15
2.1 创造的本质 15
2.1.1 创造的定义 15
2.1.2 创造的特征 19
2.1.3 创造与创新 21
2.1.4 创造活动要素 22
2.2 典型创造活动 24
2.1.1 科学发现 24
2.2.2 发明创造 27
2.3 创造过程模式 30
2.3.1 问题过程模式 31
2.3.2 思维过程模式 34
2.4 创造过程中的机遇 36
2.4.1 什么是机遇 36
2.4.2 创造机遇的捕捉 39
思考题 41
3 创造才能 43
3.1 创造才能概述 43
3.1.1 创造才能的概念 43
3.1.2 创造才能研究 45
3.1.3 创造才能开发 47
3.2 创造才能的基本结构 49
3.2.1 创造才能的表态结构 49
3.2.2 创造才能的动态结构 53
3.3 学科创造力 55
3.3.1 学科创造力的概念 55
3.3.2 学科创造力的基本结构 57
3.3.3 学科创造力结构设计举例 58
3.4 创造力测评 64
3.4.1 创造力测评的基本原则 64
3.4.2 创造力的传统测量法 66
3.4.3 创造力测评的新方法 70
思考题 74
4 创造性人格 76
4.1 人格与创造 76
4.2.1 科学家与发明家的人格特征 78
4.2 创造人群的人格研究 78
4.2.2 社会科学家的人格特征 81
4.2.3 建筑家的人格特征 82
4.2.4 艺术家的人格特征 83
4.3 影响创造性的负面人格 84
4.3.1 从众性 84
4.3.2 权威心理 87
4.3.3 偏见与刻板 91
4.4 促进创造性的理想人格 93
4.4.1 进取精神 93
4.4.2 探究精神 96
4.4.3 冒险精神 99
4.4.4 献身精神 103
4.5 创造性人格的测验工具 104
4.5.1 前意识活动量表 104
4.5.2 教条主义量表 105
4.5.3 综合量表 106
思考题 110
5 创造性思维 115
5.1 创造性思维概述 115
5.1.1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115
5.1.3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认知障碍 118
5.1.2 创造性思维的方式 118
5.2 创造性思维的方向 121
5.2.1 发散思维 121
5.2.2 逆向思维 125
5.2.3 U型思维 128
5.3 创造性思维的突变方式 131
5.3.1 想象 131
5.3.2 联想 136
5.3.3 灵感 139
5.4 创造性思维的测验 143
5.4.1 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 143
5.4.2 联义测验 145
思考题 146
5.4.3 词汇联想测验 146
6 创造性观察 150
6.1 观察发现概述 150
6.1.1 观察与观察要素 150
6.1.2 观察发现的基本程序 152
6.2 观察目的与观察对象 152
6.2.1 观察目的的确定 152
6.2.2 观察对象的确定 154
6.3.2 观察方法的选择 155
6.4 创造性观察技巧 155
6.3 观察计划与观察方法 155
6.3.1 观察计划的制定 155
6.4.1 洞察奇异 156
6.4.2 观察重演 157
6.4.3 精细观察 159
6.4.4 动态观察 160
思考题 162
7.1 科学实验概述 165
7.1.1 什么是科学实验 165
7 科学实验 165
7.1.2 实验与观察的联系与区别 168
7.1.3 科学实验的基本特点 169
7.2 科学实验的类型 170
7.2.1 定性与定量实验 171
7.2.2 析因实验 171
7.2.3 对照实验 172
7.2.4 模型实验与数学模拟实验 172
7.3 实验选题与实验设计 173
7.3.1 实验选题 173
7.3.2 实验设计 174
7.4 实验过程要点 176
7.4.1 反应变量选择 176
7.4.2 实验条件控制 178
7.4.3 科学仪器利用 181
7.5 实验结果解释 183
思考题 186
下篇 常用创造技法 189
8 自由思考型创造技法 189
8.1 智力激励法 189
8.1.1 智力激励原理 189
8.1.2 智力激励法应用 191
8.1.3 默写式智力激励法 192
8.2 问题列举法 193
8.2.1 缺点列举法 193
8.2.2 希望点列举法 198
8.2.3 特性列举法 202
8.3 产品组合法 204
8.3.1 主体添加法 204
8.3.2 同物自组法 206
8.3.3 异类组合法 207
8.3.4 分解重组法 209
8.4 信息交合法 210
思考题 213
9 逻辑推理型创造技法 216
9.1 类比创造法 216
9.1.1 类比创造原理 216
9.1.2 类比创造法的应用 218
9.2 移植创造法 221
9.2.1 移植创造原理 221
9.2.2 移植创造法的应用 222
9.3 归纳创造法 225
9.3.1 归纳创造原理 225
9.3.2 归纳创造法的应用 226
9.4.1 演绎创造原理 231
9.4 演绎创造法 231
9.4.2 演绎创造法的应用 232
9.4.3 演绎与归纳的互补 233
思考题 234
10 系统分析型创造技法 237
10.1 形态分析法 237
10.1.1 形态分析原理 237
10.1.2 形态分析法应用 238
10.2 物场分析法 240
10.2.1 物场分析原理 240
10.2.2 物场分析法的应用 241
10.3 价值分析法 243
10.3.1 价值分析原理 243
10.3.2 价值分析法应用 244
10.4 创造技法综合应用 246
10.4.1 创造技法应用的适宜性 247
10.4.2 创造技法应用的协同性 248
10.4.3 创造技法应用的依存性 250
10.4.4 创造技法应用的实践性 251
思考题 251
附录:核心能力测评大纲—创新能力(试行)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