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道德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3
一、道德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
1.“心里基地”和道德调节 3
2.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认识论的交叉 4
二、道德心理学的研究价值 6
1.深化伦理学的探讨 6
2.坚固道德“个体城堡” 8
3.锐化道德社会功能 9
三、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0
1.实验积累法 10
2.问卷抽象法 11
3.范畴演绎法 12
第二章 中国道德心理思想史略 15
一、究“心性”之根据 15
1.众说纷纭 15
2.兼容发展 17
3.批判总结 19
二、举“内省”之方法 21
1.“内省”、“吾心” 21
2.“不假外求” 23
3.“终日自反” 25
三、注“情感”之热流 25
1.理中寓情 25
2.外物生情 28
3.以理节情 30
四、养“冥冥”之意志 32
1.“正身”明志 32
2.“节欲”励志 33
五、达“悦我”之境界 35
1.“大人”、“圣人” 35
2.“至人”、“真人” 36
3.“成人”、“完人” 36
第三章 西方道德心理思想史略 39
一、本源的认识 39
1.宇宙论 39
2.神启论 40
3.人本论 42
二、情感的培养 45
1.羞耻感 45
2.荣誉感 47
3.义务感 48
4.幸福感 49
三、价值的评判 50
1.“道义论”者的“动机论” 50
2.“功利主义”的“效果论” 51
四、原则的选择 53
1.“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原则 53
2.“整体主义”和“利他主义”的原则 55
五、意志的锻炼 58
1.意志与信念 58
2.意志与节制 60
3.意志与能力 61
心理基地篇 67
第四章 道德认知 67
一、道德认知涵义 67
1.在道德范例刺激下获取道德新知 67
2.道德认知特征 69
二、道德认知功能 72
1.统摄整合功能 72
2.行为定向功能 74
3.道德自我形成 76
三、道德认知阶段 77
1.知觉——唤起——选择——内化 77
2.平衡——不平衡——平衡 80
3.道德认知阶段与认识辩证过程的关系 81
四、道德认知目标 82
1.目标——信念 82
2.从认知到信念的中介 83
3.道德教育的不同心理适应 84
第五章 道德情感 87
一、伴随道德认识的内心体验 87
1.道德需要满足与否的主体态度 87
2.与道德认识的交融互补 89
3.道德情感的主要内容 91
4.道德情感的生理机制 96
二、道德情感的体验形式及升华序列 98
1.道德情感的体验形式 98
2.道德情感的升华序列 102
三、道德情感的功能效应 105
1.催化效应 105
2.法码效应 107
3.指示效应 109
第六章 道德思维 113
一、对道德世界的特殊掌握 113
1.善的独立品质 113
2.道德思维的特性 115
二、道德思维的机制 121
1.道德思维的构成因素 121
2.解释——选择——创造 123
三、道德思维方式的变革 125
1.从以“仁”定人到以人定“仁” 125
2.从“推己及人”到彼此递归 128
3.从“不善则恶”到“善恶三状态” 131
第七章 道德意志 135
一、道德意志的发生 135
1.情感与信念的融通 135
2.排难与抗惑的互补 138
3.抉择与行动的协同 140
二、道德意志的磨炼 141
1.分析意志差异 141
2.强化道德意识 144
3.意志磨炼的情境设置 146
三、道德意志的控制 147
1.道德意志的自由度 147
2.自制力 149
3.意志自由与身心障碍 150
第八章 道德追求 153
一、道德追求是道德理想的专一进取 153
1.“道德的最高者” 153
2.目的变成归宿的现实过程 156
二、道德境界在道德追求中达到和突破 159
1.道德层次说 159
2.划分不同道德境界的标准 162
3.向道德理想的定势性靠拢 164
三、道德追求的心理分析 167
1.意志决定、采取决定、意志努力 167
2.目的性、随意性、行动性 168
3.道德追求的心理训练 172
第九章 道德培养 176
一、道德培养的涵义 176
1.消化自汲、自我铸定 176
2.点滴积累、正面成型 178
3.循序升高、日逐加深 179
二、道德培养的双重职能 181
1.总结——自动律令 181
2.奠基——实现品质 184
三、道德培养的心理循序 188
1.概念形成——发现品质 188
2.概念同化——培养品质 189
四、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及手段 190
1.取之不尽的原料源泉 190
2.学习 192
3.戒鉴 193
4.树标 193
5.日记 195
6.践履 196
第十章 道德反省 198
一、道德反省的涵义与特征 198
1.对道德过失的追悔和觉醒 198
2.自我性、检讨性、反思性 200
二、道德反省的结构与功能 203
1.辨是非、知羞愧、担责任 203
2.道德反省的功能 207
3.道德反省的心理过程分析 210
三、道德反省的具体形式 212
1.慎独 212
2.自省自讼 213
3.吾日三省 214
4.省察克治 215
道德运行篇 221
第十一章 道德范例 221
一、范例的道德规定 221
1.触发人们仰慕的风范 221
2.唤起人们崇敬的形象 223
3.肯定意义的真实典型 226
二、道德范例的认知方法 227
1.比差型的观察法 227
2.规范型的概括法 230
3.意境型的复制法 234
三、运用范例进行道德教育的心理因素 237
1.启动、控制、调整、矫正 237
2.需要、注意、动机 239
第十二章 道德传播 248
一、大众传播中的特有方式 248
1.行为主体和受播者之间的价值观念沟通 248
2.无结构的、非制度化的道德宣传 250
3.“共同行为”中的道德影响 253
4.道德场 254
二、道德传播大众媒介的审度 255
1.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标本媒介 255
2.媒介的道德尺度 258
三、道德传播的个体心理效应 261
1.观念的聚合和分化 261
2.感情的振荡和增强 264
3.操行的选择和模仿 265
第十三章 社会角色的道德跟踪 268
一、角色丛中的双重稳定性 268
1.角色的定义 268
2.社会角色和职业角色 270
3.社会责任的道德特征 271
4.“官本位”与民本论 272
二、道德跟踪就是舆论监督 275
1.善与恶的审视 275
2.舆论、情态、姿态 277
3.主体行为与期望模式的道德整合 282
三、跟踪记录 284
1.道德跟踪的过程性 284
2.上级和“上帝” 286
3.丰碑和十字架 288
第十四章 心理失衡中的道德矫治 291
一、心理失衡的概述 291
1.心理过程中常见的不平衡现象 291
2.适应力的惰性和审视力的偏颇 295
3.需求膨胀与挫折 296
4.气质、兴奋和抑制转换的分析 297
二、一根可怕的链条 299
1.失衡、变态、病态的区别 299
2.失衡、变态、病态的联系 301
三、道德的特殊功能 302
1.道德矫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02
2.价值调节及指示 303
3.道德矫治与心理治疗 304
4.矫治的途径和方法 306
第十五章 犯罪心理的道德冲突 310
一、引起犯罪心理的不道德因素 310
1.道德缺失、道德扭曲、道德践踏 310
2.性欲型、利欲型、国事型 312
二、道德冲突的类型与实质 316
1.道德冲突的类型 316
2.价值意识——解决道德冲突的内在尺度 318
三、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道德冲突 323
1.案犯的道德冲突 323
2.人犯的道德冲突 326
3.罪犯的道德冲突 328
第十六章 家庭生活中的道德层面 332
一、爱是家庭生活中的道德基础 332
1.主体对客体的最真诚肯定 332
2.家庭爱的特征 335
3.爱的道德意义 337
二、家庭结构中的道德 338
1.核心家庭、主干家庭、空巢家庭及其心理特征 338
2.不同结构家庭的道德调节 341
三、家庭职能中的道德 343
1.生活的道德 343
2.生殖的道德 345
3.生育的道德 346
四、家庭过程中的道德 348
1.相恋——结婚——养育——终老 348
2.家庭道德的阶段性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