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发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海鸥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309039440
  • 页数:30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我国银行体制的演变和重建、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的操作与选择、资金管理与银行体制改革与演变。

第一章 我国的计划金融体制 1

第一节 计划金融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1

一、计划金融体制的萌芽 1

二、计划金融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3

第二节 计划金融体制的特点与局限 8

一、计划金融体制的特点 8

二、计划金融的主要局限 17

三、我国金融概念和现象的异化 19

第三节 对计划金融的历史评价 21

一、计划金融是历史的选择 22

二、计划金融与计划经济相容协调 24

三、计划金融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5

第二章 我国基本金融理论的改革与发展 29

第一节 关于货币理论的探讨 29

一、人民币代表什么 29

二、对货币交换关系的批判 31

三、对货币流通规律的表述 32

四、对货币流通必要量的计算 33

五、对货币流通范围的限定 35

第二节 关于通货膨胀理论的讨论 36

一、通货膨胀的概念及其成因 36

二、对通货膨胀的态度 37

三、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38

一、财政、信贷、物资综合平衡理论 39

第三节 关于其他金融理论的讨论 39

二、社会主义信用问题研究 42

三、利息理论的研究 44

四、人民币储蓄问题 47

五、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47

六、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问题 49

七、国际金融问题研究 50

第四节 对计划金融理论的评价 53

一、计划金融理论的空想与创新 53

二、理论演变过程的错位 55

三、对货币价值理论的再认识 57

四、不尽合理的物资保证原则 61

五、对货币流通规律的再认识 63

第五节 有待转轨的理论认识 67

一、综合平衡失去必要的基础 67

二、通货膨胀定义的超前 69

三、通货膨胀机制的重要变化 71

四、对通货紧缩的认识 72

五、需要修正的现金投放回笼的概念 74

六、存款不是银行的生命线 75

七、有待走出计划金融的框架 77

第三章 “大一统”金融机构体系向多元化转轨 80

第一节 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的理论准备 80

一、改革“大一统”金融机构体系的前期考虑 80

二、我国建立中央银行的必要性 82

一、中国农业银行的重建与发展 83

第二节 国有专业银行的重建与发展 83

二、中国银行的体制改革与发展 84

三、中国建设银行的转轨与发展 85

四、中国工商银行的成立与发展 86

五、四大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银行化 86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诞生 87

一、中国人民银行的体制及其职能 87

二、中国人民银行的组织结构 90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重新崛起 92

一、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建设 92

二、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建立 95

三、区域性专业银行的设置 96

四、外资金融机构的抢滩入境 97

第五节 政策性银行的创立 99

一、国家开发银行的创建 99

二、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创立 100

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独立 101

第六节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崛起 101

一、保险机构的多元化发展 101

二、信托投资公司的发展 103

三、租赁、财务公司的发展 104

四、合作金融机构的复兴 107

五、邮政储蓄体系的建立 108

六、证券公司的兴起 109

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建立 110

第七节 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成功与不足 111

一、奠定了金融体系改革深化的基础 111

二、促使我国金融体制的完善 113

第四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 118

第一节 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运用 118

一、1985年的第一次货币紧缩政策 118

二、1987年的第二次货币紧缩政策 119

三、1988年9月起的第三次货币紧缩政策 119

四、1993年的第四次金融调控政策 120

五、1995—1999年的货币政策运用 123

第二节 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 125

六、加入世贸组织(WTO)过渡期的货币政策 125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确定 126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127

三、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的配套 130

四、确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意义 134

第三节 货币政策运用及货币政策双重目标的前景 135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运用 135

二、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 137

三、货币政策双重目标的演变趋势 138

第五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145

第一节 三大政策工具的引进与运用 145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建立与沿革 145

二、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与局限 148

三、发展缓慢的再贴现业务 153

四、逐步发展的公开市场操作 157

五、两种机制的内在摩擦 159

六、需要深化的有关认识 161

第二节 规范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169

一、以法律规范存款准备金制度 169

二、规范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基本方面 170

三、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的配套条件 174

第三节 改革和发展我国再贴现制度和公开市场操作 175

一、提前系统引进的必要 175

二、再贴现功能的重新定位 176

三、我国再贴现业务的规范 177

四、正确认识我国再贴现政策的作用 179

五、发展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思路 181

第六章 资金管理与银行体制的改革 185

第一节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 185

一、“统存统贷”体制的建立和终结 185

二、“存贷差额”体制的形成和终结 187

三、“实存实贷”办法的实施和终结 188

四、“贷款限额”管理体制的形成与过渡 190

五、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推广 193

第二节 与信贷计划体制配套的改革 196

一、“区别对待,择优扶植”的信贷方针 196

三、固定资金贷款业务的开办 197

二、银行统一管理国营企业流动资金 197

四、基本建设资金的“拨改贷” 198

五、恢复商业信用的必要与过程 199

第三节 我国银行的企业化改革 201

一、我国银行企业化改革的必要性 201

二、我国银行企业化改革的思路 202

三、我国银行企业化改革的目标 205

四、我国银行企业化改革的初步成果 207

第四节 我国银行深化改革的主要困难 210

一、存在大量的不良债权 210

二、国有银行的股权高度集中 211

三、扭曲的政银关系 211

四、扭曲的银企关系 212

第五节 进一步深化我国银行的商业化改革 213

一、商业银行法的颁布与执行 214

二、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外部条件配套 215

三、改革我国银行业的组织体系 217

四、分离国有银行的商业性业务与政策性业务 218

五、转换我国银行的经营机制 220

六、建立银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 221

第六节 我国银行业在创新中求得稳健发展 222

一、银行管理体制创新 223

二、银行内部机构设置创新 224

三、银行经营产品创新 224

四、风险控制机制创新 225

第一节 金融市场的起步阶段 228

第七章 我国金融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228

第二节 货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29

一、同业拆借市场的初期发展 229

二、全国性银行间拆借市场的建立 231

三、票据市场的初期建立 232

四、票据市场的发展 233

第二节 外汇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35

一、外汇调剂市场的形成 235

二、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建立 236

三、我国外汇市场运行与存在的问题 237

一、国债市场的发展 239

第三节 债券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239

二、国债市场的问题与思考 244

三、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246

第四节 股票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247

一、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概况 247

二、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250

三、我国股票市场的作用 251

四、我国股票市场的主要问题 254

第五节 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257

一、证券投资基金在我国的起源与发展 257

二、证券投资基金发展中的问题 258

三、证券投资基金在发展中规范 260

一、上海、深圳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建立 262

第六节 全国集中统一的证券登记结算体系的建立 262

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成立 263

第七节 QFII和QFII制度的引进 264

一、QFII和QFII制度的出台 264

二、QFII和QFII制度的作用 265

第八节 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简要评述 268

一、金融市场推动经济改革的深化 268

二、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270

三、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 271

第八章 我国利率和汇率体制的改革 275

第一节 我国利率体制改革 275

一、利率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75

二、利率体制改革的进程 278

三、利率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79

第二节 我国外汇体制改革 283

一、1979—1993年的外汇管理改革措施 284

二、1994年以后以外汇市场建立为目标的外汇体制改革 288

三、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的改革 291

四、加强和完善资本项目的管理 293

五、促进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的形成,构建外汇宏观调控体系 296

第三节 深化我国利率、汇率和外汇体制改革的思考 296

一、放开利率和汇率的适当条件 296

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297

三、对2003年人民币升值舆论的评说 300

四、外汇体制改革要顺应经济改革的深化 302

参考书目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