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怎样学 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顾建辛编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43920344
  • 页数:640 页
图书介绍:随着课程和教材的改革、高考制度的变化及命题过程中综合程度的提高,“题海战术”已不再是同学们取得佳绩的方法和出路。为了使同学们更有效地积累知识,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并形成有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提高同学们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我们从“怎样学”的角度即如何掌握学习方法出发,结合新教材的要求与编排体系,对《高中化学怎样学》的进行了修订。本书修订的另一个目的,也是为了使教师更好地结合新教材的教学要求组织教学,以达到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习过程为发展智育过程的教学目的。本书具有如下特点:1.在内容上以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教学大纲为依据,遵循高中化学新教材体系,以新教材中的章节为单元,反映了学科特点,将高中化学的重点、难点、技能技巧和学法指导,通过题解形式进行归纳,以《教学大纲》为知识牵引,达到《高考说明》中的能力迁移。2.在思维能力的训练上,将掌握知识与思维训练、能力培养密切结合,每一章节的例题编排,按《高考说明》中对思维能力的要求编写,力求使同学在学习课堂知识时达到高考的知识、思维及能力要求,把所熟悉的概念、规律纳入到新的关系中去,拓宽思路,活化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3.在学法指导上,

第一章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1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 1

一、四种无机反应类型的辨析 1

第一部分 1

二、怎样利用无机物反应规律指导高中元素化合物的学习 3

三、怎样利用无机物间的相互反应规律解题 5

四、怎样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与反应类型的关系 7

五、怎样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7

六、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两种表示方法 8

七、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判断依据 12

第二节 离子反应 12

八、强、弱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区别和联系 13

九、电解质的电离方式与电解质结构的关系 14

十、离子方程式书写过程中的注意点 15

十一、离子共存的简单判断方法 18

十二、用图示法解答物质鉴别题 20

第三节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3

十三、怎样正确理解各类能量间的转化 23

十四、怎样解答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有关问题 24

十六、怎样理解物质转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5

十五、物质完全燃烧的条件确定 25

第二章 碱金属 29

第一节 钠 29

一、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理解钠的性质 29

二、金属钠的一些特殊现象的剖析 30

第二节 钠的化合物 33

三、利用比较的方法掌握Na2O2的结构和性质 33

四、利用差量法分析Na2O2的计算问题 34

五、H2、CO与O2混合气体和Na2O2反应计算的一般规律 35

六、有关二元混合物的计算问题讨论 36

七、Na2CO3和NaHCO3性质异同点的比较 37

八、利用极端假设法讨论NaHCO3和NaOH混合物的计算 38

九、与Na2O2性质有关的评价性实验问题的研究 39

第三节 碱金属元素 43

十、运用比较迁移的方法学习碱金属的性质 43

十一、利用不等式法确定二元混合物的组成 45

十二、有关钠的化合物中创新实验的讨论 47

第三章 物质的量 54

第一节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54

一、怎样正确理解“物质的量”这一基本概念 54

二、怎样正确理解微粒数和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55

三、运用比较的方法掌握各种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57

第二节 摩尔质量 57

四、利用对比转换的方法掌握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转化关系 60

五、运用关系式法进行计算 60

六、利用守恒法进行化学计算 61

第三节 气体摩尔体积 64

七、运用阿伏伽德罗定律的内涵与外延直接解题 64

八、运用气体的相对密度与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解题 66

九、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及化学方程式解题 67

第四节 物质的量浓度 70

十、掌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相互换算 70

十一、利用守恒法确定溶液中的离子浓度 72

十二、溶液配制过程中的仪器选择和误差判断 74

第四章 卤素 78

第一节 氯气 78

一、怎样从氯原子的结构中认识氯气的性质 78

二、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中理解氯气的性质 79

三、注意新制氯水与久置氯水的区别 80

四、怎样运用类比和同化的思维方法解题 81

五、怎样运用联想和演绎的思维方法解题 81

六、注意比较氯化氢与盐酸的区别 82

七、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实验室制取气体方法 83

八、从卤素原子结构异同的比较中,理解卤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89

第二节 卤族元素 89

九、抓住特性掌握卤素离子的鉴别方法 90

第三节 物质的量应用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94

十、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 94

十一、过量计算的两种题型特点和解题方法 95

第五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00

第一节 原子结构 100

一、原子结构中三种微粒间的关系 100

二、怎样理解原子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 101

三、同位素、元素、同素异形体三者概念的比较 103

四、如何理解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104

五、关于相对原子质量中几个概念的辨析 105

六、“十字交叉法”在化学计算中的运用 107

七、怎样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110

八、怎样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推导元素种类 111

九、怎样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推导元素性质 115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119

十、怎样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119

第三节 元素周期表 122

十一、主族元素原子、离子半径大小的变化规律 122

十二、抓好“一个周期、两个主族”是学好元素周期表的关键 123

十三、怎样理解以元素周期律为核心的元素宏观性质的变化规律 125

十四、怎样解答元素推断题 126

第四节 化学键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135

十五、怎样正确理解化学键的定义 135

十六、怎样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和物质的形成过程 136

十七、怎样根据离子的结构推断离子化合物的性质 137

十八、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等概念的辨析 140

十九、共价化合物分子的空间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142

二十、怎样理解化学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 144

第一节 氧族元素 150

一、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硫的化学性质 150

第六章 硫和硫的化合物环境保护 150

二、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元素性质变化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52

三、用迁移的方法学习氧族元素的性质 153

四、怎样正确解答与臭氧有关的综合性问题 154

第二节 二氧化硫 158

五、物质漂白性的原理分析 158

六、二氧化硫作为酸性氧化物的定性、定量分析 159

七、通过硫的化合价比较,总结硫的氧化物中主要的氧化还原反应 162

八、怎样利用转换法深入理解SO2氧化性 164

九、利用极限思维法(极端假设法)进行计算和定量判断 165

十、熟悉常见硫化物的溶解性,掌握S2-的检验方法 167

十一、待定系数法在H2S燃烧反应计算中的应用 168

十二、善于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中学习浓硫酸的性质 171

第三节 硫酸硫酸盐 171

十三、利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和掌握浓硫酸强氧化性的实质 172

十四、浓硫酸在制取气体或对气体进行干燥时的注意事项 174

十五、注意CO?-、SO?-等离子对硫酸盐(SO?-)检验的干扰 175

十六、用图示法解答物质鉴别题 175

第四节 环境保护 179

十七、大气污染的原因分析 179

十八、水污染的原因分析 180

十九、污染防治过程中的化学原理综合分析 180

一、运用相似类推法掌握碳族元素的性质 185

第七章 碳、硅和硅酸盐工业 185

第一节 碳族元素 185

二、怎样理解碳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86

三、怎样理解酸式盐性质的一般规律 187

四、运用对比的方法学习SiO2的性质 189

第二节 硅酸盐工业 194

五、运用转化法确定物质的组成 194

第三节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197

六、怎样根据有关信息推测物质的性质 197

一、运用元素周期表指导氮族元素的学习 201

第八章 氮族元素 201

第一节 氮和磷 201

二、通过原子结构理解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02

三、怎样理解氮元素的性质和氮气的性质 204

四、利用量差法讨论CO2(H2O)、NO混合气体与Na2O2反应的体积变化规律 205

五、有关NO、NO2、O2等混合气体与水反应的计算方法与技巧分析 207

六、利用极限思维方法讨论不确定因素的计算问题 209

第二节 氨铵盐 213

七、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液氨与氨水的区别 213

八、怎样从氨分子的结构和组成中学习氨的性质 215

九、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巧 216

十、实验室制备氨气的注意事项 219

十一、利用铵盐的性质对物质进行检验 220

第三节 硝酸 225

十二、怎样理解硝酸的酸性和强氧化性 225

十三、怎样理解硝酸的浓度与氧化性强弱的关系 226

十四、利用守恒法进行硝酸浓度动态变化的有关计算 227

十五、利用关系式法进行硝酸工业生产的有关计算 229

十六、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规律的比较 230

第四节 磷磷酸 233

十七、几种常用干燥剂的选择 233

十八、高沸点酸制挥发性酸的注意事项 234

十九、运用比较类推法解答信息给予题 235

二十、磷酸与碱反应的计算规律和磷酸盐间的转化关系 236

二十一、怎样解答有关磷酸盐中的图像问题 239

第九章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244

第一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 244

一、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和表示方法 244

二、比较化学反应速率大小的方法 246

三、根据外界条件不同判断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 247

第二、三节 化学平衡和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250

四、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 250

五、利用极限法判断等效平衡问题 252

六、利用等效假设法判断转化率大小 256

七、化学平衡图像曲线问题的讨论 260

八、利用估算法确定新平衡体系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 262

第四节 合成氨条件的选择 268

九、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合成氨工业生产条件的选择 268

十、平衡体系中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规律 270

第十章 电离平衡 276

第一节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276

一、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移动 276

二、离子反应方程式正误的判断方法 278

三、难溶性电解质在水中平衡移动问题的讨论 279

四、怎样运用电离平衡常数比较多元弱酸的酸性大小 281

五、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离子浓度的大小 282

六、电离平衡常数的综合计算 283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288

七、怎样理解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 288

八、怎样理解水溶液中酸碱性的实质 289

九、溶液pH计算的类型及方法 291

十、弱电解质电离程度大小比较的综合实验分析 294

十一、怎样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 297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 297

十二、影响水解程度大小的主要因素 300

十三、利用“两守恒”和“两平衡”比较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302

十四、关于离子共存问题的判断依据 304

十五、关于酸式盐水溶液酸碱性的判断依据 305

第四节 中和滴定 310

十六、酸碱中和滴定指示剂的选择 310

十七、利用双指示剂法对混合物进行测定 314

十八、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的误差分析 315

第一节 镁和铝 322

一、如何正确理解铝与碱溶液反应的实质 322

第十一章 几种重要的金属 322

二、对镁、铝的一些特殊反应的理解 323

三、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比较说明金属性的强弱 325

四、不定方程在化学计算中的运用 327

五、比较说明氧化物的种类及其化学性质 329

六、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分类和反应规律小结 331

七、怎样理解Al3+和AlO?的存在条件及相互转化关系 332

八、有关含铝化合物变化中的常见图形分析 335

九、关于Al(OH)3沉淀计算中的数形结合问题 338

十、天平平衡问题的讨论 340

十一、利用沉淀-过滤法进行物质的分离 346

第二节 硬水及其软化 346

十二、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和计算 348

第三节 铁和铁的化合物 353

十三、运用比较法学习和掌握铁的氧化物的性质 353

十四、Fe(OH)2和Fe(OH)3的性质比较 354

十五、怎样理解Fe2+和Fe3+的存在条件及相互转化关系 356

十六、铁与稀硝酸反应的计算方法 357

十七、利用极限法解决Fe3+、Fe2+混合液与单质Fe反应的计算问题 358

十八、关于铁粉与铁的氧化物(Fe3O4、Fe2O3)混合物与酸反应的计算 359

十九、定量实验中的条件控制和数据处理 361

二十一、用比较的方法学习炼铁和炼钢的工业流程 366

二十、怎样理解合金的性质 366

第四节 金属的冶炼 366

二十二、金属冶炼的原理和一般方法 368

二十三、化学实验中的程序设计和仪器组装问题的讨论 369

第五节 原电池及其应用 376

二十四、原电池形成条件和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376

二十五、怎样利用原电池原理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378

二十六、用电子守恒法解答原电池中的计算问题 378

第十二章 烃 383

第一、二节 有机物甲烷 383

一、怎样理解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特点 383

二、运用比较的方法掌握有机反应和无机反应的区别 385

三、确定烃的分子式的两种基本方法 386

第三节 烷烃同系物 389

四、同系物与同分异构体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389

五、烷烃命名的基本方法 391

六、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 393

七、结构决定性质是学习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基本思路 394

八、烃完全燃烧时耗氧量及产物量的判断规律 395

第四节 乙烯 398

九、乙烷与乙烯的结构性质比较 398

十、实验室制备乙烯的注意事项 399

十一、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在有机计算中的应用 401

十二、关于加成或加聚反应逆向命题的分析和讨论 405

第五节 烯烃 405

十三、平均分子式在有机计算中的应用 408

第六节 乙炔炔烃 413

十四、利用归类比较法学习常见气体的制取、净化和收集 413

十五、怎样正确理解有机物的空间结构 415

十六、利用烃燃烧前后气体体积差推断烃的组成 417

十七、通过分析转换法加深对三种链烃的理解 418

十八、怎样从苯的结构中理解苯的性质 424

十九、苯的一些取代反应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424

第七节 苯芳香烃 424

二十、苯与苯的同系物在组成和性质上的异同比较 426

二十一、由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的方法 427

第八、九节 石油和石油产品煤和煤的综合利用 431

二十二、正确辨析石油化工生产中的分馏、裂化和裂解等基本概念 431

二十三、正确理解煤的干馏过程 432

二十四、根据有机物的结构简式确定同系列的通式 433

第十三章 烃的衍生物 438

第一节 醇 438

一、由实验确定结构是学习烃的衍生物的基本思想方法 438

二、怎样理解乙醇发生各类反应的相关机理和断键方式 441

三、通式为CnH2n+2O的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讨论 443

四、重视反应条件对化学变化的影响 444

第二节 苯酚 449

五、运用比较法区别芳香醇与酚的结构和性质 449

六、怎样理解官能团是决定有机物性质的主要因素 451

第三节 醛 455

七、分析醛的氧化和还原反应的机理 455

八、得(失)氧失(得)氢法配平有机物氧化还原反应 458

九、聚合与缩合反应的整理和运用 459

十、利用官能团的性质区别醇、醛和羧酸 464

十一、醇、酚、羧酸分子中三种羟基的性质区别 464

第四节 乙酸 464

十二、利用等量变换法确定含氧衍生物燃烧过程中耗氧量和产物量的关系 466

十三、利用同位素示踪法确定反应机理 467

第五节 酯 472

十四、有机物的成环反应 472

十五、关于酯化反应的逆向命题问题的讨论 475

十六、利用“式量差”法判断物质的化学式 476

第六节 油脂 482

十七、注意比较油和脂、脂和酯的联系和区别 482

十八、用逆向法确定有机物合成路线 484

一、从结构分析中认识各种糖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92

第十四章 糖类蛋白质 492

第一、二、三节单糖二糖多糖 492

二、有机物官能团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494

第四节 蛋白质 497

三、高聚物中结构单元的确定方法 497

第十五章 合成材料 504

一、怎样由高聚物分子结构确定其聚合度和性质 504

二、怎样由高聚物分子结构确定单体的结构 505

三、聚合反应的基本类型分析 506

四、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确定 508

第一、二节 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金属晶体 516

一、三种基本晶体类型的判断方法 516

第二部分 516

第一单元晶体的类型与性质 516

二、物质熔沸点高低的比较规律 518

三、物质的热稳定性和物质熔沸点高低 520

四、常见晶体中紧邻质点数的判断方法 521

五、数学思想在晶体空间结构问题中的运用 523

六、怎样从金属原子结构中理解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 526

第三节 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 531

七、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测定时的误差分析 531

八、怎样对定量实验进行综合分析 533

第二单元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540

一、怎样从胶体结构理解胶体的性质 540

二、有关胶体性质的综合问题分析 541

第三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544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544

一、运用组合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544

二、运用拆分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544

三、运用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545

四、运用电子守恒法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 546

五、判断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相对强弱的方法 549

第二节 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间的常见反应 549

六、含同种元素的高价态化合物与低价态化合物的反应 551

七、同种化合物中的同种元素既被氧化又被还原——歧化反应 552

八、怎样根据信息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553

第三节 离子反应的本质 557

九、离子共存问题的综合分析 557

十、利用物质相互间反应对物质进行鉴别 558

第四节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562

十一、盖斯定律及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562

十二、有关反应热与中和热的简单计算 563

十三、有关化学能量转化的综合问题讨论 564

一、电解质电解过程中离子放电顺序与电极反应的书写 568

第四单元电解原理及其应用 568

二、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工作原理比较 570

三、利用电子守恒法进行有关计算 572

四、电解池知识的综合应用 572

第五单元硫酸工业 577

一、多步反应的简单计算——关系式法 577

二、硫酸工业生产中的注意问题 578

三、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综合分析 579

第六单元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585

一、简单组合装置的设计与运用 585

二、如何依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操作步骤 586

三、如何依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 588

四、实验装置连接的基本方法 591

五、怎样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和选择 593

第七单元物质的检验 602

一、利用列表法进行物质的鉴别 602

二、利用层层剖析法鉴别物质 603

三、怎样用一种试剂鉴别数种物质 604

四、利用离子的特征反应对溶液中的离子进行检验 605

五、混合物组分的确定方法 606

参考答案 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