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目 录 1
第一编立法研究 3
第一章唐代法律体系与唐律 3
一、法律体系的框架 4
二、令、格、式的性质特点 6
三、唐律的性质定位 15
四、法律体系的特点 26
第二章唐律的制订、修改和解释 30
一、唐律的制订 30
二、唐律的修改 37
三、唐律的解释 44
一、编写结构 53
第三章唐律的结构 53
二、整体结构的总分关系 57
三、《注》与《疏》的体例结构 64
四、律条的内容结构 67
第四章唐律的基本原则与法律效力 75
一、罪刑形式法定原则 76
二、罪刑相应与株连并存的原则 79
三、等级特权原则 84
四、宗法原则 97
五、唐律的效力 102
第二编刑罚及刑罚运用研究 111
第五章刑罚的种类及其适用 111
一、刑罚使用的一般特点 111
二、五刑的种类与等级 113
三、五刑加减的计算规则 116
四、附加刑 121
五、刑罚的替代与变易 125
第六章量刑 131
一、量刑的一般特点 131
二、法定刑的种类与特点 132
三、比较修正量刑之法 134
四、比照量刑之用语 138
第七章累犯、自首及公罪与私罪 143
一、累犯 143
二、自首 146
三、公罪与私罪 152
一、数罪并罚以与累犯区别为前提 155
第八章数罪并罚 155
二、数罪并罚中的限制加重 156
三、数罪并罚中的折衷减罚之法 157
四、经济犯罪中限制加重的实行 160
五、特殊的数罪并罚 162
第九章缓刑和赦免 164
一、缓刑 164
二、赦免 167
第三编犯罪研究 175
第十章犯罪主体与主观方面 175
一、犯罪主体观念 175
二、刑事责任年龄 176
三、刑事责任能力 178
四、刑事责任制度运用的灵活性 180
五、犯罪的特殊主体 182
六、故意犯罪的构成及特点 183
七、过失犯罪的构成及特点 185
八、杀伤罪中的第三状态“斗杀伤” 187
九、对象认识的错误 188
十、犯罪的目的和动机 190
第十一章犯罪客体与客观方面 192
一、对被保护社会关系的认识 192
二、侵犯对象与犯罪客体相区分的意识 194
三、犯罪行为 197
四、犯罪结果 199
五、犯罪的因果关系 202
六、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207
一、罪与非罪一般的区分根据 211
第十二章罪与非罪 211
二、比附以论罪 214
三、类举以明出入轻重 217
四、防卫制度 222
五、避险观念 226
第十三章犯罪形态 230
一、犯罪预备 230
二、犯罪未遂 232
三、犯罪中止 234
四、共同犯罪 235
第四编刑律的任务与特点研究 257
第十四章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与社会秩序 257
一、严惩危害皇权及国家安全的犯罪 257
二、惩治妨害管理秩序的犯罪 261
三、惩治违反公共秩序之犯罪 268
一、监督吏政管理 280
第十五章监督吏治以保证行政效率 280
二、监督官吏依法行使职权 282
三、监督官吏谨慎守纪 284
四、监督各类官吏恪尽职守 287
五、全面监督国家机关的行政效率 296
第十六章维护封建婚姻家庭制度 302
一、维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原则 302
二、维护“一夫一妻”为基础的多妾制 304
三、惩治“违律为婚”与“嫁娶违律” 304
四、维护夫妻不平等的休弃制度 307
五、设“不孝”罪列于“十恶” 309
六、确立父家长的全面统治权 310
一、维护封建均田制度 313
第十七章维护封建的经济基础 313
二、确定合法所有权制度 315
三、全面惩治侵犯财产权的犯罪 319
四、惩治妨碍农业生产之犯罪 321
五、监督手工业及兴造事务 322
六、监督商业依法经营 323
第十八章唐律的特点 327
一、以礼为准则 328
二、刑罚相较平允 332
三、有效运作的廉政机制 337
四、刑罚与行政处罚、民事处置相通 345
五、立法运用量化技术提高审断效率 352
后 记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