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史论战(1927—1937年) 1
第一章论战的时代背景及与之相关的论争 3
一、论战的时代背景 3
二、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4
三、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争 6
第二章中国社会史论战 21
第一节关于中国“有奴隶社会发展阶段”说 21
一、郭沫若的看法 21
二、吕振羽、翦伯赞、邓云特的看法 31
三、王宜昌、陶希圣的看法 37
一、陶希圣、梅思平的看法 39
第二节中国“无奴隶社会发展阶段”说 39
二、李季、陈邦国、丁迪豪、胡秋原等的看法 41
三、陈独秀、陈伯达的看法 48
第三节关于秦汉以来中国社会性质的论争 50
本编简评 54
第二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古史分期讨论(1937—1949年) 61
第一章不同史观及史学论著概览 63
第一节国统区一般史学工作者对古代社会形态研究的态度、看法 64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史学队伍的壮大及其重要论著 69
一、郭沫若、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有关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论著 69
二、范文澜等延安史学工作者有关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论著 72
第二章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新格局、新进展 74
第一节“亚细亚生产方式”讨论的余音遗响 74
第二节关于殷商社会性质的论争 76
一、吕振羽、翦伯赞的殷商奴隶社会说 76
二、范文澜的看法及延安史学界的争论 80
三、郭沫若对自己观点的修正 83
四、侯外庐的看法 84
五、胡厚宣的“殷非奴隶社会论”及引起的争论 85
第三节关于西周社会性质的论争 90
一、西周封建论的基本观点 90
二、郭沫若对“西周奴隶社会说”的坚守、重申 96
三、侯外庐的见解 103
第四节对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不同认识 106
一、吕振羽、翦伯赞的看法 106
二、郭沫若的看法 110
三、侯外庐的看法 115
本编简评 118
第三编新中国建立至“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古史分期讨论(1949—1966年) 121
第一章几个有关理论问题的讨论 123
第一节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再讨论 123
第二节关于中国奴隶社会的特点问题 125
第三节关于划分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标准问题 129
第四节关于“奴隶”与“奴隶社会”的界定 134
第五节雷海宗、李鸿哲的“奴隶社会并非人类历史发展必经阶段说”及其遭遇 145
第二章古史分期诸家说 150
第一节西周封建说 150
第二节春秋封建说 156
第三节战国封建说 157
第四节秦统一封建说 166
第五节西汉封建说 168
第六节东汉封建说 169
第七节魏晋封建说 171
本编简评 181
第四编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古史分期及相关问题的讨论(1976年以来) 183
第一章中国古史分期的再讨论 185
第一节“战国封建说”一家独尊局面的被打破及其意义 186
第二节各派对本派观点的申述、充实 191
一、西周封建说 192
二、春秋封建说 198
三、战国封建说 200
四、秦统一封建说 206
五、西汉封建说 210
六、东汉封建说 212
七、魏晋封建说 214
八、东晋封建说 217
第三节讨论的收获、问题和讨论的萎缩、停滞 219
第二章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 221
第一节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后来有没有放弃“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争论 221
第二节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内涵、性质的争论 223
一、原始社会说 223
二、奴隶社会说 225
三、封建社会说 226
四、混合阶段说 227
六、东方特有的阶级社会形态说 228
五、经济形式说 228
第三节关于社会生产方式是几个、社会发展是单线还是多线的争论 229
一、社会生产方式到底是几个? 230
二、社会发展是单线还是多线的? 234
第四节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史实际的争论 236
第三章关于中国无奴隶社会发展阶段的新探索 239
第一节概况 239
第二节诸家主要观点简介 241
本编简评 264
全书结语:回顾、反思、前瞻 267
后记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