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 1
引言 1
心电图在临床上应用的价值 1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之结构 3
心电图描写器之构造 4
心电图上时间及电压大小之测定线 7
肌肉运动时电流传导现象 7
心脏毁极化与复极化现象 10
肢导程或标准导程 11
爱氏三角、爱氏定律 12
正常心电图 13
一、P波 13
二、P-R间期 14
三、QRS综合波 14
四、J,结合点 16
六、T波 17
五、S-T间段 17
七、Q-T时期 19
记录心电图时遇到的技术上错误或困难地方 20
心电图波纹之测量法 23
心率计算 25
第二章 胸导程及单极导程 26
胸导程的结构 26
胸导程连接法 26
多个胸导程 28
单极胸导程 29
胸导程的特点 30
一、P波 31
二、P-R间期 31
三、QRS综合波 31
四、S-T间段 32
五、T波 32
单极肢导程 33
食管导程 33
一、VR 36
二、VL 36
三、VF 36
第三章 心房激动波(P波)之变异 40
第四章 心律不齐 44
引言 44
心律不齐分类 44
窦性心动过速 46
窦性心动过缓 47
窦性心律不齐 48
窦性静止,房室及心室脱逸 48
房室结节律或结节律 50
传导阻滞 51
一、第一级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即P-R间期延长) 52
二、第二级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53
三、第三级(即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55
早期收缩 57
一、心房性早期收缩 58
二、房室结节性早期收缩 60
三、心室性早期收缩 61
阵发性心动过速 65
一、心室上阵发性心动过速 66
二、心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69
环转运动诱致的心律不齐 70
一、心房扑动 72
二、心房颤动 74
三、心室颤动 79
第五章 束枝传导阻滞 81
完全性束枝传导阻滞 81
一、左束枝传导阻滞 82
二、右束枝传导阻滞 84
胸导程对束枝传导阻滞的诊断 86
不完全性束枝传导阻滞 86
束枝传导阻滞原因及临床意义 86
一、右束枝传导阻滞 87
二、左束枝传导阻滞 90
功能性束枝传导阻滞 92
总结 94
第六章 心室肥大 96
QRS综合波平均电轴偏移对心室肥大的关系 96
一、平均电轴方向 96
二、平均电轴测定方法 97
1.三主轴系计算法 98
2.狄氏表法 100
3.爱氏三角法 100
三、QRS综合波平均电轴方向 101
四、影响平均电轴方向的几种因素 102
五、电轴偏右 104
六、电轴偏左 105
电轴偏移指数对心室肥大的鉴别 106
胸导程对心室肥大的诊断 107
总结 109
第七章 心肌梗死 112
心肌梗死原因 112
心肌梗死後的病理变化 112
心肌梗死对於心电图的影响 114
心肌梗死时标准导程的变化 115
一、S-T间段及T波的变化 115
(1)心室前外侧壁心肌梗死 116
(2)心室後壁心肌梗死 116
二、QRS综合波的变化 118
(1)後壁心肌梗死 119
(2)前外侧壁心肌梗死 119
一、S-T间段偏移 120
二、QRS综合波的改变 120
胸导程对心肌梗死之诊断 120
三、T波变化 122
心肌梗死定位 122
一、前壁中隔部心肌梗死 123
二、前外侧壁心肌梗死 124
三、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 125
四、後壁梗死 125
五、後外侧壁心肌梗死 125
六、後壁底部心肌梗死 126
心电图测验对心肌梗死诊断的意义 126
总结 127
第八章 其他影响心电图的情形 131
左心室劳损 131
急性肺动脉栓塞 132
心包炎 133
急性心包炎 133
慢性心包炎 134
狭心症 135
毛地黄对心电图的作用 136
QRS综合波低电压及切迹与模糊 137
急性心肌炎 138
第九章 结论 140
心电图记录方法 140
心电图对心脏疾病之诊断 142
附表 145
表一 各波纹振幅及时限大小值之正常范围 145
表二 正常f-R间期之最高值 146
表三 Q-T时期之正常值及最高值 147
表四 心动周期与心率的关系 148
表五 狄氏表 149
表六 重度显示心脏有病害可能之心电图变化 150
表七 确切显示心脏有病害之心电图变化 150
表八 并非心脏疾病之心电图变化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