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小引 1
一探索往古的年轻学科 1
1从古物学到考古学 2
2从金石学到考古学 8
3走向成熟的中国考古学 19
初创期(1928~1948)(19)成熟期(1949~1971)(22)兴盛期(1972~1989)(25)更新期(1990~) 29
二秘宝重光 43
1 旧石器时代的发现 45
旧石器技术传统(46) 西侯度(47)匼河与丁村(47)周口店与峙峪(48)观音洞与铜梁(50)下川文化(51)宝岛上的长滨文化 53
2新石器文化体系 53
裴李岗·磁山·老官台(55)仰韶·半坡·姜寨(56)庙底沟与大河村(60)马家窑-半山-马厂(63) 大汶口和尉迟寺(65)河姆渡稻作文化(67) 良渚祭坛(67) 兴隆洼环壕寨址(69)牛河梁女神庙(71) 史前城堡 73
3夏商周三代考察 79
禹迹新篇(80) 陶寺鼍鼓(81)石堡之谜(83) 东夷故地(85)天邑商都(86) 三星堆下的青铜群像(89) 吴城遗址与商代江南(92)岐山与沣水间的西周遗迹(93)北京史上第一都 95
4列国争雄的见证 96
金村古墓(96)虢国冥界(97)秦公先祖之谜(97) 诸侯都城遗址(98) 中山王陵(99)阴殿乐舞(100) 苍山古巷(103)强晋与雄楚墓葬 104
5秦砖汉瓦筑盛世 105
咸阳宫殿遗址(105) 汉长安城遗址(107) 秦汉长城 108
秦兵马俑(109)马王堆汉墓(110)南越王墓(114)满城中山王墓(115) 狮子山楚王墓(117)雷台“天马” 118
6分裂时代的遗迹 119
汉魏洛阳城(121)邺城遗址(123)北魏皇陵(124) 磁县北朝墓群(126) 东晋和南朝帝王陵墓(128)北朝石窟 129
7隋唐文化风采 132
隋大兴城与唐长安城(133) 洛阳城与扬州城(134) 唐代帝陵及陪葬墓(135)法门寺地宫珍宝(137)阿斯塔那墓群 138
唐代石窟(140)成都蜀王陵 142
8宋一明时代探究 144
元大都与明北京(145)辽与金的都城(147)巩县宋陵与白沙宋墓(149)辽庆陵与陈国公主墓(150) 十三陵与定陵 151
宋元瓷窑址 152
三 探寻中国文明发展轨迹 155
1追寻远祖 156
直立人:巫山人·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县人(156) 早期智人:金牛山人·大荔人·许家窑人(159) 晚期智人:柳江人与山顶洞人(161) 现代人的起源 162
2农业起源研究的新线索 164
稻作农业起源(166)早作农业起源(167)家畜起源 168
3 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研究 171
何谓文明(172) 中国文明的开端(174) 中国文明的策源地:中心论与多元论(177) 国家的起源 178
4汉字溯源 180
甲骨文的发现(181) 史前刻符透露的信息(182)龙山时代的文字(185) 寻找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体系 187
5打开青铜文化宝库 189
6寻找消失的古城 193
原始城址(194)夏商古城(195)西周都城(196)东周列国城址(198)汉代古城(200)魏晋南北朝古城(202) 隋唐古城(204)宋元明城址 206
四百川归海 210
1开创者与奠基者 211
2识读地书 220
3考古学文化:命名及原则 230
原则(231)命名分歧(234) “命名确认”程序 240
4二重证据法:架起文献与实物研究之间的桥梁 241
5实验室中的阐释 247
五边缘的多维交叉与内部的多元分裂 255
1 多维交叉的考古学边缘地带 256
古今类比——民族考古学研究(257) 重构古人生活的环境大舞台——环境考古学 263
2 多元分裂的考古学内部核体 266
被割据了的领地——研究对象的专题化(266)锄头以外的技术——研究手段的现代化独立化 273
六 困惑:新思潮带来的冲击 281
1 中国考古学:一个简单的学术史的反思 282
2地层学与类型学:现代的困惑 287
3历史学与人类学:中国考古学是什么 292
4新考古学思潮的冲击 294
七 走出迷茫:21世纪的展望 303
1 坚信考古学的认识论价值 304
2走出若干认识上的误区 309
革新考古观念(310) 探索新的方法(311)走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道路 314
3展望:21世纪中国考古学的贡献 317
中国考古学:参与探索民族文化传统的有生力量(317) 中国考古学:对认识世界历史作出贡献(321)中国考古学:重要的思想、理论与方法园地 323
附录1 台港澳地区考古 328
附录2 中国考古学文化一览 347
附录3 中国考古学大事记(1899~1997) 350
附录4本书介绍的学者姓名索引 374
后 记 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