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1.小麦的分类和进化 1
1.1引言 1
1.2小麦族内的分类 2
1.3山羊草属 5
1.4黑麦属 16
1.5小麦属 19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 39
2.1最早的证据:考古学和原始物种植物学 39
2.小麦栽培史 39
2.2从新月沃地的延伸—欧洲 43
2.3有史时期的生产 47
2.4二十世纪 56
3.小麦育种的历史 61
3.1十九世纪的小麦改良 61
3.2现代植物育种的发展 63
3 3法国和比利时的小麦育种 63
3.4德国的小麦育种 67
3.5荷兰的小麦育种 68
3.6瑞典的小麦育种 70
3.7北美的硬质红粒春小麦育种 72
3.8澳大利亚的小麦育种 73
3.9英国的小麦育种 75
3.10意犬利的小麦育种 77
3.11波兰和苏联的小麦育种 78
3.12半矮杆小麦的发展历史 80
4.1引言 83
4.小麦的非整倍体及其在遗传分析中的应用 83
4.2中国春小麦的非整倍体 84
4.3单体及其应用 86
4.4品种间染色体代换系的培育 100
4.5染色体检定 105
4.6整条染色体作用的分析 109
4.7染色体代换系和预测 113
4.8遗传因子的定位 115
4.9小麦非整倍体的应用前景 117
5.1引言 122
5.小麦遗传分析的传统方法 122
5.2主效基因变异的分析 124
5.3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126
5.4不同性状关系的测定 136
5.5遗传分析和小麦育种 140
6.小麦遗传学 143
6.1引言 143
6.2形态性状 144
6.3色素性状 146
6.4适应性状 147
6.5农艺和籽粒性状 151
6.6可交配性 157
6.7抗病性 159
6.8遗传紊乱 162
6.9细胞质遗传 166
6.10生化和分子标记 171
6.11染色体图和基因位置 174
6.12小麦遗传学的未来 185
7.1引言 192
7.小麦外源遗传变异的导入 192
7.2小麦属内的可交配性 194
7.3双二倍体的合成 194
7.4小麦—外源染色体附加系 197
7.5小麦—外源染色体代换系 205
7.6外源基因导入小麦及其表达 208
7.7结论与展望 226
8.染色本结构和组织 233
8.1引言 233
8.2核染色体组 233
8.3 叶绿体染色体组 272
8.4线粒体染色体组 282
8.5结论 284
9.小黑麦育种 292
9.1引言 292
9.?育种方法 294
9.3产量 296
9.4其它生理性状 300
9.5籽粒皱瘪 302
9.6抗病性 303
9.7品质及利用 306
9.8生产现状及展望 308
10. 小麦植株的发育和结构 312
10.1引言 312
10.2苗期发育与出苗 312
10.3生长锥发育 315
10.4叶的发育 325
10.5分蘖 329
10.6茎秆的生长 333
10.7穗的发育 335
10.8结论 336
11. 水分关系 339
11.1引言 339
11.2缺水类型和临界期 340
11.3抗旱育种 341
的影响 342
11.4形态和生理性状对产量及水分经济学 342
11.5代谢性状对水分关系的影响 351
11.6结论 360
12. 产量评价 365
12.1引言 365
12.2小麦品种试验设计 366
12.3析因试验 375
12.4实际的考虑 377
12.5小麦中基因型×环境互作 380
12.6小麦产量评价在农业上的重要性 390
13. 抗病育种 397
13.1引言 397
13.2病原物的变异 399
13.3抗源 409
13.4抗病性的持久性 410
13.5避病 411
13.6抗病育种的一些实际问题 416
13.7对锈病的抗性 419
13.8对其它活体寄生病原物的抗性 435
13.9对死体寄生病原物的抗性 443
13.10结论 452
14. 抗虫育种 459
14.1引言 459
14.2专业术语 459
14.3小麦抗虫育种实例 462
14.4小麦的其它害虫 475
14.5专一性与抗性 481
14.6抗虫性选择的实践 484
14.7抗性与害虫防治 487
14.8结论 488
15. 籽粒品质 494
15.1引言 494
15.2小麦的品质性状 494
15.3食品 497
15.4品质性状育种 505
16.2育种目标的确定 527
16.1引言 527
16. 新品种生产:植物育种的综合研究方法 527
16.3纯系品种的选育 534
16.4雄性不育性的利用 553
16.5籽粒产量的选择 558
16.6植物育种研究所育成品种的历史概况 563
16.7植物育种家权利的作用 569
16.8种质资源的获取与保持 571
16.9讨论和总结 573
17.2生理性状的改良 581
17. 今后展望 581
17.1引言 581
17.3抗病性 584
17.4育种技术 585
17.5籽粒品质 587
17.6外源遗传变异的利用 589
17.7作物残余的利用 589
17.8生物技术的推动力 591
17.9结束语 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