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绪论 1
一、《金匮要略》的作者、沿革 1
二、《金匮要略》的基本内容及编写体例 1
三、《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成就及基本论点 3
四、历代对《金匮要略》研究的概况 6
五、学习目的与方法 8
金匮要略方论序 12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3
一、发病、病因病机及预防 13
(一)发病与预防 13
1.反常气候 15
(二)病因 15
2.疾病分类与病邪特性 16
(三)病机 18
二、诊断举例 18
(一)望诊 18
(二)闻诊 20
(三)切诊 20
(四)四诊合参 21
(五)预后 22
三、论治 23
(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 23
(二)表里同病 25
(四)审因论治 26
(三)痼疾加卒病 26
(五)饮食与调护 27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32
一、痉病 32
(一)病因病机 32
(二)主要脉症 33
(三)刚痉与柔痉的鉴别 34
(四)证治 34
1.柔痉 34
2.欲作刚痉 35
3.阳明痉病 37
(一)临床表现 38
二、湿病 38
(五)预后 38
(二)基本治法 39
1.发汗 39
2.利小便 39
(三)证治 40
1.头中寒湿 40
2.寒湿在表 41
3.风湿在表 42
4.风湿兼气虚 43
5.风湿兼阳虚 45
(四)误下变证 48
1.伤暑热盛 49
(二)证治 49
三、暍病 49
(一)脉症 49
2.伤暑湿盛 50
百合狐?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54
一、百合病 54
(一)脉症与病机 54
(二)治疗原则 56
(三)证治 56
1.百合病正治法 56
2.百合病救治法 58
3.百合病变治法 60
(一)临床表现及内服方 63
二、狐?病 63
(二)外治法 65
(三)狐?酿脓证治 66
三、阴阳毒病 68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72
一、脉象与基本治法 72
二、证治 73
(一)疟母 73
(二)瘅疟 74
(三)温疟 74
(四)牝疟 76
(一)脉症与鉴别 80
一、中风病 80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80
(二)成因与辨证 81
二、历节病 84
(一)病因病机 84
1.肝肾不足,水湿内侵 84
2.阴血不足,风邪外袭 85
3.气虚湿盛,汗出当风 86
4.过食酸咸,内伤肝肾 86
5.胃有蕴热,复感风湿 87
(二)证治 87
1.风湿历节 87
2.寒湿历节 88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93
一、血痹病 93
(一)成因与轻证证治 93
(二)重证证治 94
二、虚劳病 95
(一)脉象总纲 95
(二)病机与辨证 96
1.阴血亏虚 96
2.气血不足 96
3.虚劳脱气 97
4.虚劳无子 97
7.虚劳革脉 98
5.虚劳盗汗 98
6.虚劳脉大 98
8.虚劳与季节 99
(三)证治 99
1.虚劳失精 99
2.虚劳里急 101
3.虚劳腰痛 103
4.虚劳风气百疾 105
5.虚劳不寐 106
6.虚劳干血 107
一、肺痿 111
(一)成因、脉症与鉴别 111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111
(二)证治 112
1.虚热肺痿 112
2.虚寒肺痿 114
二、肺痈 116
(一)病因病机、脉症及预后 116
(二)证治 117
1.邪实壅滞 117
2.血腐脓溃 118
三、咳嗽上气 120
(一)辨证及预后 120
(二)证治 121
1.寒饮郁肺 121
2.痰浊壅肺 122
3.饮热迫肺 124
4.寒饮夹热 125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131
一、成因与主症 131
二、证治 132
(一)肝郁化热 132
(二)阳虚寒逆 133
(三)阳虚饮动 133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136
一、病因、病机 136
1.主证 137
(一)胸痹证治 137
二、证治 137
2.重证 139
3.虚实异治 140
4.轻证 141
5.急证 142
(二)心痛证治 143
1.轻证 143
2.重证 144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148
一、腹满 148
(一)辨证与治则 148
1.虚寒证 148
2.实热证 149
3.表里俱寒证 150
4.寒实证 151
5.邪盛正衰危重证 152
(二)证治 153
1.里实兼表寒证 153
2.里实兼少阳证 154
3.里实胀重于积 155
4.里实积胀俱重 156
5.寒饮逆满 158
6.寒饮腹痛 159
7.脾虚寒盛 160
8.寒实积滞 161
二、寒疝 163
(一)证治 163
1.阴寒痼结 163
2.血虚内寒 164
3.寒疝兼表 165
(二)误治变证 167
三、宿食 168
(一)脉症 168
(二)证治 169
1.宿食在下 169
2.宿食在上 170
(一)五脏中风 174
一、五脏风寒 174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174
(二)五脏中寒 175
二、五脏病证治举例 176
(一)肝着 176
(二)脾约 177
(三)肾着 179
(四)心伤 180
(五)癫狂 180
三、三焦病证举例 181
(一)三焦竭部 181
(二)热在三焦与大小肠寒热 181
四、积、聚、?气 182
五、五脏死脉 183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187
一、成因、脉症与分类 187
(一)成因与脉症 187
(二)四饮与主症 188
(三)五脏水饮 190
(四)留饮与伏饮 191
二、治疗原则 192
三、四饮证治 193
(一)痰饮 193
1.饮停心下 193
2.饮及脾肾 194
3.下焦饮逆 195
4.饮逆致呕 196
5.留饮欲去 197
6.肠间饮聚成实 199
(二)悬饮 200
(三)溢饮 202
(四)支饮 204
1.膈间支饮 204
2.支饮冒眩 206
3.支饮腹满 208
4.支饮不得息 209
5.支饮呕吐 210
6.支饮咳嗽 212
7.随证施治 213
四、预后 219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223
一、消渴 223
(一)病机与脉症 223
(二)证治 225
1.肺胃热盛、津气两伤 225
2.肾气亏虚 226
二、小便不利 228
(一)膀胱气化不行 228
(二)上燥下寒水停 229
(三)湿热夹瘀,脾肾亏虚 230
(四)水热互结伤阴 232
(一)主症 233
(二)治禁 233
三、淋病 233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236
一、分类与辨证 236
(一)四水与黄汗 236
(二)五脏水 239
(三)血分、水分与气分 240
二、发病机理 242
(一)感受外邪,水为风激 242
(三)脾肾阳虚 243
(四)肺脾肾三焦功能失司 243
(二)肺失通调与肾虚水泛 243
(五)其他 244
三、治法 245
(一)利小便、发汗 245
(二)攻下逐水 245
四、证治 246
(一)风水 246
1.表虚 246
2.夹热 247
3.风水与正水的汗法异治 248
(二)皮水 249
1.夹热 249
2.表实 250
3.气虚阳郁 251
4.湿盛阳郁 252
(三)黄汗 253
1.营卫郁滞,湿热阻遏 253
2.气虚湿盛阳郁 254
(四)气分 256
1.阳虚阴凝 256
2.脾虚气滞 257
五、治验举例与预后 258
(一)治验举例 258
(二)预后 259
(一)湿热发黄 264
一、病因病机、分类与辨证 264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264
(二)寒湿发黄 265
(三)分类与主症 266
(四)辨湿热与寒湿发黄 267
二、证治 268
(一)谷疸 268
(二)酒疸 270
1.治法 270
2.证治 271
(三)女劳疸 272
(四)黄疸 274
1.热盛里实 274
2.湿重于热 275
1.兼表虚证 276
(五)黄疸兼证、变证 276
2.兼少阳证 277
3.兼燥结血瘀证 278
4.误治成哕 279
(六)虚黄 279
三、转归与预后 280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285
一、惊悸 285
(一)成因 285
(二)证治 286
1.火邪致惊 286
(一)成因 287
2.水饮致悸 287
二、吐衄下血 287
(二)脉症与辨证 288
(三)预后及治禁 289
(四)证治 290
1.虚寒吐血 290
2.热盛吐衄 291
3.虚寒便血 293
4.湿热便血 294
三、瘀血 295
1.饮邪致呕 298
(一)成因与脉症 298
一、呕吐 298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298
2.误治致呕 299
3.胃反病机与脉症 299
(二)治则与禁忌 300
(三)证治 301
1.寒证 301
2.热证 305
3.寒热错杂 308
4.寒饮 309
二、哕 312
(一)哕而腹满治则 312
1.胃寒气逆 313
(二)证治 313
2.胃虚有热 314
三、下利 315
(一)病机、脉症及预后 315
(二)治法与治禁 319
1.湿滞气利治法 319
2.虚寒下利治禁 319
(三)证治 320
1.寒证 320
2.热证 324
一、疮痈 333
(一)疮痈初起的脉症 333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333
(二)痈肿辨脓法 334
二、肠痈 334
(一)脓成证治 334
(二)脓未成证治 335
三、金疮 337
(一)金疮出血的脉症 337
(二)金疮的治法 338
四、浸淫疮 340
(一)浸淫疮的预后 340
(二)浸淫疮的治法 341
二、手指臂肿 343
一、趺蹶 343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343
三、转筋 344
四、阴狐疝 345
五、蛔虫病 346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351
一、胎与症的鉴别及症病的治疗 351
二、恶阻 353
(一)恶阻轻证 353
(二)恶阻重证 354
三、腹痛 356
(一)阳虚寒盛 356
(二)肝脾失调 357
四、胞阻 358
五、小便难 360
六、水肿 361
七、胎动不安 362
(一)血虚湿热 362
(二)脾虚寒湿 363
八、伤胎 364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367
一、产后三病 367
(一)成因 367
(二)证治 368
(一)血虚里寒 370
二、产后腹痛 370
(二)气血郁滞 371
(三)瘀血内结 372
(四)瘀血内结兼阳明里实 373
三、产后中风 374
(一)太阳中风 374
(二)阳虚中风 375
四、虚热烦呕 376
五、热利伤阴 377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381
一、成因、证候与治则 381
二、证治 382
(一)热入血室 382
(二)梅核气 384
(三)脏躁 385
(四)月经病 386
1.冲任虚寒夹瘀 386
2.冲任虚寒 387
3.瘀血内阻 388
4.瘀结成实 389
5.水血并结血室 390
(五)带下病 391
1.湿热带下 391
2.寒湿带下 391
1.风血相搏 392
(六)腹痛 392
2.肝脾失调 393
3.脾胃虚寒 393
(七)转胞 393
(八)前阴诸疾 395
1.阴疮 395
2.阴吹 395
原文附录 398
杂疗方第二十三 398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401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406
附录1:学习参考文献 410
附录2:方剂索引 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