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植物学特征及个体发育 1
第一节 根 1
一、根的外部形态 1
二、根的解剖结构 2
三、根的粉末特征 5
四、根的生长 5
第二节 茎和叶 7
一、茎和叶的外部形态 7
二、茎和叶的解剖结构 8
三、茎和叶的生长 9
第三节 花 11
一、花的外部形态 11
二、花的解剖结构 12
三、西洋参的胚胎发育 13
四、西洋参的开花习性 14
第四节 果实和种子 15
一、果实的形态和构造 15
二、种子的形态和构造 15
三、果实和种子的发育 15
二、不同地区的物候期 16
第五节 物候期 16
一、物候期的划分 16
第二章 西洋参育种及生态 20
第一节 西洋参的遗传特征及几种近缘植物 20
一、繁殖力、经济产量、抗性和减数分裂 20
二、人参、三七和三叶人参 21
第二节 西洋参与人参和竹节参杂交的F1代 23
一、F1代的生育表现 23
二、F1代的遗传学特征 25
一、系统育种和杂交育种相结合 26
第三节 西洋参育种方法 26
二、诱变育种和远缘杂交相结合 27
三、组织培养 28
第四节 光照 28
一、最适透光度 29
二、光强对西洋参生长发育的影响 32
第五节 温度和湿度 34
一、西洋参原产地及引种区域的温湿度条件 34
二、温度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35
三、湿度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37
一、西洋参的元素组成 39
第六节 矿质营养 39
二、营养元素的功能及缺素症 40
三、西洋参对营养元素的需要量及营养诊断 43
第七节 土壤 47
一、土壤类型 47
二、有机质 48
三、pH值 48
四、比重、容重和孔隙度 49
第八节 空气 49
一、二氧化碳 49
二、氧气、臭氧和二氧化硫 51
第三章 西洋参栽培技术 53
第一节 选地 53
一、适宜的地区 53
二、适宜的地块 54
三、改良土壤 54
第二节 整地 55
一、清理场地 55
二、备土 56
三、定向 56
二、施肥 57
一、倒垄 57
四、挂串 57
五、打垄 57
第三节 做床 57
三、做床 58
四、床土消毒 58
第四节 播种 59
一、选种 59
二、播种 60
三、播种注意事项 61
二、组织培养育苗 62
第五节 育苗新技术 62
一、无土育苗 62
第六节 移栽 64
一、选苗 64
二、移栽 64
三、移栽注意事项 65
四、盆栽 66
第七节 遮荫 67
一、棚式 67
二、材料 70
三、架设 72
四、遮荫注意事项 73
第八节 田间管理 73
一、松土除草 73
二、床面覆盖 74
三、调水 76
四、调阳 77
五、追肥 78
一、茎、叶的收获和处理 80
第九节 收获 80
六、疏花疏果 80
二、作货参的收获和处理 81
三、参栽的收获和处理 81
四、果实的收获和处理 82
第十节 优质栽培技术探讨 85
一、自然遮荫下的仿野生参简易栽培 85
二、人工遮荫条件下的优质栽培 86
第十一节 田间制作技术 87
一、腐肥的简易制法 87
三、“5406”菌肥的配制方法 88
二、饼肥的制作方法 88
四、波尔多液的配制 89
五、遮荫帘的制作方法 90
第四章 西洋参病、虫、鼠、草害及其防治 93
第一节 病害及防治 93
一、病理性病害 93
二、生理性病害 106
第二节 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110
一、病害调查记载方法 110
二、病原菌的检查 112
三、农艺防治 113
四、药剂防治 114
第三节 虫害及防治 115
一、地下害虫 115
二、地上害虫 118
第四节 鼠害及防治 119
一、鼢鼠 119
二、花鼠 120
一、土壤熏蒸防除 121
二、除草药剂防除 121
第五节 草害及防除 121
三、田鼠 121
第五章 西洋参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贮藏加工 125
第一节 皂甙 125
一、皂甙的性质 125
二、皂甙元和皂甙的分离、提纯 129
三、皂甙的含量 130
第二节 其它成分 132
一、糖类 132
三、挥发油、脂肪酸和无机元素 134
二、氨基酸 134
第三节 西洋参的药理作用 138
一、一般药理作用 140
二、毒性 142
第四节 原皮西洋参及残次西洋参的加工 142
一、原皮西洋参的加工 142
二、残次西洋参的加工 145
第五节 西洋参质量评价、服用方法及茎、叶的综合利用 146
一、质量评价 146
二、服用方法 146
三、茎、叶总皂甙的提取 148
二、苔藓保鲜法 150
第六节 西洋参保鲜及干品保存 150
一、低温沙藏法 150
三、罐藏制品的加工 151
四、干品的保存 151
第六章 常用测定方法 153
第一节 土壤肥力的评价及田间小气候的观测 153
一、土壤含水量及田间持水量的测定 153
二、土壤比重、容重的测定和孔隙度的计算 154
三、土壤pH值及有机质含量的测定 155
四、土壤中速效氮、磷、钾的测定 156
五、田间小气候的观测 158
一、种子病虫害的检查 159
第二节 种子和植株的评价 159
二、种子生活力、千粒重、含水量的测定及播种量的计算 160
三、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的测定 162
四、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叶面积、比重、透光率的测定 163
五、制片技术 165
第三节 化学成分的测定 167
一、皂甙的测定 167
二、糖的测定 170
三、挥发油、脂肪酸、氨基酸及无机元素含量的测定 174
参考文献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