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微生物、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 1
二、临床微生物学的任务及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 2
三、临床微生物学的进展与展望 4
二、感染性疾病类型 7
一、感染与感染性疾病 7
第一篇 临床微生物学导论 7
第一章 微生物与感染 7
第一节 感染性疾病的基本概念 7
二、粘附与定植 9
一、致病性微生物 9
第二节 微生物的致病性 9
三、毒素及毒性蛋白和酶 10
五、免疫病理损害 11
四、细胞内寄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 11
一、病程发展阶段性 12
第三节 感染的临床征象:病症与症状 12
二、常见症状与体征 13
一、诊断对象和诊断目的 15
第一节 临床感染性疾病实验诊断的要求 15
第二章 细菌感染的实验诊断 15
三、常用诊断流程 16
二、诊断试验选择 16
一、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 18
第二节 临床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18
一、显微镜 19
第三节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19
二、标本的处理 19
三、细菌染色标本的检查 20
二、不染色细菌标本的检查 20
第四节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接种技术 21
二、培养基 22
一、基本条件 22
四、细菌培养方法 26
三、细菌的接种与分离技术 26
一、细菌毒素的检测 27
第五节 细菌代谢产物的检测及鉴定 27
二、细菌生化反应鉴定 28
一、血清学鉴定 38
第六节 细菌感染的血清学检测 38
一、核酸杂交 41
第七节 细菌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41
二、血清学诊断 41
二、聚合酶链反应 44
三、生物芯片技术 45
二、细菌L型的检验程序及检查方法 46
一、细菌L型培养基的制备 46
第八节 细菌L型的检测 46
一、实验动物的分类 48
第九节 动物实验 48
二、实验动物的选择 49
四、接种后的观察与解剖 50
三、动物的接种途径和方法 50
五、常见细菌感染性疾病动物接种的鉴别诊断 51
六、动物采血方法 52
一、真菌的形态特性 54
第一节 真菌的基本特性 54
第三章 真菌感染的实验诊断 54
一、临床标本的采集 55
第二节 临床标本的采集及检验程序 55
二、真菌菌落特性 55
第三节 真菌检验 56
二、真菌的检验程序 56
二、真菌的分离培养 57
一、标本直接检查 57
四、动物实验 59
三、真菌的生化反应 59
五、核酸检测 60
六、真菌毒素的检测 61
第四章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62
一、标本的采集 63
第一节 标本采集与运送 63
一、病毒分离和鉴定的一般程序 65
第二节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65
二、标本的运送和保存 65
二、病毒的分离 66
三、病毒的鉴定 67
二、病毒抗原检测 69
一、形态学检查 69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69
四、病毒核酸检测 70
三、早期抗体检测 70
五、病毒检验的结果评价 71
二、分类等级 73
一、基本概念 73
第二篇 临床细菌学 73
第五章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73
第一节 细菌分类学 73
第二节 细菌的分类方法 74
三、细菌命名法 74
二、遗传学分类法 75
一、生理学与生化学分类法 75
第三节 细菌分类系统 76
二、临床意义 81
一、分类 81
第六章 球菌 81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81
四、微生物检验 82
三、微生物特性 82
二、临床意义 86
一、分类 86
第二节 链球菌属 86
四、微生物检验 87
三、微生物特征 87
一、分类 90
第三节 肠球菌属 90
四、微生物检验 91
三、微生物特性 91
二、临床意义 91
一、分类 93
第四节 奈瑟菌属和布兰汉菌属 93
四、微生物检验 94
三、微生物特性 94
二、临床意义 94
一、分类与命名 99
第一节 概述 99
第七章 肠杆菌科 99
三、共同特性 100
二、临床意义 100
四、微生物检验 101
二、临床意义 104
一、分类 104
第二节 埃希菌属 104
三、微生物特性 106
四、微生物检验 107
二、临床意义 111
一、分类 111
第三节 沙门菌属 111
三、微生物特性 112
四、微生物检验 114
二、临床意义 118
一、分类 118
第四节 志贺菌属 118
三、微生物特性 119
四、微生物检验 120
二、鼠疫耶尔森菌 123
一、分类 123
第五节 耶尔森菌属 123
三、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125
五、其他耶尔森菌 127
四、假结核耶尔森菌 127
四、微生物检验 128
三、微生物特性 128
第六节 枸橼酸杆菌属 128
一、分类 128
二、临床意义 128
一、分类 129
第七节 克雷伯菌属 129
四、微生物检验 130
三、微生物特性 130
二、临床意义 130
二、肠杆菌属 132
一、分类 132
第八节 肠杆菌属、多源菌属、哈夫尼菌属 132
四、蜂房哈夫尼菌 134
三、多源菌属 134
四、微生物检验 135
三、微生物特性 135
第九节 沙雷菌属 135
一、分类 135
二、临床意义 135
第十节 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菌属、摩根菌属 136
一、变形杆菌属 137
二、普罗威登菌属 139
一、西地西菌属 140
第十一节 肠杆菌科中的其他菌属 140
三、摩根菌属 140
五、致病杆菌属 141
四、塔特姆菌属 141
二克卢瓦菌属 141
三、拉恩菌属 141
一、分类 142
第一节 弧菌属 142
第八章 弧菌科 142
二、霍乱弧菌 143
三、副溶血性弧菌 147
四、其他弧菌 149
一、气单胞菌属 151
第二节 气单胞菌属和邻单胞菌属 151
二、邻单胞菌属 154
一、概述 155
第一节 假单胞菌属 155
第九章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 155
二、铜绿假单胞菌 160
三、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与假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163
四、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164
五、临床常见的几种假单胞菌 165
一、不动杆菌属 166
第二节 其他临床常见非发酵菌 166
二、产碱杆菌属 168
三、黄杆菌属 169
四、莫拉菌属 170
五、军团菌属 171
一、嗜血杆菌属 177
第一节 苛养菌 177
第十章 苛养菌及人兽共患病原菌 177
二、鲍特菌属 181
第二节 人兽共患病原菌 183
一、布鲁菌属 184
二、巴斯德菌属 186
三、弗朗西斯菌属 188
二、临床意义 191
一、分类 191
第十一章 革兰阳性需氧杆菌 191
第一节 炭疽芽胞杆菌 191
三、微生物特性 192
四、微生物检验 193
二、临床意义 196
一、分类 196
第二节 蜡样芽胞杆菌 196
四、微生物检验 197
三、微生物特性 197
一、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 198
第三节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和红斑丹毒丝菌 198
二、红斑丹毒丝菌 201
一、分类 203
第四节 阴道加特纳菌 203
四、微生物检验 204
三、微生物特性 204
二、临床意义 204
一、临床意义 207
第二节 白喉棒状杆菌 207
第十二章 棒状杆菌属 207
第一节 分类与命名 207
二、微生物特性 208
三、微生物检验 209
第三节 其他棒状杆菌 210
第一节 分类与命名 213
第十三章 分枝杆菌属 213
二、临床意义 214
一、分类 214
第二节 结核分枝杆菌 214
三、微生物特性 216
四、微生物检验 217
二、暗产色分枝杆菌(RunyonⅡ群) 222
一、光产色分枝杆菌(Runyon I群) 222
第三节 非典型分枝杆菌 222
第四节 麻风分枝杆菌 223
四、迅速生长分枝杆菌(RunyonⅣ群) 223
三、不产色分枝杆菌(RunyonⅢ群) 223
三、微生物检验 224
二、微生物特性 224
一、临床意义 224
二、临床意义 226
一、分类 226
第十四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226
第一节 放线菌属 226
三、微生物特性 227
四、微生物检验 228
三、微生物特性 229
二、临床意义 229
第二节 诺卡菌属 229
一、分类 229
四、微生物检验 230
一、厌氧菌的概念、种类与分布 231
第一节 概述 231
第十五章 厌氧菌 231
二、临床意义 232
一、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233
第二节 厌氧性细菌的检验 233
三、检验方法 235
二、检验程序 235
一、消化球菌属 241
第三节 厌氧球菌 241
二、消化链球菌属 242
三、韦荣球菌属 243
一、类杆菌属 244
第四节 革兰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244
二、普雷沃菌属 245
三、紫单胞菌属 248
四、梭杆菌属 249
第五节 革兰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251
一、丙酸杆菌属 252
三、双歧杆菌属 253
二、优杆菌属 253
四、乳杆菌属 255
第六节 梭状芽胞杆菌属 257
一、破伤风梭菌 257
二、产气荚膜梭菌 258
三、肉毒梭菌 261
四、艰难梭菌 264
二、临床意义 267
一、分类 267
第十六章 弯曲菌属与螺杆菌属 267
第一节 弯曲菌属 267
三、微生物特性 268
四、微生物检验 269
第二节 螺杆菌属 270
二、临床意义 271
一、分类 271
三、微生物特性 272
四、微生物检验 273
第一节 分类与命名 276
第十七章 螺旋体 276
二、微生物特性 277
一、临床意义 277
第二节 钩端螺旋体 277
三、微生物检验 279
一、伯氏疏螺旋体 281
第三节 疏螺旋体 281
二、回归热疏螺旋体 283
一、梅毒螺旋体 284
第四节 密螺旋体属 284
三、奋森疏螺旋体 284
二、其他密螺旋体 288
二、肺炎支原体 289
一、分类与命名 289
第十八章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289
第一节 支原体 289
三、解脲脲原体 292
四、穿通支原体 294
一、分类与命名 296
第二节 衣原体 296
二、沙眼衣原体 297
三、鹦鹉热衣原体 302
四、肺炎衣原体 304
一、分类与命名 306
第三节 立克次体 306
二、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307
三、恙虫病立克次体 312
四、贝纳柯克斯体 314
五、埃立克体 315
六、汉赛巴通体 318
第一节 真菌的分类 321
第十九章 真菌的分类与命名 321
第三篇 临床真菌学 321
第二节 真菌的命名 323
二、皮肤癣真菌 325
一、表面感染真菌 325
第二十章 病原性真菌 325
第一节 浅部感染真菌 325
三、皮下组织真菌感染 329
一、假丝酵母菌 331
第二节 深部感染真菌 331
二、隐球菌 333
三、曲霉 335
四、毛霉目真菌 338
五、组织胞浆菌 341
六、卡氏肺孢菌 342
第一节 分类根据与原则 345
第二十一章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345
第四篇 临床病毒学 345
一、病毒分类的一般系统 346
第二节 病毒分类系统和命名 346
二、非寻常的病毒分类 348
二、按感染部位与症状特征分类 349
一、按传播途径分类 349
三、病毒分类的命名 349
第三节 按临床应用分类 349
一、分类与命名 351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351
第二十二章 呼吸道病毒 351
三、微生物特性 352
二、临床意义 352
四、微生物检验 354
一、呼吸道合胞病毒 356
第二节 副粘病毒科 356
二、副流感病毒 358
三、腮腺炎病毒 359
四、麻疹病毒 360
一、腺病毒 362
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362
二、风疹病毒 365
三、鼻病毒、冠状病毒和呼肠病毒 366
一、分类 369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369
第二十三章 肝炎病毒 369
三、微生物特性 370
二、临床意义 370
四、微生物检验 372
二、临床意义 374
一、分类 374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374
三、微生物特性 375
四、微生物检验 378
二、临床意义 381
一、分类 381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381
三、微生物特性 382
四、微生物检验 385
二、临床意义 386
一、分类 386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386
三、微生物特性 387
四、微生物检验 388
一、分类 389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389
三、微生物特性 390
二、临床意义 390
四、微生物检验 391
一、临床意义 392
第六节 庚型肝炎病毒 392
第七节 输血传播病毒 393
二、微生物特性 393
一、分类与命名 395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395
第二十四章 逆转录病毒 395
二、临床意义 396
三、微生物特性 398
四、微生物检验 402
一、临床意义 406
第二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I型、Ⅱ型 406
三、微生物检验 407
二、微生物特性 407
第二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408
第一节 分类与命名 408
第二十五章 肠道病毒 408
二、微生物特性 409
一、临床意义 409
三、微生物检验 410
一、临床意义 411
第三节 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 411
三、微生物检验 412
二、微生物特性 412
二、肠道病毒71型 413
一、肠道病毒70型 413
第四节 新型肠道病毒 413
二、临床意义 415
一、分类 415
第二十六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415
第一节 轮状病毒 415
三、微生物特性 416
四、微生物检验 417
二、杯状病毒 418
一、肠道腺病毒 418
第二节 其他胃肠炎病毒 418
三、星状病毒 419
一、临床意义 421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421
第二十七章 黄病毒 421
三、微生物检验 423
二、微生物特性 423
一、临床意义 424
第二节 登革病毒 424
三、微生物检验 425
二、微生物特性 425
二、微生物特性 426
一、临床意义 426
第三节 森林脑炎病毒 426
三、微生物检验 427
一、分类 428
第一节 汉坦病毒 428
第二十八章 出血热病毒 428
二、临床意义 429
四、微生物特性 430
三、流行环节 430
第二节 新疆出血热病毒 431
五、微生物检验 431
三、微生物检验 432
二、微生物特性 432
一、临床意义 432
一、分类与命名 433
第一节 概述 433
第二十九章 疱疹病毒 433
二、共同特性 434
一、临床意义 435
第二节 单纯疱疹病毒 435
三、微生物检验 437
二、微生物特性 437
一、临床意义 438
第三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438
一、临床意义 439
第四节 人巨细胞病毒 439
二、微生物特性 439
三、微生物检验 439
三、微生物检验 440
二、微生物特性 440
一、临床意义 442
第五节 EB病毒 442
三、微生物检验 443
二、微生物特性 443
一、人疱疹病毒6型 444
第六节 人疱疹病毒6、7、8型 444
三、人疱疹病毒8型 445
二、人疱疹病毒7型 445
二、微生物特性 446
一、临床意义 446
第三十章 其他病毒 446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446
三、微生物检验 447
一、临床意义 448
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 448
三、微生物检验 449
二、微生物特性 449
三、微生物检验 450
二、微生物特性 450
第三节 细小病毒B19 450
一、临床意义 450
第二节 临床意义 451
第一节 分类与命名 451
第三十一章 朊粒 451
一、克雅病与克雅病新变种 452
一、PrP的蛋白质结构 453
第三节 微生物特性 453
二、Kuru病 453
第四节 微生物检验 454
三、PrP的抵抗力 454
二、PrP的基因结构 454
一、常见菌血症和脓毒症的病原体检查 457
第一节 血液感染 457
第五篇 微生物检验 457
第三十二章 临床感染症病原体的检验 457
二、临床意义 459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460
一、细菌感染的检查 461
三、病毒感染的检查 462
二、真菌感染的检查 462
四、临床意义 463
一、创伤和外科感染的细菌学检查 464
第三节 创伤和外科感染 464
二、临床意义 465
一、上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学检查 466
第四节 上呼吸道感染 466
一、细菌感染的检查 467
第五节 下呼吸道感染 467
二、临床意义 467
三、病毒感染的检查 469
二、真菌感染的检查 469
第六节 消化道感染 470
四、临床意义 470
一、细菌感染的检查 471
二、病毒感染的检查 472
一、尿路感染的细菌学检查 473
第七节 尿路感染 473
三、临床意义 473
二、临床意义 474
一、梅毒螺旋体感染的检查 475
第八节 性传播疾病 475
三、软下疳性病的检查 476
二、淋病奈瑟菌感染的检查 476
五、细菌性阴道病的检查 477
四、性病淋巴肉芽肿的检查 477
六、性传播衣原体感染的检查 478
八、性传播病毒性感染的检查 479
七、性传播支原体感染的检查 479
二、医院感染的流行特点 481
一、医院感染的概念 481
第三十三章 医院感染的实验诊断 481
第一节 医院感染的概念与流行特点 481
三、医院感染常见的病原体 483
二、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在医院感染监测中的任务 484
一、医院感染监测的内容和类型 484
第二节 医院感染的监测 484
三、医院环境中细菌污染的监测 485
四、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487
五、医院感染监测的必要措施 488
一、重视医护人员的医德及专业知识教育 489
第三节 医院感染的控制 489
四、建立控制医院感染的制度 490
三、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490
二、消毒灭菌的质量控制 490
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492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 492
第三十四章 抗微生物药物和敏感性试验 492
第一节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 492
三、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493
七、四环素、氯霉素和林可酰胺类抗生素 494
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494
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494
五、喹诺酮类抗生素 494
一、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意义 495
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495
八、糖肽类抗生素 495
九、磺胺类药物及增效剂 495
十、其他合成抗菌药 495
二、试验常规抗菌药物选择 496
三、稀释法 498
四、纸片琼脂扩散法 499
五、E试验 500
七、联合药物敏感试验和杀菌试验 501
六、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解释 501
八、监控抗生素的治疗效果试验 502
二、细菌耐药性的生物化学机制 503
一、细菌的耐药性 503
九、自动化仪器检测 503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和产生机制 503
一、细菌耐药性表型检测 506
第四节 细菌耐药性检查方法 506
三、耐药基因检测 507
二、β-内酰胺酶检测 507
四、特殊耐药菌检测 508
二、结核分枝杆菌和缓慢生长分枝杆菌体外抑菌试验 509
一、抗分枝杆菌药物 509
第五节 抗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509
三、快速生长分枝杆菌体外药敏试验 511
第六节 厌氧菌体外抑菌试验 512
第七节 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513
一、抗真菌药物 513
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514
第三十五章 微生物商品化、自动化检验 516
第一节 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 516
一、微生物鉴定系统的发展概况 516
二、微生物数码分类鉴定系统 516
三、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 519
四、微生物自动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展望 522
第二节 血培养系统 523
一、血培养系统的发展概况 523
二、仪器的基本结构与性能 524
三、配套试剂及操作要点 524
四、国内外常用的血培养系统及其性能特点 525
五、血培养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展望 527
第三十六章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528
第一节 室内质量控制 528
第二节 室间质量控制 540
主要参考文献 542
索引 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