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绪论 1
1.1 装备发展的背景分析 1
1.1.1 当今军事领域的发展特点 2
1.1.2 当代装备领域的发展氛围 8
1.1.3 当前装备采购工作的发展趋势 13
1.1.4 当前装备本身的属性认识(研究立足点) 16
1.2 装备采购的特点研究 19
1.2.1 装备采购的实践特点 20
1.2.2 装备采购的学科特点 24
1.2.3 西方装备采购的特点 27
1.3 当前装备采购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29
1.3.1 要用微观经济学的观点思考问题 30
1.3.2 激励理论是思考装备采购问题的主线 32
1.3.3 当前装备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39
参考文献 43
第二章 合同的核心理论 45
2.1 装备采购的根本特征——非对称信息 46
2.1.1 信息非对称性是装备采购的根本特征 47
2.1.2 信息趋向对称是装备采购的实质 48
2.1.3 装备采购中对称信息的隐蔽方式 49
2.1.4 装备采购非对称信息的揭示方式 50
2.2 装备采购非对称信息博弈模型 54
2.2.1 装备采购博弈过程的特殊性 55
2.2.2 装备采购非对称信息博弈模型的建立 59
2.2.3 装备采购非对称信息博弈模型的应用 63
2.3 个案研究——隐蔽行动的道德风险模型 66
2.3.1 数学模型的建立 66
2.3.2 军事经济效能观测指标选择的原则 68
2.3.3 代理方的多行动激励机制设计原则 70
2.4 装备采购中的代理成本 72
2.4.1 代理成本的产生原因及其分类 72
2.4.2 代理成本与直接代理成本、间接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 74
2.4.3 装备采购中监督策略与监督成本 75
参考文献 79
第三章 装备质量的新理念 81
3.1 质量概念与质量管理的演变 82
3.1.1 质量概念的演变 83
3.1.2 质量管理的演变 84
3.1.3 装备质量的界定 94
3.1.4 质量管理模式剖析:质量经营 96
3.2 装备质量的特点分析 104
3.2.1 来自委托方的特点 105
3.2.2 来自代理方的特点 106
3.2.3 来自产品本身的特点 108
3.2.4 装备质量的内在规律 110
3.3 过程双向主观质量 112
3.3.1 概念的确立 112
3.3.2 客体内涵分析 117
3.3.3 认知模型的建立 126
3.3.4 突破点:边际效用 134
3.3.5 持续点:激励与约束机制(质价关系) 139
3.3.6 原创点:质量采购 141
参考文献 143
第四章 质量价格关系 146
4.1 现行成本价格模式的弊端分析 147
4.1.1 现行成本价格模式的构成 147
4.1.2 虚造成本随性能同时增长的铁律 149
4.1.3 导致装备价格居高不下 150
4.1.4 抑制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的动力 151
4.1.5 削弱代理方综合发展的实力 151
4.1.6 埋没装备无形价值 152
4.1.7 制造契约合同中比价关系的误区 157
4.2.1 有限激励价格模式的确立 162
4.2 有限激励价格模式的探讨 162
4.2.2 基本项中的物质本体价值(装备有形价值) 167
4.2.3 基本项中的精神本体价值(装备无形价值) 169
4.2.4 激励项的价值构成及其内在关系 172
4.2.5 结论 176
4.3 购置费的里程碑付款方式的研究 177
4.3.1 付款方式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177
4.3.2 购置费的里程碑付款方式 180
4.3.3 里程碑中激励项的内涵与外延 182
4.3.4 里程碑付款节点的研究 183
4.3.5 结论 185
4.4 专题:会计内部控制机制有效性评价的引用 187
4.4.1 会计内部控制评价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87
4.4.3 会计内部控制的系统评价方法 188
4.4.2 会计内部控制的原理 188
4.4.4 会计内部控制的抽样方法 189
参考文献 191
第五章 质量监督的基础与对策 193
5.1 质量监督的工程数学基础 193
5.1.1 质量变异的描述与模型 194
5.1.2 过程参数的估计 199
5.1.3 过程参数的假设检验 200
5.1.4 回归分析 202
5.2 质量监督的军用标准基础 206
5.2.1 军用标准的发展历程 206
5.2.2 现代先进军用标准的发展现状 208
5.2.3 我国军用标准的发展思考 213
5.3.1 装备研制过程的特点 216
5.3 装备研制中的质量监督对策 216
5.3.2 质量监督在装备研制中的重要性 217
5.3.3 军事代表设计阶段的质量监督 218
5.4 装备生产中的质量监督对策 220
5.4.1 明确质量监督的方法论 221
5.4.2 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抓理论创建 224
5.4.3 监督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质量的根本 227
5.4.4 抓住质量监督时机 232
5.4.5 规范质量监督的操作程序 235
参考文献 238
第六章 质量监督中的专题与案例 239
6.1 飞机小批生产中设计更改的贯彻控制 239
6.1.1 设计更改的必然性 239
6.1.2 设计更改贯彻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240
6.1.3 控制更改的建议 242
6.2 飞机工艺装备的质量控制 244
6.2.1 工艺装备在飞机制造中的重要性 245
6.2.2 工艺装备质量对飞机制造的影响 246
6.2.3 军事代表对工艺装备质量的控制 247
6.3 军事代表的信息管理系统 249
6.3.1 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249
6.3.2 军事代表系统在军用飞机各阶段的信息工作 251
6.4 综合航电系统的地面试验监督 255
6.4.1 试验前的准备工作检查 255
6.4.2 试验过程的质量管理 256
6.4.3 质量问题的闭环处理 256
6.4.4 软件状态的管理 257
6.5 飞机襟翼放不到位的故障分析 258
6.4.5 试验总结 258
6.5.1 故障发生时的现象 259
6.5.2 故障原因分析及故障排除 259
6.5.3 加强质量监督的建议 261
6.6 恒速恒频电源的特点及断电原因 262
6.6.1 系统的组成及功用 262
6.6.2 故障的原因分析 263
6.7 罗盘故障分析与质量对策 264
6.7.1 故障现象及其排除 264
6.7.2 对故障产生的思考 266
6.7.3 质量保证的对策研究 267
参考文献 268
7.1 战斗机发展的关键技术与主要途径 269
第七章 装备采购中的技术创新 269
7.1.1 当代战斗机分析 270
7.1.2 我军战斗机发展应突破的关键设计技术 273
7.1.3 战斗机发展对航空制造技术的要求 275
7.1.4 现役飞机改装是战斗机发展的重要途径 280
7.2 航空动力的发展态势及发展趋势 284
7.2.1 世界航空动力的发展态势 285
7.2.2 我国航空动力落后原因的分析 291
7.2.3 世界航空动力技术的发展趋势 298
7.2.4 专题:发动机叶片的表面失效及涂层防护技术 304
7.3 先进航空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 308
7.3.1 先进航空管理技术 309
7.3.2 先进航空制造技术 312
参考文献 318
7.3.3 国内外一体化的推广应用 318
第八章 技术创新中的专题研究 320
8.1 某型发动机稳态气路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320
8.1.1 监视方法研究 321
8.1.2 故障的模拟 328
8.1.3 诊断结果评述与分析 329
8.2 实行AO装配指令 330
8.2.1 实行AO的背景 330
8.2.2 AO与工艺规程的比较 334
8.2.3 AO与科学管理 337
8.2.4 AO管理的进一步研究 338
8.3.1 作战效能评估的基本模型 339
8.3 防空火力圈外发射空舰导弹的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评估 339
8.3.2 所研究系统的作战效能评估模型 340
8.3.3 发射导弹弹道仿真数学模型 343
8.3.4 效能评估计算与分析 344
8.4 对某型飞机火控系统地面综合仿真的设想 346
8.4.1 总体要求与功能要求 346
8.4.2 系统特点 347
8.4.3 系统硬件结构和功能 347
参考文献 349
第九章 用户支援 350
9.1 用户支援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351
9.1.1 国外用户支援的组织结构及人员构成 351
9.1.2 国外用户支援的管理方法研究 352
9.1.3 我国航空用户支援的发展途径探讨 358
9.2 重大任务的外场保障模式 371
9.2.1 源头抓起、体系控制是外场保障的前提 372
9.2.2 制定制度、规范管理是外场保障的基础 374
9.2.3 信息畅通、备件到位、排故及时是外场保障的基本工作 375
9.2.4 紧急抢修、解燃眉之急是外场保障的应急工作 378
9.2.5 改进设计、贯彻通报是外场保障的重要工作 379
9.2.6 成品配套、接机培训是外场保障的关键工作 381
9.2.7 收集信息、改型改进是外场保障的后续工作 382
9.2.8 抓住机遇、积极开拓是外场保障的创新工作 383
9.3 专题:某型发动机故障发生的量化分析与思考 384
9.3.1 研究对象、时间与内容的界定 385
9.3.2 发动机故障统计与分析 385
9.3.3 可靠性、维修性指标确定与评估 391
9.3.4 思考与建议 392
参考文献 394
第十章 基层装备采购队伍建设的探讨 395
10.1 军事代表室的总体工作思路 395
10.1.1 政治思想认识与指导理论研究的创新 396
10.1.2 质量理念与质量制度的创新 399
10.1.3 管理思想与管理制度的创新 400
10.1.4 自我牺牲精神的再现 406
10.1.5 努力方向的积极探索 407
10.2 开展军事代表业务工作的思路 410
10.2.1 确定明确的指导思想 411
10.2.2 寻找先进的理论依据 411
10.2.3 开拓创新的工作方法 414
10.2.4 寻找恰当的新突破点 423
10.3 人本主义内涵与人本管理对策 424
10.3.1 人的发展历程 425
10.3.2 “社会人”的本质要义 426
10.3.3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根本目标是“人” 428
10.3.4 当前人的三大假定 429
10.3.5 人本管理的三大法则 431
10.3.6 不拒绝名利、但不追逐名利 435
10.3.7 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需要强调无私奉献 435
10.3.8 动力比压力更重要 437
10.3.9 激励与约束机制 439
参考文献 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