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2
第一节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 2
一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阶段 2
二 影响学科发展的主要因素 5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6
一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6
二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8
第三节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意识与研究方法 10
一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意识 10
二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11
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学派 17
第一节 功能主义理论与教育的功能研究 17
一 早期功能主义理论代表人物——斯宾塞、涂尔干 18
二 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帕森斯 19
三 功能主义的教育功能观 20
第二节 冲突理论与教育的冲突研究 22
一 新马克思主义的冲突理论 23
二 新韦伯主义的冲突理论 25
第三节 符号互动理论与教育中的互动研究 27
一 符号互动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7
二 符号互动理论在教学中的作用 28
第三章 社会变迁与教育变革 30
第一节 社会变迁的基本理论 30
一 社会变迁的概念 30
二 社会变迁的动因 31
三 社会变迁的基本分类 31
第二节 教育变革的理论及其例证分析 33
一 教育变革的动力与机制 34
二 教育变革的策略与途径(美国范例) 37
三 教育制度的变革(法国范例) 41
第三节 学校教育的地位变迁 44
一 文化传递中学校教育“中心地位”的形成及影响 45
二 文化传递中学校教育“中心地位”的弱化及影响 46
第四章 社会差异与教育平等 49
第一节 教育平等的基本理论及其社会结构影响 49
一 教育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 50
二 相关概念:教育民主化、教育公平 52
三 社会结构图景下的教育平等 53
第二节 社会差异与教育机会均等 55
一 种族差异与教育机会均等 55
二 性别差异与教育机会均等 58
三 地区差异与教育机会均等 61
四 阶层差异与教育机会均等 64
第三节 社会分层与教育成层 66
一 什么是社会成层? 66
二 什么是教育成层? 67
一 教师职业的历史发展 72
第一节 教师职业的社会发展 72
第五章 教师角色的社会学分析 72
二 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知识控制 73
三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 75
第二节 教师的社会角色 78
一 教师社会职责的泛化 78
二 教师职业活动的社会认识 81
三 教师社会角色的个性化特征 83
四 教师的角色转换与角色冲突 85
第三节 教师的权威 86
一 权力资源 86
二 教师权威的构成 87
三 教师权威的影响方式 88
第六章 学生角色的社会学分析 92
第一节 学生的社会定位:“边际人”还是“年轻的成人” 92
一 学生作为“边际人”的设定 92
二 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年轻的成人”的新预设 93
第二节 学生的社会化:影响学生社会化的主要机制分析 95
一 社会化的含义 96
二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97
三 影响学生社会化的主要机制分析 98
第七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113
第一节 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 113
一 学校组织的性质 113
二 学校组织的结构 115
第二节 学校组织的文化 119
一 学校组织文化的涵义 119
二 学校组织文化的范式研究 120
三 学校组织文化的转变 122
四 学校组织中的制度性文化 123
五 学校组织文化中的“反学校文化”现象 124
第三节 学校组织的冲突和变革 125
一 学校组织的冲突 125
二 学校组织的变革 128
三 学校组织变革的基本阶段 130
第四节 学校组织研究的基本理论 132
一 传统时期的社会组织理论(1900~1930年) 132
二 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1930~1960年) 134
三 当代组织理论的发展(1960~) 135
第八章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140
第一节 关于班级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概述 140
一 班级社会系统理论 140
二 班级集体理论 142
三 班级社会初级群体理论 142
四 班级社会组织理论 143
五 班级培养模式理论 144
第二节 班级组织的性质和结构 146
一 班级组织成员的界定 146
二 班级组织的性质 147
三 班级组织的结构分析 149
第三节 班级组织的交往与互动 151
一 交往与互动的教育学意义 151
二 班级组织交往与互动的类型 152
第四节 班级组织的管理与建设 156
一 班级组织的环境分析 156
二 班主任教师在班级组织中的作用 158
三 班级组织的建设 160
第九章 学校教育中的主要社会活动内容:课程第一节 课程的社会学内涵及意义 164
一 社会学层面的“课程”内涵 164
二 课程的社会功能 165
三 课程的社会学分析的理论基础 166
四 课程的社会学分析的意义 167
第二节 影响课程的主要社会因素 169
一 政治因素对课程的影响 170
二 经济因素对课程的影响 171
三 文化因素对课程的影响 172
第三节 课程内容的社会学分析 175
一 课程内容的价值特性及其社会本质 175
二 课程内容选择的过程 178
第四节 课程授受的社会学分析 181
一 课程分化 181
二 教师对课程的重构 182
三 学生对课程的适应 183
第十章 学校教育中的主要社会活动形式:课堂教学第一节 课堂教学社会学的互动理论 186
一 互动理论 186
二 互动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 187
第二节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类型、互动差异 194
一 课堂互动的类型 194
二 互动差异 198
第三节 课堂教学中的控制与服从 204
一 课堂教学中的控制 204
二 课堂教学中的服从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