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自然条件 13
第一章 地理简况 13
第一节 地形 13
第二节 气候、土壤 15
第二章 水文地质 17
第一节 地质构造 17
第二节 土壤岩性 17
第三节 地下水分布与埋深 18
第三章 水系 18
第一节 黄河 19
第二节 内河水系 22
第四章 水资源 34
第一节 水资源量 34
第二节 水质 44
第一节 水文观测工作 46
第五章 水资源调查与开发 46
第二节 水资源调查 48
第三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 49
第四节 除氟改水 52
第二篇 自然灾害、抗旱防汛 55
第一章 灾情 55
第一节 水灾 55
第二节 旱灾 64
第三节 其他灾害 67
第二章 救灾 74
第一节 建国前救灾 74
第二节 人民政府救灾 75
第三章 抗旱防汛 79
第一节 组织领导 79
第二节 抗旱 81
第三节 防汛 83
第一节 县界水利纠纷 87
第三篇 治涝、改碱、综合治理 87
第一章 边界水事 87
第二节 公社间水事争端 96
第二章 河道治理 101
第一节 黄河右岸整修 101
第二节 内河治理 104
第三章 涝洼地治理 117
第一节 涝洼地的形成与分布 117
第二节 治理措施 120
第三节 坡地除涝 125
第四章 改碱 126
第一节 盐碱地种类 127
第二节 盐碱地的发展变化 127
第三节 盐碱地改良 130
第一节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137
第五章 综合治理 137
第二节 小流域治理 139
第三节 水土保持 140
第四篇 灌溉 144
第一章 井灌 144
第一节 砖泉井灌 144
第二节 机井灌 148
第三节 肥水井 154
第四节 喷灌 157
第二章 引黄灌溉 158
第一节 引黄工程 158
第二节 封闸停灌 162
第三节 引黄复灌 163
第四节 引黄调水工程 171
第五节 拦河蓄水 173
第六节 扬水站灌 173
第八节 灌溉机具 182
第七节 小型动力提灌 182
第九节 灌溉效益 187
第五篇 桥、涵、闸工程 189
第一章 桥梁 189
第一节 建国前桥梁建设 189
第二节 建国后桥梁建设 191
第二章 水闸 196
第一节 建国前水闸 196
第二节 建国后水闸建设 197
第三章 虹吸、渡槽与涵洞 201
第一节 虹吸 201
第二节 渡槽 203
第三节 涵闸与涵洞 205
第六篇 水利管理 211
第一章 工程与机械管理 211
第一节 河道与调水工程管理 212
第二节 刘庄引黄灌区管理 213
第三节 扬水站管理 214
第四节 机井与机械管理 217
第二章 用水管理 219
第一节 引黄灌区 219
第二节 引河灌区 220
第三节 井灌区 221
第三章 施工管理 222
第一节 建国前施工管理 222
第二节 建国后施工管理 223
第三节 施工机械化程度 231
第四章 水费计收与经营管理 232
第一节 水费计收 232
第二节 综合经营 234
第五章 财务与物资管理 235
第一节 资金 235
第二节 粮食 236
第三节 物资 237
第七篇 菏泽城与城市水利 238
第一章 菏泽城演变 238
第一节 菏泽名之由来 238
第二节 城区建设 239
第二章 城市水利 242
第一节 城区水资源 242
第二节 城区供水 244
第三节 防洪排水 250
第八篇 规划、科技 255
第一章 规划 255
第一节 规划工作 255
第二节 规划实施 256
第一节 科技人员 258
第二节 器具设备 258
第二章 水利科技 258
第三节 水利科研 260
第九篇 水政人物 264
第一章 机构沿革与水利职工 264
第一节 机构沿革 264
第二节 水利职工 271
第二章 水利政策 274
第一节 受益负担 274
第二节 工程赔偿 275
第三节 移民安置 276
第四节 抚恤 277
第三章 治水人物 278
第一节 古、近代治水人物 278
第二节 当代治水人物 279
大事记 284
附记 324
编后记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