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免疫的概念 1
一、古典免疫的概念 1
二、现代免疫的概念 1
第二节 免疫的基本特性 1
一、识别自身与非自身 1
二、特异性 2
三、免疫记忆 2
第三节 免疫的基本功能 2
一、抵抗感染 2
二、自身稳定 2
三、免疫监视 3
第四节 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3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 3
二、实验免疫学时期 3
三、免疫学的飞跃时期 4
第五节 免疫学在兽医学及农业与生物科学中的应用 6
一、免疫学在兽医学中的应用 6
二、免疫学在农业和生物科学中的应用 6
附:免疫学方面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科学家及其成果 7
第二章 抗原 8
第一节 抗原与免疫原的概念 8
一、抗原与抗原性 8
二、完全抗原与半抗原 8
三、免疫原 8
第二节 构成免疫原的条件 8
一、异物性 9
二、分子大小 9
三、化学组成、分子结构与立体构象的复杂性 9
四、物理状态 10
第三节 抗原决定簇 10
一、构象决定簇和顺序决定簇 10
二、决定簇的大小 10
三、决定簇的数量 11
四、载体效应 11
第四节 抗原的交叉性 12
一、不同物种间存在共同的抗原组成 12
二、不同抗原分子存在共同的抗原决定簇 12
三、不同决定簇之间有部分结构相同 12
第五节 抗原分类 12
一、根据抗原的性质分类 12
二、根据抗原的来源分类 12
三、根据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性分类 13
四、根据化学性质分类 13
第六节 重要的天然抗原 13
一、微生物抗原 13
二、高等生物的抗原 15
第七节 人工抗原 15
一、合成抗原 15
二、结合抗原 15
第八节 佐剂 16
一、佐剂的概念 16
二、佐剂的作用机制 16
三、佐剂的类型 16
第九节 免疫增强剂 17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抗体 18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概念 18
一、免疫球蛋白的概念 18
二、抗体的概念 18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 18
一、免疫球蛋白的单体分子结构 18
二、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与生物学活性 21
三、免疫球蛋白的特殊分子结构 23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 23
一、免疫球蛋白的种类 23
二、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25
第四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与免疫学功能 26
一、IgG 26
二、IgM 27
三、IgA 27
四、IgE 28
五、IgD 28
第五节 抗体产生的克隆选择学说 29
一、克隆选择学说的基本思想 29
二、克隆选择学说对几个问题的解释 30
第六节 人工制备抗体的种类 30
一、多克隆抗体 30
二、单克隆抗体 30
三、基因工程抗体 33
第七节 抗体的分类 34
一、根据抗原的来源 34
二、根据有无抗原刺激 35
三、根据与抗原反应的性质 35
第四章 免疫系统 36
第一节 免疫器官 36
一、中枢免疫器官 37
二、外周免疫器官 39
第二节 免疫细胞 41
一、免疫活性细胞——T细胞和B细胞 42
二、NK细胞和K细胞 48
三、辅佐细胞 49
四、其它免疫细胞 51
第三节 细胞因子 51
一、细胞因子的种类与命名 52
二、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52
三、细胞因子的免疫生物学活性 53
第五章 免疫应答 55
第一节 概述 55
一、免疫应答的概念 55
二、免疫应答的参与细胞、表现形式与特点 55
三、免疫应答产生的场所 55
四、抗原的引入与分布& 56
第二节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56
一、致敏阶段 56
二、反应阶段 60
三、效应阶段 62
第三节 细胞免疫 62
一、细胞毒性T细胞与细胞毒作用 63
二、TD细胞与炎症反应 63
三、细胞因子及其免疫生物学活性 64
四、细胞免疫效应 64
第四节 体液免疫 65
一、抗体产生的动力学 65
二、抗体的免疫学功能 66
第六章 补体系统 68
第一节 补体的概念、组成和性质 68
一、补体的概念 68
二、补体的组成 68
三、补体的性质 68
第二节 补体的代谢 69
一、补体的来源 69
二、补体的合成与分解代谢 69
第三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 70
一、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 70
二、补体激活的替代途径 72
第四节 补体激活的调节、补体受体与补体系统的遗传控制 75
一、补体激活的调节 75
二、补体受体 76
三、补体系统的遗传控制 76
第五节 补体激活后的生物学效应 77
一、细胞粘附 77
二、调理作用 77
三、免疫调节 77
四、补体介导的趋化性 77
五、补体与凝血过程 77
六、补体介导的炎症过程 77
七、补体介导的细胞凝聚过程 78
第七章 免疫调节 79
第一节 抗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79
第二节 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 79
一、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79
二、B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82
三、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83
四、NK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84
五、红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84
六、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免疫调节作用 85
第三节 免疫分子的调节作用 85
一、抗体的免疫调节作用 86
二、补体的免疫调节作用 88
三、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作用 89
第四节 免疫调节的遗传控制 92
第五节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 93
一、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93
二、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 94
第八章 免疫遗传学 97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基因及其多样性的遗传机制 97
一、免疫球蛋白基因 98
二、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 101
三、免疫球蛋白可变区基因的重排机制 101
四、免疫球蛋白的基因的类型转换 102
五、抗体多样性发生的机制 103
第二节 T细胞受体与T细胞受体多样性的发生 104
一、T细胞受体 104
二、T细胞受体基因 105
三、T细胞受体多样性的发生 107
第三节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108
一、概述 108
二、MHC分子的结构、分布和功能 109
三、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基因结构 110
四、SLA的遗传学特点 113
五、MHC的分型方法 113
六、免疫应答中MHC的功能 115
第九章 变态反应 116
第一节 过敏反应型(Ⅰ型)变态反应 116
一、IgE和肥大细胞 116
二、过敏反应的基本过程 117
三、产生过敏反应的条件和原因 118
四、常见的过敏反应及其控制 119
第二节 细胞毒型(Ⅱ型)变态反应 119
一、Ⅱ型变态反应的形成和机理 119
二、临床常见的Ⅱ型变态反应种类 119
第三节 免疫复合物型(Ⅲ型)变态反应 121
一、免疫复合物型反应机理 121
二、临床常见的免疫复合物疾病 123
第四节 细胞免疫或迟发型(Ⅳ型)变态反应 124
一、迟发型变态反应的细胞反应机理 124
二、临床常见的迟发型变态反应种类 124
第十章 抗感染免疫 126
第一节 先天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 126
一、屏障结构 126
二、组织和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 127
三、吞噬细胞 128
第二节 获得性特异性免疫的因素 130
一、体液免疫的抗感染作用 130
二、细胞免疫的抗感染作用 130
第三节 抗细菌感染免疫 131
一、急性细菌性感染的免疫 131
二、慢性细菌性感染的免疫 132
第四节 抗病毒感染免疫 132
一、干扰素 132
二、体液免疫 132
三、细胞免疫 133
第五节 抗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133
一、对原虫的免疫 133
二、对蠕虫的免疫 134
第十一章 免疫防治 136
第一节 概述 136
第二节 天然获得性免疫 136
一、天然被动免疫 136
二、天然主动免疫 137
第三节 人工获得性免疫 137
一、人工被动免疫 137
二、人工主动免疫 138
三、疫苗的使用 142
四、免疫失败 143
第十二章 免疫技术概论 146
第一节 免疫血清学技术 146
一、免疫血清学技术的类型 146
二、免疫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 146
第二节 细胞免疫技术 148
第三节 免疫制备技术 149
第四节 免疫技术的应用 150
一、疾病诊断 150
二、动植物生理活动研究 150
三、物种及微生物鉴定 150
四、动物、植物性状的免疫标记 150
五、免疫增强药物和疫苗研究 150
六、发病机理研究 150
七、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 151
第五节 免疫技术发展趋向 151
第十三章 凝聚性试验 152
第一节 凝集试验 152
一、凝集试验的种类 152
二、直接凝集试验 154
三、间接血凝试验 155
四、乳胶凝集试验 157
五、协同凝集试验 158
第二节 沉淀试验 158
一、沉淀试验的种类 159
二、环状沉淀试验 159
三、琼脂免疫扩散试验 159
四、免疫电泳技术 160
第十四章 标记抗体技术 163
第一节 酶标抗体技术 163
一、原理 163
二、用于标记的酶 164
三、抗体的酶标记 165
四、酶标抗体技术类型 166
五、常用的酶标抗体技术 167
六、酶标抗体技术的应用 170
第二节 荧光抗体标记技术 171
一、荧光发射的原理 171
二、荧光色素 172
三、荧光素标记 173
四、荧光抗体染色 174
五、荧光显微镜检查 175
六、荧光抗体标记技术的应用 175
第三节 放射免疫标记技术 176
一、原理 176
二、标记用同位素 179
三、放射性同位素的标记 179
四、常用的放射免疫技术 180
五、放射免疫技术的应用 182
第十五章 补体参与的检测技术 184
第一节 概述 184
第二节 补体结合试验 184
一、材料的准备和滴定 184
二、正式试验 187
三、补体结合试验的改进 188
第三节 免疫粘附血凝试验 188
一、材料准备 188
二、正式试验 189
第四节 被动红细胞溶解试验 189
一、抗原吸附红细胞(致敏) 189
二、待检血清 190
三、溶血试验 190
第十六章 中和试验 191
第一节 概述 191
第二节 终点法中和试验 191
一、固定病毒稀释血清法 191
二、固定血清稀释病毒法 193
第三节 空斑减少试验 193
第十七章 免疫检测新技术 195
一、化学发光免疫测定 195
二、SPA免疫检测技术 195
三、生物素—亲和素免疫检测技术 196
四、胶体金免疫检测技术 197
五、免疫电镜技术 197
六、免疫传感技术 198
七、免疫转印技术 198
八、免疫核酸探针技术 198
九、免疫PCR技术 198
十、免疫沉淀 199
第十八章 细胞免疫检测技术 200
第一节 T细胞E玫瑰花环试验 200
一、概述 200
二、总E(Et)玫瑰花环试验 201
三、应用 202
第二节 T细胞亚群检测技术 202
一、概述 202
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D抗原 202
三、应用 202
第三节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203
一、概述 203
二、形态学检测法 203
三、3H-TdR掺入法 204
四、应用 204
第四节 细胞毒性T细胞试验 204
一、概述 204
二、形态学检查法 205
三、51Cr释放法 205
四、应用 206
第五节 白细胞介素测定 206
一、概述 206
二、IL-1胸腺细胞增殖试验 206
三、IL-2依赖细胞株增殖法 207
四、IL-2的MTT比色分析法 207
五、应用 207
第六节 干扰素的测定 208
一、概述 208
二、病变抑制法 208
三、应用 209
参考文献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