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生态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志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10906297X
  • 页数:276 页
图书介绍:《淡水生态学》共分四篇,内容包括非生物环境因子的作用;种群和群落;生物生产力;循环、演替和污染。《淡水生态学》由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水产养殖、水生生物专业使用。

绪论 1

一、生态学的内容、任务和方法 1

二、淡水生态学的产生、发展和现状 3

三、我国在淡水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和成就 5

四、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般规律 5

五、限制因子的概念和原理 7

六、水圈及其分区 8

七、生态系统 10

第一篇 非生物环境因子的作用 13

第一章 光 13

一、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 14

二、光谱成分和藻类的色素适应 16

三、光与水生生物的行为 17

四、浮游生物昼夜垂直移动 18

五、光对动物生命过程的作用 20

第二章 温度 22

一、水生生物的极限温度 23

二、温度和淡水生物的地理分布 27

三、温度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28

四、周期性变温对水生生物生活的意义 30

一、水体的化学分类 32

第三章 溶解盐类 32

二、水生生物的水—盐代谢和渗透压调节 33

三、水生生物对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38

四、盐度对淡水生物生活的影响 40

五、盐类成分的意义 42

六、离子的颉颃作用和协同作用 44

七、内陆盐水的生物资源 45

第四章 溶解气体 50

第一节 氧气 50

二、呼吸强度与呼吸系数 51

一、嫌气性生物和好气性生物 51

三、对呼吸条件变化的适应 54

四、窒死现象 56

五、氧过量的危害 57

第二节 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 57

一、二氧化碳 57

二、硫化氢 58

三、沼气 59

四、氨 59

五、氮 60

一、pH(氢离子浓度) 61

第五章 其他非生物环境因子 61

二、悬浮物 62

三、底质 63

四、水的运动 64

五、水位 66

六、水体的容积大小 67

第二篇 种群与群落 69

第六章 水生生物种群 69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 69

一、种群的密度 70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71

三、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74

四、生命表和内禀增长率 75

五、种群中个体的空间分布类型 79

第二节 种群增长的模型 82

一、种群在无限环境中的指数式增长 82

二、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谛增长 84

三、具有时滞的种群增长模型 87

四、种群增长模型与资源管理 88

第三节 种群数量变动及其生态对策 92

一、种群的数量变动 92

二、种群的生态对策:r-对策者和K-对策者 95

第四节 动物种群的生产量及其测定方法 96

一、周转时间法(turnovertimemethod) 96

二、累计生长法(increament-summationmethod) 97

三、指数方法(exponentialmethod) 98

四、碳预算法(carbon-budgetmethod)或生理学方法(physilogicalmethod) 98

五、同年群法(cohortmethod) 99

第七章 淡水生物群落 101

第一节 群落的结构 102

一、群落的营养结构 102

二、群落的时空结构 104

三、群落的种类结构 105

第二节 群落的种间关系 113

一、种间竞争和生态位 113

二、捕食与寄生 116

三、共生互利 120

四、偏利和偏害 120

五、刺激与抑制 120

第三节 水生群落的适应 120

一、水层区群落的适应 120

二、水面区群落的适应 122

三、水底区群落的适应 124

一、淡水浮游生物类型 126

第四节 淡水生物群落的划分 126

二、淡水底栖生物群落的划分 127

第三篇 生物生产力 131

第八章 初级生产力 131

第一节 初级生产力及其测定方法 131

一、生物生产力及有关概念 131

二、水体中的初级生产过程 132

三、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 133

第二节 决定初级生产力的因素 134

二、养分 135

一、现存量 135

三、光 138

四、温度 139

五、垂直水流 139

六、动物滤食 139

第三节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140

一、湖泊和水库 140

二、养鱼池 142

三、胞外产物 143

四、水柱呼吸量 144

五、现存量及P/B系数 144

六、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时空分布 146

第四节 其他生物的初级生产力 149

一、水草 149

二、底生或周生藻类 151

三、各类生产力间的关系 152

四、生物圈的初级生产力和光能利用效率 153

第九章 次级生产力 155

第一节 水生动物的次级生产 155

一、摄食 155

二、食物能量的分配和利用 161

三、种群的能量流和生产量 171

第二节 各类动物的次级生产力 172

一、浮游动物 172

二、底栖动物 176

三、鱼类 179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能流和次级生产 180

第十章 水体渔业生产力 184

第一节 水体生物生产规律的认识 184

第二节 各类水体的生物生产力和渔产力 187

一、河流 187

二、湖泊 188

三、水库 189

四、鱼池 191

第三节 决定水体渔产力的各项因素 193

第四节 水体渔产力的评估 195

第五节 提高水体渔产力的途径 200

一、施肥 200

二、移植、驯化、放养和清野 203

第一节 碳循环 207

一、水中的有机质 207

第十一章 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循环 207

第四篇 循环、演替和污染 207

二、水生微生物 210

三、有机质的消耗和转化 216

四、湖泊中有机碳的分布 222

五、水体有机质的收支平衡 223

六、腐质(detritus)及其在水生态系中的作用 225

第二节 氮循环 229

一、水体中氮的输入和支出 229

二、水体中氮的内循环 232

第三节 磷循环 235

二、磷在水层中的循环 236

一、水体中磷的输入 236

三、磷和水底沉淀 237

第十二章 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的发展 240

第一节 水生生物群落的演替 240

一、演替的一般概念 240

二、演替的一般趋势 241

三、自养演替和异养演替 243

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43

第二节 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湖泊的演替 245

一、从贫营养型湖到富营养型湖 246

二、硬水泥灰湖 247

三、腐殖质湖 248

四、沼泽 249

第三节 湖泊的营养分类 249

第十三章 水体污染的生物学问题 255

一、水体污染的原因和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255

二、人为富营养化 256

三、水体的增温化 259

四、水体的生物自净过程 260

五、污水的生物处理 262

六、水污染的生物学监测 264

主要参考文献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