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肾脏生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茂樟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801940539
  • 页数:439 页
图书介绍:本书由国内外肾脏生理学和肾脏病学专家精心编写。共分20章,包括人体体液生理学、肾上皮细胞的离子转运、肾脏解剖学、肾血液循环、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与分泌、升压素对肾脏作用的细胞生理学、肾功能的神经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肾脏、心房钠尿肽与利钠肽族、肾内激素与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与肾脏、人体水平衡、钠平衡、钾平衡、钙平衡、磷平衡、镁平衡、酸碱平衡及其各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障碍等,并重点阐述了肾脏对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内容先进,权威详细,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肾脏生理学的基础与临床的专著。适合于临床医生、医学院校师生、基础和临床相关学科研究人员阅读。

(一)总体水 1

(二)人体体液的分布 1

目录 1

第一章 人体体液生理学 1

第一节 体液分布与化学组成 1

一、总体水与人体体液的分布 1

(三)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 2

(一)人体体液的主要离子分布及其生理作用 3

二、体液离子的化学组成 3

(二)血浆、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离子分布的差异 5

(一)微循环结构与血流特点 6

一、毛细血管血流及其通透性的特点 6

第二节 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6

(二)毛细血管结构特征与通透性 7

(二)毛细血管的滤过作用与淋巴回流 8

(一)扩散作用 8

二、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8

(三)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胞饮作用 10

(四)肝脏、脑脊髓的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的特点 11

一、机体的内环境 12

第三节 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2

三、机体水、电解质平衡与稳态 13

二、机体的稳态 13

(二)Na+-磷酸根同向转运体 15

(一)Na+-D葡萄糖同向转运体 15

第二章 肾上皮细胞的离子转运 15

第一节 肾上皮的膜转运体 15

一、同向转运体 15

(四)H+-双肽同向转运体 16

(三)Na+-K+-Cl-同向转运体 16

(二)对氨基马尿酸-双羧基逆向转运体 17

(一)Na+-H+逆向转运体 17

二、逆向交换转运体 17

(一)钠离子通道的生理特性 18

一、钠通道 18

第二节 肾上皮的膜离子通道 18

(三)钠通道(ENaC)的结构及相关疾病 19

(二)钠离子通道的分布 19

二、氯通道 20

(四)钠通道的调节 20

(一)氯通道的特性和分布 21

(一)钾通道的分类 22

三、钾通道 22

(二)与氯通道有关的疾病 22

(二)钾通道的基因和分子生物学分类 23

(四)肾脏钾通道的功能 24

(三)肾脏的钾离子通道 24

(五)肾外髓质钾通道ROMK1 26

(六)与肾外髓质钾通道有关的肾脏疾病 27

四、钙通道 28

一、G蛋白偶联受体 31

第一节 质膜受体 31

第三章 细胞内信号转导 31

一、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 32

第二节 G蛋白偶联受体及其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 32

二、酪氨酸激酶偶联受体 32

三、催化性受体 32

四、离子通道受体 32

(二)G蛋白的功能与激活 33

(一)分子组成 33

二、G蛋白的分子组成和功能调控 33

(三)细菌毒素对G蛋白活性的调节 34

(一)cAMP的生成及其对蛋白激酶A的激活 35

三、腺苷酸环化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35

(二)PKA的核内靶蛋白及其信号转导通路 36

(四)肌醇三磷酸的作用 37

(三)二酰甘油DAG对蛋白激酶C的作用 37

四、磷脂酶C及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37

(一)磷脂酶C的激活与作用 37

(二)磷酸肌醇脂特异性磷脂酶C的PLC亚型 37

(五)钙离子、钙调蛋白及Ca2+/钙调蛋白依赖的蛋白激酶 38

(二)RTK的信号转导通路 39

(一)受体酪氨酸激酶 39

五、小分子G蛋白 39

第三节 酪氨酸激酶及其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 39

一、受体酪氨酸激酶及其信号转导通路 39

二、胰岛素及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的信号转导通路 40

二、受体后通路的组成 41

一、受体 41

第四节 受体丝氨酸/苏氨酶蛋白激酶及其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 41

一、胞内受体作用的一般原理 43

第五节 胞内受体 43

二、激素应答元件及其对转录的调节 44

(二)类固醇-甲状腺激素的超家族 45

(一)糖皮质激素的受体 45

三、类固醇受体的功能区 45

第一节 肾脏的解剖学特点 46

第四章 肾脏解剖学 46

第二节 肾单位 47

一、肾小体 48

(一)血管球 49

(二)肾小囊 50

(三)球内系膜 52

(五)肾小球基膜 53

(四)系膜基质 53

二、近端小管 54

三、细段 55

四、远端小管 56

(二)远端小管曲部 57

(一)远端小管直部 57

五、连接小管 58

一、皮质集合管 59

第三节 集合管 59

三、髓质内带集合管(IMCD) 61

二、髓质外带集合管(OMCD) 61

(三)皮质、髓质间质的组成 63

(二)细胞间质 63

第四节 肾脏间质、血管与淋巴管 63

一、肾脏间质 63

(一)间质细胞 63

(二)肾内血管壁的特点 65

(一)肾脏血液循环 65

二、肾脏血管 65

(三)直小血管与相应肾小管节段的组织排列 66

(一)球旁细胞 67

一、肾小球旁器 67

三、肾脏淋巴管 67

第五节 肾小球旁器及肾神经 67

(二)致密斑 68

二、肾神经 69

(四)极周细胞 69

(三)球外系膜细胞 69

第一节 肾血管系统的血压、阻力与血流量 73

第五章 肾血液循环 73

一、肾各段血管的结构功能特点与血压、阻力 74

一、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75

第二节 肾血流量的调节 75

二、肾血流量与肾内血流量分布 75

(一)肌源性机制 76

(二)管-球反馈机制 77

(一)肾素和血管紧张素Ⅱ 79

二、肾血流量的体液调节 79

(二)一氧化氮 80

(四)内皮素 82

(三)环氧酶和前列腺素 82

(五)肾髓质血流的体液调节 83

(二)神经递质的作用 84

(一)肾交感传出神经的作用 84

三、肾血流量的神经调节 84

第三节 肾淋巴液的生成 85

二、肾小球超微结构与滤过屏障 88

一、肾小球滤液的化学组成 88

第六章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88

第一节 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 88

(二)肾小球滤过膜的电荷选择性 89

(一)肾小球滤过膜的粒径选择性 89

三、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的特征 89

四、对大分子物质滤过屏障的定位 90

(一)有效滤过压 91

一、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 91

第二节 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和滤过率 91

(二)滤过系数 92

(二)跨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差的变化 93

(一)肾小球血浆流量的变化 93

二、肾小球滤过率与滤过分数 93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 93

(三)滤过系数的变化 94

(五)肾小球前阻力与肾小球后阻力的变化 95

(四)入球小动脉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变化 95

(一)自身调节的机制 96

一、肾小球滤过率的自身调节 96

第三节 肾小球滤过率的调节 96

(二)激素与血管活性物质 98

(一)肾神经 98

(二)自身调节机制的特点 98

二、神经和激素对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调节 98

(三)继发性主动转运 104

(二)易化扩散 104

第七章 肾小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104

第一节 概述 104

一、肾小管功能概述 104

二、肾小管重吸收机制与径路 104

(一)单纯扩散 104

(五)胞吞作用 105

(四)原发性主动转运 105

三、肾小管分泌机制与径路 106

(二)氯化钠和水在肾小管重吸收的量 107

(一)体内钠的分布 107

第二节 各种溶质与水的重吸收与排出 107

一、钠、氯与水的重吸收与排出 107

(三)钠、氯和水在肾小管各节段的重吸收 108

(四)钠重吸收的机制 109

(五)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111

(二)HCO3 ̄重吸收的主要机制 113

(一)HCO3 ̄的重吸收与排出 113

二、HCO3 ̄的重吸收与排出 113

(四)新的HCO3 ̄形成 114

(三)HCO3 ̄转运的细胞学机制 114

(一)钙的重吸收与排出 115

三、钙与磷的重吸收与排出 115

(五)铵在肾单位的转运 115

(六)净酸的排出 115

(二)磷的重吸收与排出 117

(一)肽 118

五、肽与蛋白质的重吸收 118

四、葡萄糖与氨基酸的重吸收 118

(一)葡萄糖 118

(二)氨基酸 118

六、尿素的重吸收与排出 119

(二)蛋白质 119

(二)钾平衡的调节 120

(一)体内钾含量 120

第三节 肾小管的分泌 120

一、钾的重吸收、分泌与排出 120

(一)有机酸和有机碱在近曲小管分泌 121

二、有机正离子与负离子的分泌 121

(三)钾转运的机制 121

(二)有机物质在肾单位远端部位的重吸收 122

三、尿酸的重吸收、分泌与排出 123

二、球-管平衡现象与机制 124

一、管周毛细血管流体静压与血浆胶体渗透压变化对近曲小管重吸收的影响 124

第四节 肾小管周围物理因素对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调节 124

三、肾组织间隙液体压力对近曲小管重吸收的影响 125

一、升压素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 126

第一节 升压素的化学结构、合成与分泌 126

第八章 升压素对肾脏作用的细胞生理学 126

(一)升压素的生物合成 127

二、升压素的生物合成与释放 127

三、升压素的分布与代谢 128

(二)神经垂体升压素的释放 128

(三)肾小管上皮水通透性特征与水通道 129

(二)肾小管上皮组织水扩散通透性及测定方法 129

第二节 升压素对肾集合管水通透性的调节 129

一、水跨肾小管上皮转运的生物物理特性 129

(一)肾小管上皮水渗透通透性及其测定方法 129

三、肾脏水通道蛋白分布与集合管水通道蛋白作用的特点 130

二、肾集合管水通透性的特征 130

(二)升压素对肾集合管水通透性短时调节机制-AQP-2水通道蛋白“穿梭假说” 131

(一)升压素对肾集合管水通透性的短时调节 131

四、升压素对肾集合管水通透性的调节 131

(三)升压素对肾集合管水通透性的长时调节 132

(一)V2受体与G蛋白 133

一、升压素作用于集合管V2受体后的信号转导径路 133

第三节 升压素对集合管水通道蛋白调节的细胞机制 133

(三)环腺苷酸(cAMP) 134

(二)腺苷环化酶 134

(一)前列腺素E2 135

二、其他激素对升压素调节集合管水通透性的调制作用 135

(四)蛋白激酶 135

(五)微管与微丝 135

(一)升压素调节髓袢升支粗段Na+与Cl ̄重吸收 136

一、升压素对肾髓袢升支粗段NaCl重吸收的调节 136

(二)心房钠尿肽 136

第四节 升压素对肾脏的其他生理作用 136

(三)前列腺素E2对升压素调节髓袢升支粗段钠盐重吸收的调制作用 137

(二)升压素对髓袢升支粗段Na+与Cl ̄重吸收的调节与肾脏尿浓缩功能 137

(一)对肾小球滤过的作用 138

二、升压素对肾血流动力学的作用 138

(二)对肾近髓肾单位肾小球生长发育的作用 139

三、升压素对肾前列腺素生成与释放的作用 140

(三)对肾髓质直小管血流量的作用 140

一、肾神经功能研究的历史发展 142

第一节 概述 142

第九章 肾功能的神经调节 142

(四)受体 143

(三)儿茶酚胺代谢 143

二、肾的神经解剖 143

(一)传入神经支配 143

(二)传出神经支配 143

一、交感传出神经活动变化对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流量的影响 144

第二节 肾神经对肾血液循环的调节 144

(一)急性肾去神经 145

一、肾神经调节肾小管功能的实验证据 145

二、肾交感传出神经活动变化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机制 145

三、肾血管的肾上腺素受体 145

第三节 肾小管对钠和水转运的调节 145

(一)反射性兴奋肾交感神经活动对肾小管钠水排出的影响 146

二、反射性兴奋或抑制肾交感神经活动对肾小管钠水排出的影响 146

(二)直接刺激肾交感神经 146

三、肾小管肾上腺素受体 147

(三)慢性肾去神经 147

(二)反射性抑制肾交感神经活动对肾小管钠水排出的影响 147

一、肾素 148

第四节 肾神经对肾内激素分泌的调节 148

四、肾神经与其他激素的相互作用 148

(一)血管紧张素Ⅱ 148

(二)前列腺素 148

(三)心房钠尿肽 148

(二)神经与非神经之间的相互作用 149

(一)肾交感神经活动的改变 149

(一)肾去神经 150

一、肾-肾反射的实验证据 150

二、前列腺素 150

第五节 肾-肾反射对肾功能的调节 150

(三)激活肾机械和化学感受性传入纤维 151

(二)刺激肾神经传入纤维 151

(三)缓激肽 152

(二)前列腺素 152

二、肾-肾反射的功能及其机制 152

(一)P物质和降钙素相关肽 152

一、肾神经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水钠潴留中的作用 153

第六节 肾神经活动异常与机体水钠潴留 153

二、肾神经在肝硬化水潴留中的作用 154

三、肾神经在肾病综合征水钠潴留中的作用 155

一、概述 158

第一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组成与生物化学 158

第十章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肾脏 158

(二)性质和作用 159

(一)生成与灭活 159

二、肾素 159

(一)分子结构 160

三、血管紧张素原 160

(三)影响肾素释放的生理因素 160

(四)肾素分泌的细胞内信号转导 160

(二)生成和分布 161

(二)分布和调节 162

(一)性质和作用 162

(三)生成的调节 162

四、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162

(二)受体 163

(一)化学性质 163

五、血管紧张素Ⅱ 163

(三)AT1受体的细胞内信息号传递径路 164

(一)调节肾素释放的肾内机制 165

一、调节肾素释放的肾内机制及影响肾素分泌的体液因素 165

第二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生理作用及其机制 165

二、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理作用 167

(二)影响肾素分泌的体液因素 167

(一)血管紧张素Ⅱ对肾循环的调节 168

(二)血管紧张素Ⅱ对肾钠排出调节 170

(三)血管紧张素Ⅱ对循环功能稳态的作用 175

(四)血管紧张素Ⅱ的其他作用 176

(二)醛固酮的生物合成与代谢 177

(一)醛固酮的化学结构 177

第三节 醛固酮的生理作用及机制 177

一、醛固酮的生物化学 177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的作用 179

二、醛固酮分泌的调节 179

(一)醛固酮对肾小管钠钾转运作用 180

三、醛固酮对肾小管钠钾转运作用及机制 180

(二)ACTH的作用 180

(三)血钠和血钾的直接作用 180

(四)心房钠尿肽的作用 180

(二)醛固酮对肾小管钠钾转运作用的机制 181

(一)心房钠尿肽的结构 186

一、心房钠尿肽的结构、合成、分泌与代谢 186

第十一章 心房钠尿肽与钠尿肽族 186

第一节 心房钠尿肽 186

(二)心房钠尿肽的合成 187

(四)心房钠尿肽的分解代谢 188

(三)心房钠尿肽分泌的调节 188

(一)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89

二、心房钠尿肽的生理作用 189

(二)对肾脏的作用 191

(三)对机体水代谢的作用 192

(一)充血性心衰 194

三、心房钠尿肽的病理生理作用 194

(四)对醛固酮分泌的作用 194

(二)高血压 195

(一)分泌部位和影响分泌的因素 196

一、脑钠尿肽 196

(三)肝硬化 196

第二节 钠尿肽族的其他钠尿肽 196

(三)病理生理作用 197

(二)生理作用 197

(二)生理作用 198

(一)合成、释放和分解代谢 198

二、C-钠尿肽 198

(一)生理作用 199

三、肾钠尿肽 199

(二)病理生理作用 200

一、前列腺素类激素的化学结构 202

第一节 前列腺素类激素 202

第十二章 肾内激素与肾脏 202

(二)前列腺素类激素的合成过程 204

(一)合成部位及原料 204

二、肾内前列腺素类激素的生物合成 204

四、前列腺素类激素的分解代谢 205

三、前列腺素类激素的排出与分泌 205

(四)前列腺素与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 206

(三)前列腺素与肾素分泌的调节 206

五、前列腺素对肾脏的作用 206

(一)前列腺素对无机盐排泄的调节 206

(二)前列腺素调节肾对水的排泄及其与抗利尿激素的关系 206

(一)促进花生四烯酸释放的激素及药物 207

七、肾内前列腺素合成的调节 207

六、肾内前列腺素类激素受体与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 207

(一)前列腺素类激素受体 207

(二)前列腺素受体的信号转导 207

(二)肾内激肽生成的部位与过程 208

(一)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的化学本质 208

(二)抑制花生四烯酸释放的激素及药物 208

第二节 肾内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208

一、肾内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的生物化学 208

(一)激肽对肾血流动力学的作用 209

二、激肽对肾功能的调节 209

(三)激肽的分解代谢 209

(一)维生素D和活性维生素D的化学结构 210

一、维生素D衍生物的化学结构与来源 210

(二)激肽对肾小管钠、水重吸收的作用 210

三、肾内激肽合成的调节 210

四、激肽调节的细胞受体和信号机制 210

第三节 活性维生素D的代谢 210

(二)维生素D的吸收与转运 211

(一)活性维生素D的合成 212

二、活性维生素D的代谢 212

(三)活性维生素D代谢的调节 213

(二)活性维生素D的灭活代谢 213

(二)活性维生素D受体的结构与特性 215

(一)活性维生素D受体的发现及分布 215

三、维生素D代谢物的转运 215

四、活性维生素D的作用机制及其细胞内受体 215

(五)活性维生素D受体的作用特点 216

(四)活性维生素D受体的作用机制 216

(三)活性维生素D受体的调节 216

(二)骨软化症及佝偻病 217

(一)肿瘤细胞的诱导分化 217

第四节 维生素D的代谢与临床 217

一、与维生素D代谢有关的主要疾病 217

二、具有治疗作用的维生素D类似物 219

(五)维生素D过剩 219

(三)骨质疏松症 219

(四)肾病综合征 219

一、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部位及生成过程 222

第一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及其生物化学 222

第十三章 促红细胞生成素与肾脏 222

(一)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过程 223

三、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的调控 223

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物化学 223

(二)生理因素对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调控 224

(一)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 225

四、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及其介导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 225

(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227

(一)造血细胞及其分类 228

一、血细胞生成概述 228

第二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红细胞生成的影响 228

(一)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造血的作用 230

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理作用 230

(二)造血调控及造血调节因子 230

(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其他生理作用 231

(一)肾功能衰竭与贫血 232

一、肾性贫血及其治疗 232

第三节 贫血、红细胞增多症与肾脏 232

(二)肾性贫血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 233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 234

(一)癌症相关性贫血 234

(三)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234

(四)促红细胞生成素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及监测 234

二、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其他原因所致贫血的临床应用 234

(六)外科手术患者贫血的防治 235

(五)艾滋病患者相关性贫血 235

(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35

(四)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 235

四、红细胞增多与肾脏 236

三、促红细胞生成素作为临床诊断指标 236

(七)其他类型贫血 236

一、肾脏分别调节水与溶质的排出 238

第一节 肾脏的尿浓缩与稀释过程 238

第十四章 人体水平衡、肾对细胞外液渗透浓度的调节与水钠平衡障碍 238

二、肾髓质的高渗梯度现象 239

三、肾脏的尿浓缩与稀释过程 240

(一)尿的稀释过程 241

(三)肾内尿浓缩与稀释的部位 242

(二)尿的浓缩过程 242

四、肾尿浓缩与稀释功能的测定 243

(一)肾髓质的结构特征 244

一、肾髓质的结构与功能特征 244

第二节 肾髓质高渗梯度产生与保持的机制 244

(二)肾髓袢与集合管对水与溶质转运的特征 246

(一)逆流倍增器的模型与原理 248

二、肾髓质高渗梯度产生的机制 248

(二)肾髓袢逆流倍增机制与髓质高渗梯度 249

(三)影响肾髓质高渗梯度产生的因素 252

三、直小血管功能与肾髓质高渗梯度的保持 253

(二)有对抗作用的有机渗透活性物质 254

(一)有协调作用的有机渗透活性物质 254

四、肾髓质细胞有机渗透物质对细胞的保护作用 254

(一)水的摄入与排出 255

一、细胞外液渗透浓度与机体水平衡 255

第三节 机体水平衡与升压素对细胞外液渗透浓度的调节 255

二、升压素对细胞外液渗透浓度的调节 256

(一)血浆渗透浓度变化对升压素分泌的调节 256

(二)细胞外液渗透浓度的变化与机体水平衡 256

(二)血量与血压变化对血浆渗透浓度调节升压素分泌的影响 257

(三)血流动力学变化引起升压素分泌的机制 258

(二)血压降低刺激升压素分泌 258

三、血流动力学变化对升压素分泌的调节 258

(一)血量降低刺激升压素分泌 258

(二)急性低血糖 259

(一)紧张性刺激 259

四、影响升压素分泌的其他刺激 259

(一)渴觉中枢部位与渴觉阈值 260

一、渴觉中枢与饮水行为 260

(三)缺氧与高碳酸血症 260

(四)某些药物对升压素分泌的影响 260

第四节 渴觉对人体水平衡的调节 260

(三)生理性饮水行为的分类 261

(二)影响渴觉与饮水反应的因素 261

三、渴觉与机体水平衡 262

(二)循环血量降低发生渴觉的机制 262

二、渴觉发生的机制 262

(一)血浆渗透浓度水平与渴觉渗透压阈值的关系 262

(二)渴觉低下 263

(一)烦渴 263

四、渴觉障碍与机体水平衡紊乱 263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264

一、低钠血症 264

第五节 人体水钠平衡障碍:低钠血症与高钠血症 264

(三)假性低钠血症 266

(二)低钠血症的临床表现与水钠平衡障碍 266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267

二、高钠血症 267

(二)高钠血症的临床表现与水钠平衡障碍 268

一、细胞外液容量决定于细胞外液钠含量 271

第一节 人体钠平衡与细胞外液容量 271

第十五章 人体钠平衡、肾对细胞外液容量的调节与钠潴留 271

(二)钠摄入量变化对细胞外液容量的影响 272

(一)钠的摄入与排出 272

二、机体的钠平衡与细胞外液容量 272

第二节 肾对循环血量调节的传入与传出径路 273

三、肾对循环血量的调节与细胞外液容量的恒定 273

(一)心房压力感受器及其传入神经 274

一、感受器与传入神经 274

(二)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及其传入神经 276

(一)肾交感传出神经 277

二、肾对血量调节的神经体液传出径路 277

(三)肾入球小动脉压力感受器 277

(四)心房肌细胞感受牵张刺激引起心房钠尿肽分泌 277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279

(三)心房钠尿肽 281

(四)升压素(抗利尿激素,ADH) 283

(一)前列腺素 284

三、肾内前列腺素、激肽和多巴胺在循环血量调节中的作用 284

(二)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285

一、参与肾对循环血量调节的脑中枢部位 286

第三节 肾对循环血量调节的中枢机制 286

(三)多巴胺 286

(二)下丘脑室旁核的作用 287

(一)下丘脑前区的作用 287

二、下丘脑前区在肾对循环血量调节中的作用 287

(三)下丘脑心房钠尿肽神经元的作用 288

第四节 循环血量变化时肾脏对各种神经激素作用的整合反应 289

(三)下丘脑胆碱能与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与肾脏的利钠排泄反应 289

三、脑胆碱能系统与肾对循环血量的调节 289

(一)脑胆碱能系统参与机体钠平衡的调节 289

(二)脑胆碱能系统参与肾对循环血量的调节 289

(一)心房释放心房钠尿肽增加 290

一、在循环血量扩张时肾脏对神经与各种激素作用的整合反应 290

(一)肾交感传出神经活动增强 291

二、循环血量不足时肾脏对神经与各种激素作用的整合反应 291

(二)肾多巴胺生成与释放增多 291

(三)肾内激肽生成增加 291

(四)肾内血管紧张素Ⅱ生成与醛固酮分泌减少 291

(五)升压素分泌减少 291

(六)肾交感传出神经活动降低 291

(六)肾激肽分泌 292

(五)肾前列腺素分泌 292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动增强 292

(三)血管升压素分泌 292

(四)心房肌心房钠尿肽释放减少 292

(二)水肿发生与毛细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293

(一)水肿概述 293

第五节 人体钠潴留与水肿 293

一、水肿发生机制与钠潴留 293

(三)肾钠潴留与水肿 294

(二)充血性心衰肾钠潴留的感受器机制 295

(一)充血性心衰肾钠潴留与心脏功能的关系 295

二、充血性心衰与肾钠潴留 295

(三)充血性心衰钠潴留与肾脏的神经体液调节功能变化 296

(二)肝硬化与肾钠潴留 298

(一)肝硬化腹水形成与肝血流动力学变化 298

三、肝硬化与肾钠潴留 298

(三)肝硬化肾钠潴留的神经-体液机制 299

(五)调节肌肉收缩性能 303

(四)保持细胞应激功能 303

第十六章 人体钾平衡、肾对钾平衡的调节与钾平衡障碍 303

第一节 钾平衡及其稳态机制 303

一、体液钾离子的生理作用 303

(一)维持细胞新陈代谢 303

(二)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及细胞容积 303

(三)调节酸碱平衡 303

二、钾离子的体内含量与分布 304

(六)参与细胞信号转导 304

(一)钾内平衡:肾外钾平衡的调节 305

三、细胞外液钾离子浓度的调节 305

(二)钾外平衡:肾钾平衡的调节 306

(二)细胞钾离子排出机制 307

(一)细胞钾离子摄入机制 307

第二节 肾外钾平衡的调节 307

一、细胞钾转运机制:转运体与离子通道 307

(一)胰岛素 308

二、激素对细胞外液钾离子浓度的调节 308

(二)儿茶酚胺 309

(四)醛固酮 310

(三)胰高血糖素 310

(二)酸碱平衡 311

(一)膜电位 311

三、影响跨细胞膜钾平衡的各种因素 311

(四)肌肉运动 312

(三)细胞外液渗透浓度 312

(二)钾的排出 313

(一)钾的摄入 313

(五)细胞溶解 313

四、钾内平衡调节:肾外细胞外液钾浓度恒定的整合机制 313

第三节 肾钾平衡的调节 313

一、人体钾的摄入与排出 313

二、肾单位与集合管对钾的重吸收与分泌 314

(五)集合管对钾的分泌与重吸收 315

(四)远端肾小管对钾的分泌与重吸收 315

(一)肾小球对钾的滤过作用 315

(二)近端小管对钾的重吸收作用 315

(三)髓袢对钾的转运 315

(一)转运体 316

三、肾单位与集合管对K+的转运机制 316

(二)肾脏的钾离子通道 317

(三)各段肾小管细胞对钾转运的机制 318

(一)钾的摄入 322

四、影响肾小管与集合管钾转运的各种因素 322

(三)利尿药对肾钾排出的作用 324

(二)肾钾排出的昼夜变化 324

(四)酸碱平衡 325

(五)其他因素 327

(四)儿茶酚胺 328

(三)血管升压素 328

五、激素对肾钾排出的调节 328

(一)盐皮质激素 328

(二)糖皮质激素 328

(一)低钾血症对人体各器官功能的损害 329

一、低钾血症 329

六、肾对钾外平衡的调节 329

第四节 人体钾平衡障碍 329

(二)低钾血症的产生原因 330

(一)高钾血症对人体各器官功能的损害 331

二、高钾血症 331

(二)高钾血症的产生原因 332

(二)钙的生理功能 338

(一)钙在体内的分布 338

第十七章 人体钙平衡、肾对钙平衡的调节与钙平衡障碍 338

第一节 人体的钙代谢及其动态平衡概述 338

一、钙在体内的分布及其生理功能 338

(一)机体与环境间钙的总平衡 339

二、钙在体内的动态平衡 339

(二)血钙的动态平衡 343

(三)骨代谢对钙平衡的影响 344

(四)细胞内液钙的稳态 347

(二)髓袢细段与升支粗段对钙的重吸收 350

(一)近端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 350

第二节 肾对钙的滤过与重吸收作用 350

一、肾小球对钙的滤过作用 350

二、肾小管各节段对钙的重吸收作用 350

(一)钙跨越肾小管管腔膜的转运 351

三、钙在肾小管的转运机制 351

(三)远曲小管对钙的重吸收 351

(四)肾集合管对钙的重吸收 351

(二)肾小管细胞基底外侧膜的钙转运 352

(一)甲状旁腺激素 353

一、激素对肾钙转运的调节 353

第三节 调节和影响肾钙排出的因素 353

(一)细胞外液容量变化 354

二、影响肾钙排出的其他因素 354

(二)活性维生素D 354

(三)降钙素 354

(五)利尿剂的影响 355

(四)高钙血症的影响 355

(二)酸碱平衡紊乱 355

(三)磷酸盐缺乏 355

第四节 血钙稳态的调节 356

一、机体对血钙降低的调节反应 357

(二)高钙血症的临床表现 358

(一)概述 358

二、机体对血钙升高的调节反应 358

第五节 人体钙平衡障碍 358

一、高钙血症 358

(二)引起低钙血症的原因 359

(一)低钙血症的临床表现 359

(三)引起高钙血症的原因 359

二、低钙血症 359

(二)磷的生理功能 361

(一)磷在人体内的分布特点 361

第十八章 人体磷平衡、肾对磷平衡的调节与磷平衡障碍 361

第一节 人体内磷代谢及其动态平衡的概述 361

一、磷在人体内的分布及其生理功能 361

二、磷在体内的动态平衡 362

(一)人体与环境间磷的总平衡 363

(二)血磷的动态平衡 365

(三)磷在成骨与溶骨过程中的动态平衡 366

二、磷酸盐在肾小管的重吸收机制 368

一、肾小管对磷酸盐的重吸收与排泄 368

第二节 肾对磷酸盐的重吸收过程及其机制 368

(一)甲状旁腺激素 370

一、增加肾对磷酸盐排出的激素 370

第三节 调节肾磷酸盐重吸收及排出的激素 370

(二)降钙素 371

(一)活性维生素D 372

二、降低肾对磷酸盐排出的激素 372

(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372

(四)儿茶酚胺类激素 372

(五)心房钠尿肽 372

一、膳食磷酸盐的摄入量 373

第四节 影响肾磷酸盐排出的非激素因素 373

(二)胰岛素 373

(三)甲状腺激素 373

(四)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373

三、血钙浓度变化 374

二、饥饿 374

六、利尿药的影响 375

五、细胞外液容量变化 375

四、酸碱平衡变化 375

一、人体对血磷失衡的调节反应 376

第五节 人体对血磷稳态的调节及磷平衡障碍 376

(一)低磷酸盐血症 377

二、血磷平衡障碍 377

(二)高磷酸盐血症 379

二、人体镁的分布 381

(三)镁对神经肌肉兴奋性和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 381

第十九章 人体镁平衡、肾对镁平衡的调节与镁平衡障碍 381

第一节 人体镁的平衡 381

一、镁的生理作用 381

(一)镁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381

(二)镁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381

(三)肾镁的排出 382

(二)镁的吸收 382

三、人体镁的平衡 382

(一)镁的来源 382

三、肾髓袢对镁的重吸收 383

二、肾近端小管对镁的重吸收 383

第二节 肾脏对镁的重吸收与排出 383

一、肾小球对镁的滤过 383

四、远曲小管与集合管对镁的重吸收 384

(二)血清镁浓度对肾远曲小管重吸收镁的影响 385

(一)血清镁浓度对髓袢升支粗段重吸收镁的影响 385

第三节 影响肾镁重吸收的因素 385

一、血清镁浓度 385

四、血液pH对肾镁重吸收的影响 386

三、利尿剂对肾镁重吸收与排出的影响 386

二、激素对肾镁重吸收和排出的调节作用 386

(一)激素对髓袢升支粗段镁重吸收的调节作用 386

(二)激素对远曲小管镁重吸收的调节作用 386

一、低镁血症 387

第四节 人体镁平衡障碍 387

五、影响肾镁重吸收与排出的其他因素 387

(二)低镁血症对人体的影响 388

(一)低镁血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88

(一)高镁血症病因和发病机制 389

二、高镁血症 389

(二)高镁血症对人体的影响 390

一、细胞外液的酸碱度与机体酸碱平衡 394

第一节 机体酸碱平衡与体液缓冲系统 394

第二十章 人体酸碱平衡、肾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与酸碱平衡障碍 394

(一)挥发性酸 395

二、代谢产生的挥发性酸与固定酸 395

(二)固定酸 396

(一)缓冲液的作用机制 397

三、体液缓冲系统与酸碱缓冲机制 397

(三)人体的缓冲系统 398

(二)缓冲作用 398

(四)机体缓冲系统的整合作用 399

(一)近曲小管 401

一、肾单位各个节段H+分泌机制 401

(五)肺脏对碳酸氢盐缓冲系统所起作用 401

第二节 肾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401

(三)远端肾小管与集合管 402

(二)髓袢升支粗段 402

(二)近端小管 403

(一)肾小球 403

二、肾单位各个节段HCO3 ̄的重吸收与调节 403

(一)铵的生成和HCO-3的产生 404

三、肾铵的生成和排出与血液新HCO-3的补充 404

(三)髓袢升支粗段 404

(四)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404

(二)铵沿肾单位的转运 405

(二)作为缓冲对的磷酸盐 408

(一)磷酸盐的来源 408

四、肾小管对碱性磷酸盐酸化与血液新HCO3 ̄的补充 408

(三)可滴定酸的分泌和碳酸氢盐的再生成 409

第三节 呼吸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410

一、外周动脉化学感受器的作用 411

二、中枢化学感受器与脑细胞外液的酸碱平衡 412

(一)人体对酸碱平衡紊乱的反应 414

一、人体对酸碱平衡紊乱的反应与代偿作用 414

第四节 人体酸碱平衡紊乱 414

(二)机体的代偿作用 415

(一)代谢性酸中毒 418

二、单纯性酸碱平衡障碍 418

(二)代谢性碱中毒 420

(三)呼吸性酸中毒 424

(四)呼吸性碱中毒 426

三、全身酸碱平衡障碍时中枢神经系统的酸碱平衡 427

(一)脑组织液的离子变化对其pH的调节 428

(三)全身酸碱平衡障碍时脑脊液及中枢神经细胞的酸碱平衡 430

(二)PCO2对脑pH值的调节 430

(一)评价酸碱平衡障碍的参数 432

四、机体酸碱平衡障碍的测定 432

(二)简单诊断酸碱平衡障碍的6个步骤 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