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土地荒漠化卷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与土水资源利用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钱正英主编;石玉林(卷)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030127285
  • 页数:44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成果丛书之一,本书论述了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分布、成因、现状与发展趋势,荒漠化治理的重点区域以及防治措施,提出了生产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安全保障体系。

综合报告 1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与水土资源利用研究综合报告 1

一、土地荒漠化发展趋势及成因分析 2

(一)土地荒漠化状况及发展趋势 2

(二)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分析 7

(三)土地荒漠化过程与特点 14

二、构建以防治荒漠化为中心的生产-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18

(一)转变“人定胜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 18

(二)改变掠夺式利用资源为节约式高效利用资源 21

(三)改变单一性的生产结构为农牧结合,发展混合农业 23

(四)改变小面积治理为主为大面积防护与小面积治理相结合 26

(六)要给易溶性盐分出路,留出积盐空间 29

(五)改以乔为主为以灌草为主,乔灌草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 29

(七)沙尘暴源地环境分析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32

(八)加强扶贫力度,加速脱贫进程 36

三、荒漠化分区及重点防治工程 38

(一)荒漠化分区及实施重点工程区域的选择 38

(二)建设内蒙古草原生态安全带工程 39

(三)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42

(四)天山北坡经济带及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45

(五)拯救塔里木河下游、黑河下游、石羊河下游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50

(六)宁夏中部干旱带与南部山区生态治理与扶贫开发工程 57

(七)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综合治理工程 60

主要参考文献 63

(一)国际上荒漠化概念的演绎 64

一、荒漠化概念 64

专题一 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匡算 64

分论 64

(二)国内荒漠化(沙漠化)概念的发展 66

二、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研究评述 67

(一)国家林业局主持的全国荒漠化普查研究 68

(二)国家环保局主持的“中国荒漠化(土地退化)防治研究” 70

三、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匡算 71

(一)本研究对荒漠化概念的界定 71

(二)本研究的资料基础 73

(三)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匡算 74

主要参考文献 76

专题二 土地荒漠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77

一、关于荒漠化的概念 77

(一)荒漠化发生的地理范围 78

二、我国荒漠化的发生范围 78

(二)荒漠化发生的行政范围 79

三、我国荒漠化及沙化土地的类型、面积与分布 79

(一)荒漠化土地的类型、面积与分布 79

(二)不同类型荒漠化的分布 80

(三)沙化土地的现状 83

(四)荒漠化及沙化土地的动态变化 84

(五)荒漠化在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方面的表现形式与分析 85

四、荒漠化成因分析 87

(一)干旱的自然环境是形成荒漠化的基础 88

(二)在人类历史之前,荒漠化形成是一种完全受气候变化制约的自然过程 90

(三)现代干旱环境背景下,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成为荒漠化过程的催化剂 92

(四)不合理人为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93

(五)导致中国荒漠化扩展的深层次原因 96

五、荒漠化发展趋势分析 99

(一)决定我国荒漠化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 99

(二)今后我国荒漠化的发展趋势 102

主要参考文献 103

专题三 西北地区水土资源利用及土地荒漠化的响应 104

一、西北地区水土资源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04

(一)水土资源现状特点 104

(二)水土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06

二、西北干旱区水土资源开发与土地荒漠化关系的分析 113

(一)自然环境特征及近期变化 113

(二)荒漠化发生发展的驱动因素 114

(三)不同荒漠化类型区荒漠化发生特点及发生模式 116

(四)荒漠化发展过程的综合分析 130

三、西北地区水土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分析 134

(一)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 135

(二)西北地区社会发展状况分析 138

(三)生态效益评价 140

(四)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综合评价 141

四、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调整方向 143

(一)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 144

(二)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抉择 150

主要参考文献 154

专题四 内陆河流域土地荒漠化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56

一、内陆干旱平原区水土资源利用特点 156

(一)研究区域与重点流域 156

(二)内陆干旱区水土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特点 160

二、内陆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与矛盾 163

(一)山区来水是平原绿洲的主要水源,且多年变化稳定 163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水需求增加,大量兴修水利工程 164

(三)水资源开发过度、超过水资源承载力 166

(四)河道水量分配发生质的变化,上下游矛盾尖锐 167

三、内陆干旱区自然生态演变的特点及态势 169

(一)内陆干旱区自然生态系统演变的总体评价 170

(二)水环境的变迁 171

(三)自然植被衰败与土地沙化 176

四、内陆干旱区土地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建议 181

(一)内陆干旱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总体设想 181

(二)转变观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针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82

(三)进行土地利用功能的区划或规划,科学地利用土地资源 184

(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水权的划分 185

(五)保证生态需水量 187

(六)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农业体系 191

(七)加大投入,进行灌区节水改造与重点工程的建设 192

主要参考文献 194

专题五 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与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 195

一、农牧交错带的形成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97

(一)自然概况与社会经济条件 197

(二)农牧交错带的形成历史 200

(三)农牧交错带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01

二、农牧交错带人口与土地利用 202

(一)农牧交错带人口分布动态变化 202

(二)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203

(三)土地利用数量结构 204

(四)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206

三、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特点及成因 207

(一)土地荒漠化特点 207

(二)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9

四、防治荒漠化的政策性建议 215

(一)建立符合农牧交错带自然生态系统空间格局的“生态—生产范式” 215

(二)探求“小面积搞生产、大面积搞生态”的高效而安全的土地利用方式 216

(三)不同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覆盖的空间宏观格局 217

(四)发展适合于降水变化的“波动性农牧业” 218

(五)生态建设必须走产业化道路,高度重视生物资源的开发 219

(六)农牧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加快城镇化建设 219

主要参考文献 220

专题六 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及其防治对策 221

一、土地沙化状况与成因分析 221

(一)沙化土地现状分析 221

(二)土地沙化地区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特征 223

(三)土地沙化的成因 224

二、防沙治沙对策 234

(一)充分利用沙区丰富的资源,发展沙区产业 234

(二)改变生产经营方式与优化能源结构 236

(三)建立和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 237

三、不同区域的土地沙化特点与防沙治沙措施 238

(一)干旱的荒漠绿洲地区 239

(二)半干旱的草原地区 245

(一)内陆河流下游防沙治沙重点工程 252

四、防沙治沙重点工程 252

(二)毛乌素沙地防沙治沙工程 255

(三)浑沙达克沙地及其南缘防沙治沙工程 258

主要参考文献 259

专题七 西北灌区土壤盐渍化发生与改良 260

一、西北地区主要灌区土壤盐渍化状况 261

(一)西北地区主要灌区土壤盐渍化的形成条件 261

(二)西北地区主要灌区土壤盐渍化分区及特征 263

二、灌区土壤盐渍化及其治理的发展阶段 267

(一)水土大规模开发以前(1949年以前) 267

(二)有灌无排的大规模水土开发时期(50年代) 267

(三)有灌有排的土壤盐渍化治理初期(60~70年代) 268

三、不同空间尺度的灌区水盐平衡 269

(四)有灌有排、综合治理阶段(80年代以后) 269

(一)盆地的水盐平衡 270

(二)流域的水盐平衡 272

(三)灌区的水盐平衡 273

(四)灌溉土壤垂直剖面上的水盐平衡 274

(五)关于有害盐分与无害盐分 275

四、控制土壤盐渍化的工程排水措施 276

(一)不需工程排水的地区 277

(二)适宜竖井灌排地区 278

(三)适宜竖井与水平联合灌排地区 279

(四)适宜水平排水方式地区 280

五、“干排水(盐)”与生物排水 280

(一)“干排水(盐)” 280

六、防治土壤盐渍化综合措施 283

(一)基本思路 283

(二)生物排水 283

(二)具体措施 284

七、结论 285

主要参考文献 287

专题八 草原退化状况的分析和退化草原的恢复途径 288

一、草原的地域特征 288

(一)草原的地域分布和环境条件 288

(二)原生草原的类型及其特征 295

(三)草原的景观生态格局和地域分异 305

(四)北方草原的产业-经济区域 306

二、草原的退化过程与退化草地的诊断 308

(一)草原的初级生产力及其动态 308

(二)草原退化过程与机理的讨论 310

(三)草原退化演替类型 318

(四)退化草地的诊断 320

三、退化草原的恢复与北方生态安全带建设 325

(一)退化草原的恢复与重建 325

(二)建成北方草原生态安全带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332

主要参考文献 342

专题九 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形成及传输 344

一、世界沙尘天气发生情况 344

二、我国沙尘天气现象的时空分布和历史演变 348

(一)我国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 348

(二)我国沙尘天气的季节分布 353

(三)我国沙尘天气的长期演变趋势 355

三、沙尘天气与天气气候关系的分析 360

四、影响我国沙尘天气的源地和传输路径 371

五、减缓沙尘暴天气影响的对策建议 373

主要参考文献 375

专题十 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区研究 376

一、分区的原则、指标体系和分区方案 376

(一)分区原则 376

(二)分区的指标体系 377

(三)分区方案 379

二、荒漠化土地分区评述 385

(一)半干旱草原区 385

(二)半干旱农牧交错区 387

(三)干旱荒漠绿洲区 390

(四)干旱、半干旱黄河冲积平原农区 393

三、荒漠化重点保护区域 395

(一)内蒙古草原 396

(二)毛乌素沙地 399

(三)昆仑山北坡绿洲 402

(四)柴达木盆地 405

(五)玛纳斯河流域 410

(六)艾比湖流域 415

(七)塔里木河下游 419

(八)黑河流域 425

(九)石羊河流域 430

(十)宁夏南部山区 433

(十一)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 438

主要参考文献 441

附表10.1 西北荒漠化分区范围表 442

附表10.2 西北荒漠化分区基本情况表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