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韶山到长沙的求学生涯 1
一、韶山冲中读书郎 1
1.严父慈母 1
2.读经书和“闲书” 8
3.辍学,但未停学 13
二、艰苦的乡村自学生涯 17
1.半耕半读,手不释卷 17
2.与李漱清畅谈心得 21
3.“学不成名誓不还” 28
1.就读东山高等小学堂和湘乡驻省中学 33
三、新式教育的熏陶 33
2.投笔从戎,参加辛亥革命 38
3.以第一名成绩考取省立一中 43
4.自学在省图 47
第二章 影响至深的一师生涯 53
一、学习的楷模,青年的领袖 53
1.苦读为救国 53
2.反对学校多收费 60
二、初期革命实践 65
1.游学和接触百姓 65
2.打败北洋兵 72
3.组织新民学会 76
1.“如婴儿之得慈母” 82
三、影响他一生的几位老师 82
2.“不动笔墨不看书” 86
3.劝学数理化 92
第三章 参加五四运动和创立中国共产党 99
一、北京大学图书馆馆员 99
1.运筹留法勤工俭学 99
2.结识李大钊 105
3.拒包办、倡自由 108
二、湖南五四运动的旗手 113
1.勇斗“张毒” 113
2.主编《湘江评论》 119
3.受陈独秀启迪最深 123
三、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 127
1.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127
2.创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和社会主义青年团 135
3.出席中共“一大” 139
第四章 领导湖南工人运动 143
一、建立湖南党团和工会组织 143
1.建立湖南地方党团组织 143
2.创办湖南自修大学 149
3.争取黄爱、庞人铨和湖南劳工会 153
二、领导湖南工人运动 157
1.劳动立法运动 157
2.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161
3.长沙泥木工人罢工 167
4.粤汉铁路工人和长沙铅印工人罢工 172
三、扩大湖南工人运动 176
1.开展请愿斗争 176
2.领导工运继续发展 181
第五章 在国民革命的洪流中 185
一、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185
1.出席中共“三大” 185
2.参加国民党“一大” 190
3.担任中央局秘书 193
二、在国共合作中的工作 198
1.工作于国民党上海执行部 198
2.代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 203
3.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 210
4.主编《政治周报》 215
三、与国民党右派进行斗争 221
1.参加国民党“二大” 221
2.继续代理中央宣传部长 225
3.与蒋介石斗争 228
第六章 “农民运动的王” 231
一、考察和研究农民运动 231
1.回韶山“养疴” 231
2.担任广州农讲所所长 237
3.研究中国农民问题 242
1.出席广州召开的各届农民会议 248
二、全国农民运动领袖 248
2.出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252
3.考察湖南农民运动 255
三、在大革命危急关头 261
1.主办武昌农讲所 261
2.参加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 266
3.出席国民党中央土地委员会扩大会议 269
4.负责全国农协工作 275
5.力挽狂潮 279
一、在革命的危险之际 285
1.交臂之险 285
第七章 独立自主开辟革命新道路 285
2.参加八七会议 290
3.制定秋收暴动计划 293
二、领导秋收起义 298
1.出征之前 298
2.霹雳一声暴动 303
3.三湾改编 309
三、落脚井冈山 315
1.结交绿林朋友 315
2.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22
3.下山领回革命军 327
1.错被“开除” 331
一、实现朱毛井冈山会师 331
第八章 巩固井冈山,开创赣南和闽西根据地 331
2.新城歼灭战 334
3.朱毛会师 338
二、巩固井冈山根据地 344
1.挽救“八月失败”危局 344
2.领导边界土地革命 350
3.提出红色政权理论 354
三、开辟赣南、闽西根据地 358
1.围魏救赵 358
2.大柏地战斗 362
3.取信于民和长汀休整 366
4.反对“二月来信” 375
5.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378
第九章 召开古田会议和领导三次反“围剿” 381
一、古田会议永放光芒 381
1.屈受“严重警告” 381
2.被共产国际误发讣告 385
3.“九月来信” 391
4.起草《古田会议决议》 395
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99
1.复信林彪 399
2.发展赣西南革命根据地 405
3.寻乌调查和召开南阳会议 410
4.策略地抵制“立三路线” 416
1.确定“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和 425
粉碎第一次“围剿” 425
三、粉碎敌人三次“围剿” 425
2.提出第二次反“围剿”作战方针和 433
粉碎二次“围剿” 433
3.初胜第三次反“围剿” 441
第十章 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 449
一、到地方工作 449
1.赣南会议暗受批 449
2.当选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 454
3.教育改造红五军团和解救红三军团 458
1.直取龙岩、漳州 465
二、被迫离职休养 465
2.顶住中央局压力 471
3.被迫请病假休养 477
三、身处逆境为党分忧 480
1.重新主持临时中央政府工作 480
2.领导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 486
3.加强中央苏区的政权建设 492
4.指导查田运动 495
四、踏上长征路 501
1.挨整受批 501
2.稳定苏区南线态势 505
3.探询长征突围口 509
第十一章 取得长征的胜利 515
一、遵义会议 515
1.争取张闻天和王稼祥 515
2.说服众人挥师西指 518
3.再起于遵义会议 522
二、大规模的运动战 526
1.四渡赤水和强渡金沙江 526
2.批评林彪 533
三、与张国焘的斗争和继续北上 537
1.主张另建新根据地 537
2.决定北上过草地 540
3.粉碎张国焘的阴谋 547
4.会师陕北红军 553
四、奠基西北 556
1.直罗镇战役和命令刀下留人 556
2.瓦窑堡会议 563
3.东征山西和西征甘肃 568
4.接见第一位美国记者 578
第十二章 把陕北作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587
一、中国力量大汇合 587
1.三大主力会师 587
2.进军宁夏 593
1.赶毛驴上山 598
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598
2.致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04
3.到延安建立革命大本营 609
三、总结历史经验 613
1.“靠总结经验吃饭” 613
2.论述哲学理论 623
第十三章 实现全民族的抗战 631
一、提出全面抗战路线 631
1.推动国民党抗战 631
2.提出红军作战方针 636
3.洛川会议 640
1.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645
二、领导敌后抗战 645
2.部署敌后游击战 653
3.制定国共军队战略方针 661
三、发表《论持久战》一文 664
1.从山区走向平原和部署新四军工作 664
2.巩固华北,支援友军 670
3.发表《论持久战》一文 672
第十四章 建设红色大本营 681
一、与王明的争论和在党内地位的巩固 681
1.正确对待国民党 681
2.十二月会议上的波折 687
3.力排王明右倾投降错误 694
4.六中全会会址和政治报告之争 699
5.六届六中全会巩固领导地位 704
1.在抗大任教 711
二、培训千百万抗日干部 711
2.依法惩治“老革命” 720
3.创办其他学校 725
三、接待访问延安的朋友 728
1.在延安洞里与梁漱溟坦诚交谈 728
2.礼遇卫立煌 733
3.会见白求恩大夫 740
一、打退第一次反共高潮 745
1.维护国共合作抗日局面 745
第十五章 坚持团结,反对分裂 745
2.打退第一次反共高潮 751
3.总结反磨擦斗争经验 762
二、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767
1.巩固华北华中根据地 767
2.接待陈嘉庚 770
三、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 776
1.皖南事变 776
2.成功处理皖南事变 783
第十六章 建设边区,战胜困难 787
一、边区的政权建设 787
1.面临困境 787
2.推行“三三制”原则 791
3.赞成“精兵简政”议案 797
二、发动大生产运动 801
1.重新认识经济问题 801
2.遭百姓“埋怨” 809
3.视察南泥湾 815
三、克服了暂时的经济困难 821
1.带头开荒生产 821
2.大生产运动进一步发展 826
3.把群众组织起来 832
一、全党整风的开始 839
1.号召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839
第十七章 主持全党整风运动 839
2.九月会议 845
3.同王明的争论 850
二、整顿三风 856
1.1942年的全党整风 856
2.作《论布尔什维克化十二条》报告 862
3.调整中央领导机构 866
三、中央政治局的整风 870
1.1943年中央政治局整风会议的第一阶段 870
2.中央政治局整风会议的第二阶段 876
3.中央政治局整风会议的第三阶段 880
4.做枣园普通居民 885
1.座谈会前的延安文艺界 891
四、延安文艺界整风 891
2.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 897
3.座谈会后延安文艺界新气象 905
第十八章 迎来抗战最后胜利 911
一、与国民党和美国政府的接触 911
1.国共谈判 911
2.会见外国记者和美国观察组 917
3.与赫尔利会谈 925
4.批评美蒋背信弃义 931
5.停止与美合作 938
1.筹备七大 941
二、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941
2.七大预备会议及正式召开 951
3.“毛泽东思想”被提出和选举方针的确定 959
4.选举中央委员会和召开七届一中全会 968
三、指挥对日寇最后一战 975
1.部署抗日军民展开局部反攻 975
2.准备大规模反攻 981
3.举行全国大反攻 985
第十九章 争取国内和平与民主 991
一、赴渝谈判争和平 991
1.决定深入虎穴 991
2.艰难的谈判 1001
3.推动“双十协定”的签署 1011
4.一手抓统战,一手抓军事 1017
5.返回延安 1023
二、维护短暂的和平局面 1028
1.预见内战不可避免 1028
2.指挥邯郸战役 1032
3.患病休养 1036
三、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1040
1.努力推动和平态势 1040
2.指示建立东北根据地 1047
3.与蒋争夺东北 1049
一、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1053
1.分析敌我实力,提出制胜方针 1053
第二十章 粉碎蒋介石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1053
2.枣园笑谈“纸老虎” 1058
3.拟定自卫战争“大胜”计划 1062
二、粉碎蒋介石的全面进攻 1065
1.指挥南线作战 1065
2.改变“四路三城”计划 1071
3.总结三个月作战经验 1074
三、指挥华东战场 1079
1.宿北战役 1079
2.运筹帷幄指挥作战 1083
四、转战陕北 1090
1.“拿一个延安换一个中国” 1090
2.运用“蘑菇战术”与胡军周旋 1097
3.倚靠人民的铜墙铁壁脱险 1102
五、领导中国革命过山坳 1109
1.召开“小河会议” 1109
2.“沙家店一战打得好” 1113
3.“十二月会议” 1118
第二十一章 实现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 1125
一、拉开战略反攻序幕 1125
1.制定反攻战略 1125
2.指示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1131
3.领导三军创建中原解放区 1135
二、革除中国农民的千年穷根 1141
1.土地改革初期状况 1141
2.克服土改中的“左”倾倾向 1145
3.概括土地改革总路线 1149
三、为决战作准备 1153
1.制定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 1153
2.开展整党运动 1159
3.进行新式整军运动 1163
第二十二章 埋葬蒋家王朝 1167
一、指挥三大战役 1167
1.惜别陕北和到西柏坡 1167
2.指挥辽沈战役 1175
3.部署淮海战役 1185
4.指挥平津战役 1192
1.呼吁将革命进行到底 1199
二、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作准备 1199
2.会见米高扬 1206
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211
三、指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215
1.进京赶考 1215
2.彻底粉碎美蒋阴谋 1221
3.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1225
第二十三章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1231
一、为新中国奠基 1231
1.筹备新中国 1231
2.主持开国大典 1237
3.入驻中南海 1240
1.为实行军事管制倾注大量心血 1245
二、建立地方各级政权 1245
2.逐步建立地方各级民主政权 1249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254
三、整顿旧经济秩序 1262
1.命陈云组建中财委 1262
2.打一场经济的胜仗 1265
3.统一全国财政 1270
四、领导土地改革 1275
1.出台土地改革方案 1275
2.全面展开土改 1280
1.到达莫斯科 1285
第二十四章 建立合理的外交新秩序 1285
一、与苏联结盟 1285
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1292
二、抗美援朝 1298
1.不期而遇的战争 1298
2.艰难的决策 1304
3.摸了一下老虎屁股 1313
三、建立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传统友谊 1318
1.援越抗法 1318
2.接见印尼总统苏加诺 1324
3.“我们两国应该和平共处” 1330
4.“乐莫乐兮,新相知” 1336
第二十五章 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1343
一、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1343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和成熟 1343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正式提出 1353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和宣传 1358
二、一化三改造 1363
1.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1363
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366
3.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375
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378
一、论十大关系 1385
1.各部委汇报工作 1385
第二十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 1385
2.反思苏联模式 1391
3.《论十大关系》 1394
二、召开中共八大 1399
1.八大的准备工作 1399
2.中共八大 1407
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412
1.提出双百方针 1412
2.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 1420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发表 1423
1.调整经济 1427
四、调整国民经济 1427
2.七千人大会 1436
3.毛泽东、刘少奇“相得益彰” 1442
五、维护国家安全 1451
1.打打停停的艺术 1451
2.拒绝联合舰队 1465
3.我们要搞原子弹 1477
六、晚年生涯 1486
1.纠“左” 1486
2.外交战线的成就 1491
3.“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1496
4.巨星陨落 1501
主要资料来源 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