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预防医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1
目录 1
二、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 2
三、医学模式与健康观的转变 3
四、三级预防与卫生保健策略 5
五、我国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6
六、预防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7
七、护理人员学习预防医学的目的与意义 8
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 9
一、环境的概念 9
第1章 总论 9
第一篇 环境与健康 9
二、环境因素 10
三、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10
四、人与环境的关系 11
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13
一、环境污染的概念 13
二、环境中污染物的转归 13
三、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16
四、影响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因素 20
第三节 防制环境污染的措施 22
一、治理工业“三废” 22
二、预防农业污染 23
三、预防生活性污染 23
五、加强卫生监督 24
四、预防交通污染 24
第2章 生活环境与健康 25
第一节 空气与健康 25
一、空气的物理化学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25
二、大气污染及其危害 27
三、室内空气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30
四、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 31
第二节 水与健康 32
一、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32
二、水体污染与疾病 34
三、饮用水的处理及卫生防护 36
第三节 地质环境与健康 39
一、地质环境与健康概述 39
二、碘缺乏病 40
三、高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 44
四、地方性氟中毒 46
五、地方性砷中毒 50
六、克山病 53
第四节 土壤环境与健康 55
一、土壤的特征及卫生学意义 55
二、土壤的污染 55
三、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56
四、土壤卫生防护 57
第3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60
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 60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 60
二、职业性损害 61
一、概述 62
第二节 毒物与职业中毒 62
二、常见金属毒物中毒 63
三、有机溶剂中毒 67
四、有机磷农药中毒 69
五、刺激性气体中毒 73
六、窒息性气体中毒 75
七、职业中毒的预防 77
第三节 粉尘与尘肺 78
一、概述 78
二、矽肺 79
三、预防措施 82
第四节 职业性肿瘤 83
一、概述 83
二、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 84
第五节 职业性物理因素的危害及其防制 85
一、高温 85
二、噪声 88
三、电磁辐射 89
第六节 工作有关疾病 92
一、概述 92
二、常见的工作有关疾病 92
三、工作有关疾病的防制措施 93
第七节 职业性外伤 94
一、概述 94
二、常见的职业性外伤 95
三、职业性外伤的预防 96
二、营养素的需要量和供给量 98
一、营养素的功能 98
第一节 食物与营养的基本概念 98
第4章 食物与健康 98
第二节 能量 99
一、影响人体能量消耗的因素 100
二、能量的来源与供给 100
第三节 营养素 102
一、蛋白质 102
二、脂类 104
三、糖类 105
四、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106
五、维生素 109
第四节 合理的食物结构 112
一、合理膳食的基本卫生要求 112
二、我国居民食物结构及其改进建议 112
一、婴幼儿营养 113
第五节 特殊人群的合理营养 113
二、儿童青少年营养 114
三、孕妇和乳母营养 114
四、老年人营养 115
五、特殊作业人群营养 115
第六节 营养状况评价 115
一、膳食调查 116
二、体格检查 116
三、实验室检查 116
四、营养状况评价 118
第七节 食品污染 118
一、概述 118
二、黄曲霉毒素 118
三、N-亚硝基化合物 119
四、多环芳族化合物 120
第八节 食物中毒 122
一、概述 122
二、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 122
三、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125
四、化学性食物中毒 126
五、食物中毒的调查和处理 127
第九节 食品添加剂 128
一、概述 128
二、食品添加剂的卫生管理 128
第5章 社会、心理及行为因素与健康 130
第一节 社会因素与健康 130
一、社会经济因素与健康 130
二、社会阶层与健康 131
三、社会文化因素与健康 132
四、家庭、社区与健康 133
五、卫生服务因素与健康 134
第二节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134
一、影响健康的社会心理因素 134
二、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135
三、社会心理刺激的评估 136
第三节 行为因素与健康 137
一、吸烟 138
二、酗酒 139
三、吸毒 139
四、不洁性行为 140
五、不良饮食行为 141
六、缺乏运动 143
第二篇 人群健康的研究方法 145
第6章 医学统计学方法的基本概念与步骤 145
第一节 医学统计学概述 145
一、医学统计学的定义 145
二、医学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145
三、医学统计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46
第二节 常用统计基本概念 146
一、总体与样本 146
二、参数和统计量 146
三、抽样误差 146
三、等级资料 147
二、数值变量资料 147
一、分类变量资料 147
第三节 统计资料的类型 147
五、概率 147
四、随机化 147
四、资料的转化 148
第四节 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148
一、设计 148
二、搜集资料 148
三、整理资料 148
四、分析资料 149
第7章 统计表与统计图 150
第一节 统计表 150
一、统计表的基本结构 150
二、统计表的编制要求 150
一、图形选择 151
第二节 统计图 151
三、统计表的种类 151
二、制图通则 152
三、常用统计图及其绘制要求 152
第8章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156
第一节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156
一、频数表的编制 156
二、频数分布的特征 157
三、频数表的用途 157
第二节 数值变量资料的描述性指标 157
一、集中趋势的统计描述 157
二、离散程度的统计描述 161
三、正态分布及其应用 163
二、t分布 168
一、均数的抽样误差 168
第三节 均数的抽样误差和总体均数的估计 168
三、总体均数的估计 169
第四节 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171
一、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171
二、选定方法,计算检验统计量 172
三、确定P值,作出推断结论 172
第五节 t检验和u检验 173
一、t检验 173
二、u检验 175
第六节 方差分析 176
一、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 176
二、单因素方差分析 176
三、随机区组设计的两因素方差分析 177
一、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 178
四、多个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 178
第七节 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及注意事项 178
二、假设检验中的注意事项 179
第9章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182
第一节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182
一、常用相对数 182
二、相对数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83
三、率的标准化 184
第二节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 187
一、率的抽样误差与总体率的估计 187
二、率的u检验 188
三、x2检验 189
第一节 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 195
第10章 非参数检验 195
第二节 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196
一、原始数据的两样本比较 196
二、两样本等级资料的比较 197
第三节 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198
第四节 多个样本间的两两比较 199
第五节 Ridit分析 200
一、样本与总体的比较 200
二、成组设计的两样本比较 202
三、多组平均Ridit值的比较 203
第11章 直线相关与回归 205
第一节 直线相关 205
一、相关系数的意义 205
二、相关系数的计算 205
四、两个相关系数差别的统计学意义检验 207
三、直线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 207
第二节 直线回归 208
一、直线回归方程的求法 208
二、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 209
第三节 直线回归与相关的区别和联系 210
一、区别 210
二、联系 210
三、应用相关与回归的注意事项 210
第四节 等级相关 211
第12章 流行病学概述 214
第一节 流行病学简史 214
第二节 流行病学的定义 215
第三节 流行病学的学科特征 216
一、观察法 217
第四节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217
二、实验法 218
三、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218
第五节 流行病学的应用范围 218
第六节 流行病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219
第13章 疾病的分布 222
第一节 疾病的地区、时间、人群分布 222
一、疾病的地区分布 222
二、疾病的时间分布 224
三、疾病的人群分布 224
第二节 疾病分布的综合描述与流行强度 226
一、移民流行病学 226
二、疾病的流行强度 227
二、患病率 228
第三节 描述疾病分布的常用指标 228
一、发病率 228
三、死亡率 229
四、病死率 230
五、感染率 230
六、生存率 231
七、标化比 231
第14章 描述性研究 233
第一节 概述 233
一、描述性研究的特征 233
二、描述性研究的应用 233
三、描述性研究的种类 233
一、现况调查的目的和用途 234
第二节 现况调查 234
二、现况调查类型 235
三、设计要点 237
四、资料的整理分析和结果解释 238
五、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 238
第15章 分析性研究 241
第一节 病例对照研究 241
一、概述 241
二、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242
三、数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244
四、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偏倚及控制 247
五、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249
第二节 队列研究 250
一、概述 250
二、队列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251
三、数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252
四、队列研究中的偏倚及控制 255
五、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255
第16章 实验性研究 257
第一节 临床试验 257
一、临床试验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257
二、优缺点 261
三、影响疗效研究的因素 262
四、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 262
第二节 社区试验 264
一、社区试验的概念 264
二、社区试验的基本方法 265
一、病因 268
二、关于病因的几种学说 268
第一节 病因的概念 268
第17章 病因探索 268
三、认识疾病现象的三角模式与轮状模式 269
第二节 病因探索的主要方法 270
一、病因探索的基本步骤 270
二、流行病学研究病因的特点 272
第三节 病因的推断 273
一、事物间联系的种类 273
二、判断因果联系的标准 273
三、病因研究与疾病预防 275
第18章 诊断试验与筛检试验 279
第一节 筛检 279
一、筛检种类 279
一、真实性 280
第二节 诊断试验评价 280
二、筛检原则 280
三、筛检的效果评价 280
二、可靠性 282
三、预测值 283
第三节 诊断策略 284
一、截断值的测定 284
二、提高诊断试验效率的方法 285
第19章 科研设计 288
第一节 选题与立题 288
一、课题的产生与来源 288
二、科研选题的基本要求 289
一、研究的目的 290
第二节 研究设计 290
五、科研选题的确定 290
四、科研选题的类型 290
三、科研选题的规模 290
二、研究的方法 291
三、研究的步骤与进度 294
四、研究条件 294
五、预期结果 294
六、组织与人员 294
七、研究经费概算 294
第三节 科研设计书编写 295
一、科研设计书的主要内容 295
二、科研设计书的编写要求 296
一、传染病流行情况回顾 297
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情况回顾与传染过程 297
第20章 传染病的防制 297
第三篇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297
二、新发现的传染病 298
三、传染病的传染过程 298
第二节 传染病流行的3个基本环节 299
一、传染源 299
二、传播途径 301
三、人群易感性 303
第三节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303
一、社会因素 304
二、自然因素 304
三、“二因”对传染病流行过程影响的特点 304
第五节 传染病的防制 305
二、流行过程 305
一、疫源地 305
第四节 疫源地及流行过程 305
一、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306
二、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307
三、针对易感人群的措施 309
第21章 常见慢性病防制 313
第一节 概述 313
一、全球慢性病的危害 313
二、慢性病的特点 313
三、防制措施 314
第二节 心脑血管疾病 314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特征 314
二、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316
三、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318
一、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 321
第三节 恶性肿瘤 321
二、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 323
三、恶性肿瘤的预防 327
第22章 医源性疾病的防制 329
第一节 医源性疾病的种类 329
一、诊断性医源性疾病 329
二、治疗性医源性疾病 329
三、社会因素导致的医源性疾病 336
第二节 医源性疾病的原因 336
一、误诊原因 337
二、误治原因 337
第三节 医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339
一、伤害的概念 341
二、伤害的分类 341
第一节 伤害概述 341
第23章 伤害的防制 341
三、伤害发生的基本条件 342
四、研究伤害的意义 344
第二节 伤害的流行特征 344
一、伤害的分布 344
二、特殊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 345
第三节 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 346
一、伤害研究资料的来源 346
二、伤害的测量指标 346
三、伤害的研究方法 348
第四节 伤害的预防策略与措施 348
一、预防对策 348
二、预防措施 349
第一节 概述 352
一、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 352
二、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352
第24章 初级卫生保健 352
三、初级卫生保健的任务 353
四、初级卫生保健的实施 353
第二节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目标 355
一、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概述 355
二、初级卫生保健的规划指标 355
三、新时期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目标 356
二、初级卫生保健评价的基本原则 357
三、初级卫生保健评价的内容 357
一、初级卫生保健评价的目的、意义 357
第三节 初级卫生保健评价 357
四、初级卫生保健评价的指标体系 358
第25章 社区卫生服务 361
第一节 概述 361
一、社区和社区卫生服务 361
二、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和任务 362
三、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特点 362
第二节 社区诊断 364
一、社区诊断的概念 364
二、社区诊断的目的 364
三、社区诊断的步骤 365
第三节 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和方式 366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 366
二、社区卫生服务的方式 367
二、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369
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369
第26章 健康教育 369
第一节 概述 369
第二节 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370
一、学校健康教育 370
二、职业人群健康教育 372
三、妇女健康教育 372
四、老年健康教育 374
第三节 健康教育的实施 374
一、健全健康教育组织 374
二、人员培训 375
三、健康教育材料的选择及制作 375
四、健康教育计划执行的监测和质量控制 376
五、健康教育计划的执行步骤 376
附录A 标准正态分布曲线下的面积 378
附录B t值界表 379
附录C F值界表 380
附录D q值界表 381
附录E 百分率的可信区间 382
附录F x2界值表 385
附录G T界值表(配对比较的符号秩和检验用) 386
附录H T界值表(两样本比较秩和检验用) 387
附录I H界值表(三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用) 389
附录J 相关系数r界值表 390
附录K 由r转z值表 392
附录L 等级相关rs界值表 392
附录M 病例对照研究的样本量 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