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0
原序 10
绪论 10
§1.现代工程地质学的任务与分支 10
§2.土质学 12
§3.土质学中不正确的和机械论的倾向 14
第一部分 土质学原理 17
第一章 概论 17
§1.土壤物理技术性质形成概述 17
§2.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 19
§3.土壤的矿物成分 20
§4.黏土颗粒的电学性质 37
§5.集合体的形成 42
§6.吸收性质 44
§7.土壤的结构黏结 48
§8.土壤的结构 49
§9.土壤的构造 52
§10.土壤中的水及其性质 54
§11.土壤的气体组成部分 59
§12.土壤的工程地质分类 61
§1.指标种类 64
第二章 土壤的物理机械性质及其指标 64
§2.土壤的粒度成分 72
§3.土壤的比重 78
§4.潮湿土壤的体重 78
§5.干燥土壤的体重 79
§6.浸水土壤的体重 80
§7.土壤的空隙度及孔隙度 80
§8.黄土和黄土类土壤的孔隙度 85
§9.用于工程地质目的的标准湿度 86
§10.黏土质土壤的稠度和可塑性 90
§11.土壤的膨胀和收缩 94
§12.土壤的浸湿 96
§13.土壤的透水性及毛细性质 97
§14.土壤的压缩性 101
§15.土壤在动力荷重作用下的压密性 106
§16.土壤的抗切强度 112
第三章 火成岩、变质岩及坚硬沉积岩的主要性质 119
§1.概论 119
§2.颗粒间具有坚固黏结的土壤的物理技术性质 120
第四章 结构不被破壤的整体土样的选取及保藏 124
§1.从探井、露天采矿场、剥槽、矿井及天然露头处选取整体土样的方法 124
§2.从钻孔中选取整体上样 128
§3.土样的保藏 130
第二部分 改善土壤物理技术性质的方法 134
§1.总则 134
§2.改良土壤物理技术性质的方法 134
第三部分 从工程地质观点出发研究岩石基本成因类型的最主要特点§1.火成岩 140
§2.变质岩 141
§3.海相沉积岩 142
§4.冲积沉积岩 144
§5.冰川沉积岩 147
§6.黄土与黄土类形成物 148
§7.残积层 150
第四部分 实验室研究土壤的方法 152
第一章 土壤机械成分的测定 152
§1.机械分析的简易方法 152
§2.准确的机械分析方法 157
第二章 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 173
§1.比重的测定 173
§2.体重的测定 177
§3.黏结土壤体重的测定 178
§4.非黏结土壤体重的测定 180
§5.孔隙度的测定 181
第三章 含水土壤性质的测定 184
§1.湿度和含湿量的测定 184
§2.土壤的塑性和稠度的测定 187
§3.土壤膨胀的测定 198
§4.土壤湿化的测定 202
§5.土壤中毛细上升的测定 204
§6.渗透系数的测定 206
第四章 土壤的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 225
§1.土壤压缩性的试验 225
§2.根据土壤压缩性试验资料绘制土壤沉陷与时间之关系曲线 234
§3.在动力荷重作用下土壤压密性的测定 235
§4.黏结土壤的摩擦系数、剪切角和黏聚力的测定 240
§5.非黏结土壤(砂)的摩擦系数的测定 249
第五章 土壤不稳定组成部分的测定 252
§1.总则 252
§2.利用石灰计测定土壤的碳酸盐度 253
第六章 实验室资料的图解表示方法 258
第五部分 土壤物理技术性质的野外研究 258
§1.概论 258
§2.土壤抗压强度的野外测定 258
§3.土壤抗剪强度的野外测定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