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500913419
  • 页数:462 页
图书介绍:《中国武术史》主要内容包括:先秦时期武术、秦、汉、三国时期武术、两晋、南北朝时期武术、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武术、两宋时期武术、辽、金、西夏及元代武术、明代武术、清代武术、民国时期武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术。

目录 1

第一章 先秦时期武术 1

第一节 中国武术的发源 1

一、生存竞争中技击的萌芽 1

二、原始战争促进武术萌生 2

三、原始宗教、教育、娱乐与武术的发端 4

四、原始武器的创造 7

第二节 商周时期的武术 10

一、铜兵的使用与演进 10

二、拳搏与角力 16

三、射术的发展与射礼 18

四、商周武舞 21

五、商周武士教育 23

第三节 春秋战国武术体系的初步形成 25

一、武术功能的多样化 26

二、武术技艺的多样化 30

三、武术意识的发展 35

第四节 先秦诸子与武术 39

一、儒家与武术 39

二、墨家与武术 42

三、道家与武术 43

四、兵家与武术 44

五、阴阳家与武术 47

第五节 先秦民族武术的交流 49

一、尚武强兵与“胡服骑射” 50

二、巴、蜀民族的武功 52

三、南方百越族的武术 53

四、滇族的武艺活动 55

第二章 秦、汉、三国时期武术 58

第一节 秦收兵器与汉代尚武 58

第二节 汉代武术流派、著作及理论 63

第三节 汉代武术套路、攻防格斗及练力试力 67

一、武术套路 67

二、攻防格斗 69

三、练力与试力 73

第四节 角抵、手搏与相扑 75

第五节 剑的演变与刀的勃兴 81

第六节 弓弩与射术的发展 88

第七节 其它武术器械的使用 94

一、长戟 94

四、矛(矟、槊) 96

三、手戟 96

二、双戟 96

五、长刀 98

六、双头矛 98

七、斧 99

八、钩镶 99

九、盾 100

十、狼牙棒 100

十一、锤 100

十二、匕首 101

十三、木棍 101

第八节 汉刀、刀剑之术与相扑的东渐 103

第三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武术 106

第一节 军事武艺的演进 106

第二节 娱乐性武术的发展 114

第三节 少林武术的发端和早期道教与武术 123

第四节 南北民族武术的交融 131

第四章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武术 138

第一节 府兵制度 138

第二节 武举制的创立 140

第三节 尚武任侠之风 145

第四节 角抵复苏兴盛 148

第五节 射远兵器 157

一、弓射 157

二、弩射 161

三、弹丸射 163

四、抛石机 164

一、枪(槊、矟)术 165

第六节 器械武艺 165

二、棍术 170

三、戟 170

四、剑术 170

五、刀术 173

六、铁挝 176

七、匕首 176

第七节 其它武艺 177

一、?索 177

二、链锤 177

三、拳术 178

第八节 唐代武舞与武术套路 178

一、剑器舞 179

二、剑舞 180

四、“破阵乐”舞 181

三、矛舞 181

五、“大面”舞 182

六、狮舞 183

第五章 两宋时期武术 185

第一节 军事武艺的发展 186

一、军事训练的规范化 186

二、《武经七书》及《武经总要》诸书问世 189

三、兵器武艺向多样化发展 189

四、军中武艺表演 197

第二节 武举制度与武学 198

一、武举 198

二、武学 200

第三节 民间武术结社 202

一、以乡社为基础的武艺结社组织 203

二、城市结社组织的武艺活动 205

第四节 市民阶层的武术活动 207

一、商业繁荣与艺人练武 207

二、瓦舍勾栏中的武艺 208

三、角抵活动的发展 210

四、戏曲、杂剧、小说中的武术 212

第六章 辽、金、西夏及元代武术 216

第一节 倡武与禁练 217

第二节 骑射武艺 219

第三节 拳搏与角抵 224

第四节 兵械武艺 230

第七章 明代武术 236

第一节 武举与武学 237

第二节 明军的武艺训练 241

第三节 武术体系的形成 245

第四节 十八般武艺的内容 251

第五节 少林武术的显扬 261

第六节 套路与对抗形式 264

第七节 摔跤 268

第八节 中日武术交流 270

第九节 著名武术典籍及其作者 275

一、《纪效新书》 275

二、《练兵实纪》、《练兵杂纪》 276

三、《唐荆川文集》 277

四、《武编》 277

五、《三才图绘》 277

八、《五杂俎》 278

七、《正气堂集》 278

六、《江南经略》 278

九、《涌幢小品》 279

十、《阵纪》 279

十一、《耕余剩技》 280

十二、《投笔肤谈》 280

十三、《武备志》 281

十四、《内家拳法》 281

第八章 清代武术 283

第一节 发展趋势 283

第二节 官办武学与武举制末 289

一、官办武学的衰微 289

二、武举制的兴废 290

第三节 武术对传统文化的摄取 294

二、哲理化拳派的出现 295

一、武术整体观的完善 295

三、武技与气功的交融 298

第四节 民间武术与教门、结社 300

一、清廷禁教不禁拳 300

二、白莲教与民间武术的传播 301

三、天地会与民间武术的传播 304

四、拜上帝会与民间武术的传播 305

五、民间教门与秘密会社习武 306

第五节 武术流派的发展 310

一、武术拳种概览 310

二、武术流派的发展 314

第六节 清代武术名著择要 322

一、《手臂录》 322

二、《拳经拳法备要》 322

四、《苌氏武技书》 323

三、《内家拳法》 323

五、《六合拳谱》 324

六、《太极拳谱》 324

第九章 民国时期武术 326

第一节 发展特点 326

第二节 “中华新武术”的兴衰 329

一、新武术的编制与推广 329

二、新武术的内容 330

三、新武术的积极意义与衰微 331

第三节 精武体育会的兴盛 332

一、从精武体操学校到精武体育会 332

二、精武会的主旨和主要活动内容 333

三、精武会的扩展 334

二、国术馆组织系统的逐步完善 336

第四节 中央国术馆始末 336

一、中央国术馆的缘起 336

三、中央国术馆的宗旨及其主要活动 338

四、国术馆尾声 345

第五节 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 346

一、武术正式进入学校体育课程 346

二、学校武术师资的来源和培养 348

三、学校武术的开展 351

第六节 武术运动竞赛与表演 351

一、武术运动会与武术竞赛规则的演进 352

二、武术弘扬海外 354

第七节 武术思想与学术研究 356

一、武术观念的发展 356

二、武术论著与学术成果 358

一、社会政治变化及经济发展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361

第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术 361

第一节 武术发展变化的条件 361

二、“文化大革命”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368

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武术步入兴盛发展时期 369

(一)创新局面,首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举行 369

(二)适时发出加强武术工作的决定 380

(三)深化改革,第二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举行 383

第二节 武术组织机构的建设与发展 388

一、国家武术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388

二、地方武术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392

第三节 学校武术教育 394

一、大、中、小学校的武术教育 395

二、体育院、校(系)的武术教育 398

一、武术优秀运动队的创建与发展 402

第四节 武术优秀运动队的建立与发展 402

二、武术优秀运动队的技术训练 404

第五节 社会武术运动的兴起 408

一、社会武术的发展与民间武术馆(校)、社的建立 408

二、全国“武术之乡”的创建 411

第六节 武术竞赛的发展变化 413

一、武术套路竞赛及其发展 413

二、武术散手竞赛的形成与发展 424

三、太极拳、剑、推手竞赛的形成与发展 429

四、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的确立与发展 432

五、全国少年“武士杯”武术竞赛制度的建立 435

六、亚洲与世界武术锦标赛的兴起 436

(一)全国老革命根据地的武术比赛 442

七、民间武术竞赛活动 442

(二)“全国武术之乡”的武术比赛 443

(三)民间武术馆(校)、社的武术比赛 444

第七节 挖掘、整理武术遗产 445

一、空前的创举 445

二、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汇报及展览 448

第八节 武术科学研究 451

一、武术学术团体的建立 451

二、武术学术活动 452

三、武术刊物与著述 453

第九节 武术国际交流与走向世界 455

一、出访与交流揭开了武术走向世界的序幕 455

二、国际、洲级武术组织的建立 457

第十节 台、港、澳地区的武术(暂缺) 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