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之际的儒士与汉文化》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琦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010043442
  • 页数:34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深入探究了中原传统制度和文化的体现者——儒士在金元之际的遭遇和活动,深刻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状况。通过透视大蒙古国诸汗、朝臣对儒士的态度和举措,儒士与世侯、蒙古诸王的关系,儒士与教育,儒士与传统文化发展的关系等,说明中原儒士在忽必烈继位后推行汉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政治作用,为延续传统汉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是一部解读忽必烈如何对待、起用中原儒士的书。全书25万字。

第一章 蒙金战争对中原文化的摧残和儒士的处境 1

一 金末的儒士与儒学 1

1、女真汉化的过程 1

2、汉文化的恢复和发展 2

3、金末的儒士与儒学 3

二 蒙金战争对中原文化的摧残 6

1、战争的破坏 7

2、壬辰北渡和南徙——儒士大量死亡、流徙、失业和被驱为奴 9

三 金亡后二十余年儒士的境况 16

1、全真教的骤兴与儒人入道 18

2、投身空门学佛的儒生 25

3、改务农、军、匠、商的儒生 28

4、各种官府佐吏和其他散处民间的儒生 30

第二章 大蒙古国诸汗、朝臣对儒士的态度和举措 32

一 大蒙古国诸汗身边的汉人和儒士及诸汗对儒学的态度 32

1、成吉思汗时期(1206~1227) 32

2、窝阔台时期(1229~1241) 38

3、乃马真皇后摄政、贵由汗、斡兀立海迷失后摄政时期(1242~1250) 42

4、蒙哥时期(1251~1259) 44

二 保护和安置儒生的措施 48

1、金亡前后汗廷官员救济儒士 49

2、杨惟中、姚枢军前求儒 50

3、孔子后裔特权的维护和礼乐制度的恢复 53

4、建立文化机构——燕京编修所、平阳等地经籍所和司天台 55

三 戊戌选试——确立儒籍 61

1、戊戌选试的性质 63

2、戊戌选试被称为科举考试的原因 65

3、中选士人的情况 67

4、戊戌选试后儒士的情况 69

5、戊戌选试的意义与影响 70

第三章 中原各级机构中的儒士 73

一 木华黎燕、云行省中担任职务的儒士 73

二 十路征收课税所及其对儒士的起用 75

1、十路征收课税所的设立和起用的儒士 76

2、太宗二年以后继任的课税所正副长官 80

3、金亡后十路的调整和新增诸路的课税所长官 82

4、诸路课税所官员对儒士的起用 84

三 中书省和行中书省的建立及任用的儒士 86

1、耶律楚材与中书省 87

2、胡天禄行省平阳、陕西及对儒士的任用 88

3、江淮军前行中书省 92

4、粘合父子与彰德 93

四 任职燕京行尚书省及其下属机构中的儒士 97

第四章 世侯对儒士的收容和任用 104

一 山东诸侯与儒士 105

1、东平严氏 106

2、益都李璮 115

3、济南张荣 116

二 河北诸侯 119

1、真定史氏 119

2、保定张柔 128

三 山西诸侯与儒士 132

1、耶律秃花家族太傅国公府对儒生的召用 133

2、太原行省郝和尚拔都 133

3、河中万户奥屯世英 134

4、云内帅贾抟霄 134

5、泽州守段直 134

6、忻州诸侯与儒士 135

7、平定帅聂珪 136

8、隰州蒲县长官谢天吉 137

9、解州帅仪肃 137

10、浑源帅高某 137

四 陕西、河南诸侯 137

1、京兆军帅 138

2、延安袁湘 138

3、河南军帅 138

五 兴平行省 139

1、任职诸王宿卫 142

第五章 蒙古诸王与儒士 142

一 蒙古诸王与儒士 142

2、投下官员 144

3、充当子弟教师 146

二 忽必烈与儒士 146

1、忽必烈身边最初的汉人、儒士 147

2、“思大有为于天下”,延揽中原名士 148

3、与儒士讨论以汉法治国及倡导蒙古人学习汉文和儒学 153

4、总管“漠南汉地军国庶事”,起用儒士和推行儒学 155

第六章 儒士与教育 167

一 部分官员倡复儒学 168

1、部分官员倡导尊孔崇儒的举措 168

2、十路征收课税使与地方文教 169

二 学官的设立 169

1、国子祭酒与国子总教 170

2、提举学校官 170

3、其他学官 172

4、三教提领(提举) 173

四 地方官员与各地官学 175

三 汗廷官员与燕京学校的兴复 175

1、山东地区庙学 176

2、河北地区庙学 182

3、山西地区庙学 187

4、陕西地区庙学 190

5、河南地区庙学 191

五 儒生与民间教育 192

1、贵官家馆 192

2、诸侯子弟塾师 193

4、自课学徒 195

3、民间家馆 195

5、开办书院 198

六 蒙古、色目人的汉学 200

1、燕京国子学——培养翻译人才 200

2、蒙古贵族的其他官方儒学教育 202

3、自发接受儒学的蒙古、色目人 202

第七章 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205

一 经学 205

1、亡金经学的传承 206

2、南宋理学在北方的传播 208

3、经学和理学著作 213

二 史学 217

1、编撰当代史事、撰写见闻录 217

2、以诗存史、以文存史 220

3、编撰史论、史籍、姓谱、史学教科书及政典 220

4、传授金朝历史知识、倡修《金史》 221

三 文学 222

1、儒士的诗文著作 224

2、享有文名的儒士 231

3、词、散曲和杂剧的创作 233

四 艺术 236

五 天文、律历和数学 238

六 医学 241

七 对道家文化的贡献 247

第八章 忽必烈接受汉法及对汉文化和儒士的重视 251

一 内立都省 252

1、中书省的建立和任相 252

2、中书省宰执中汉法的支持者和汉儒 253

3、中书省对稳固忽必烈政权和推行汉法所起的作用 256

1、燕京行省札取儒士吏员 257

二 选拔儒士充实中书省及各级官僚机构 257

2、中统二年后继续举用人才 263

三 外设总司和行中书省 264

1、十路宣抚司 264

2、十路宣慰司 267

3、行中书省 268

四 三台并建 270

1、枢密院 270

2、御史台 270

1、翰林兼国史院 273

五 其他官僚机构的设置及传统制度的恢复 273

2、大司农司与劝农桑、兴水利的措施 276

3、太常寺与传统礼乐、祭祀制度的恢复 277

4、司天台与历法革新的准备 282

5、太医院与地方医药机构的设置 282

六 儒学的恢复与学官 283

1、尊孔崇儒 284

2、免儒为奴和确立儒籍 285

3、诸路提举学校官 285

4、至元初对地方儒学机构和学官任职的整顿 289

5、国子监与地方庙学的建立 290

七 忽必烈推行汉法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292

1、实施汉法的过程和意义 292

2、忽必烈对汉文化的了解和倾向 293

3、忽必烈推行汉法的反复和局限性 294

参考文献 298

附录:金元之际人物索引 313

Abstract 342

后记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