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医推拿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罗才贵,刘明军,陈立主编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36455364
  • 页数:49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根据中医的经络,介绍了手法、治疗、功法的基本知识。

总论 1

绪言 推拿学发展简史 1

目录 1

第一节 推拿学与推拿手法 6

第一章 推拿手法基本知识 6

第二节 推拿手法的命名和分类 8

第三节 推拿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 10

第四节 推拿手法操作注意事项 12

第五节 推拿介质与热敷 13

第一节 推拿治疗的基本作用 20

第二章 推拿治疗基本知识 20

第二节 推拿治疗的作用机理 22

第三节 推拿治疗的原则和治法 30

第四节 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方法 36

第五节 推拿治疗的性质和特点 70

第六节 推拿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71

第七节 推拿治疗的注意事项 72

第八节 推拿异常情况的处理 73

第二节 推拿功法的分类和作用 77

第一节 推拿功法和特点 77

第三章 推拿功法基本知识 77

第一节 摆动类手法 79

第四章 成人推拿手法 79

各论 79

上篇 推拿手法 79

一、一指禅推法 80

二、?法 82

附·缠法 82

三、揉法 84

附·滚法 84

第二节 摩擦类手法 86

一、摩法 87

二、擦法 88

三、推法 90

四、搓法 92

五、抹法 93

一、抖法 94

第三节 振颤类手法 94

二、振法 96

一、按法 97

第四节 挤压类手法 97

二、压法 99

三、点法 100

四、捏法 101

五、拿法 102

六、捻法 103

七、踩跷法 104

八、拨法 105

十、挤法 107

九、拧法 107

一、拍法 108

第五节 叩击类手法 108

二、击法 109

三、叩法 111

第六节 运动关节类手法 112

四、弹法 112

一、摇法 113

二、背法 117

三、扳法 118

四、拔伸法 124

一、按揉法 127

第七节 复合类手法 127

二、弹拨法 129

三、推摩法 130

四、勾点法 131

五、扫散法 132

六、拿揉法 133

七、捏脊法 134

一、理法 135

第八节 其他类手法 135

二、梳法 136

四、托法 137

三、插法 137

五、捩法 138

三、一指禅推眼眶法 139

二、一指禅推神庭法 139

第五章 常规操作手法 139

第一节 头面部 139

一、一指禅推印堂法 139

七、鼻旁按揉法 140

六、按揉四白法 140

四、按揉太阳法 140

五、揉前额法 140

十三、点听宫法 141

十二、按揉下关法 141

八、按揉面颊法 141

九、抹面法 141

十、抹额法 141

十一、抹眉弓法 141

十九、指推偏顶法 142

十八、指推正顶法 142

十四、对按头侧法 142

十五、点揉缺盆法 142

十六、分推攒竹法 142

十七、分推头阴阳法 142

二十五、振摩百会法 143

二十四、干洗脸法 143

二十、掐揉睛明法 143

二十一、点鱼腰法 143

二十二、掐人中法 143

二十三、点地仓法 143

一、掌揉颈项法 144

第二节 颈项部 144

二十六、捻耳垂法 144

二十七、捏鼻根法 144

二十八、叩顶法 144

二十九、梳头法 144

七、?肩颈法 145

六、一指禅推颈法 145

二、揉大椎法 145

三、提揉风池法 145

四、拿揉颈项法 145

五、点揉天鼎法 145

十三、掐点颈中法 146

十二、捻捏颈肌法 146

八、?颈项法 146

九、?颈中法 146

十、拿风池法 146

十一、拿颈项法 146

第三节 胸腹部 147

十八、拨颈侧法 147

十四、点揉颈脊法 147

十五、点完骨法 147

十六、掐点风府法 147

十七、拨颈项法 147

七、点揉下腹法 148

六、点揉上腹法 148

一、点揉天突法 148

二、指揉下腹法 148

三、掌揉下腹法 148

四、捻胸肌法 148

五、叠掌按胸法 148

十三、推上腹法 149

十二、推胃脘法 149

八、按髂内侧法 149

九、肋间指推法 149

十、胸部分推法 149

十一、推脾运胃法 149

十九、横擦胸部法 150

十八、对振胁肋法 150

十四、推侧腹法 150

十五、脐部挤推法 150

十六、推下腹法 150

十七、推全腹法 150

二十六、点揉腹中任脉法 151

二十五、双点天枢法 151

二十、点中府、云门法 151

二十一、点揉胸骨法 151

二十二、点压鸠尾法 151

二十三、点揉章门法 151

二十四、点按带脉法 151

三十二、掌振上腹法 152

三十一、指振中脘法 152

二十七、点归来、气冲法 152

二十八、拿腋下法 152

二十九、拿腹法 152

三十、一指禅推上腹法 152

三十九、横摩腹直肌法 153

三十八、横摩上腹法 153

三十三、掌振下腹法 153

三十四、掌振神阙法 153

三十五、对摩胸背法 153

三十六、旋摩上腹法 153

三十七、直摩上腹法 153

四十五、摩髋内缘法 154

四十四、直摩脐旁法 154

四十、斜摩腹部法 154

四十一、斜摩肋下法 154

四十二、合摩侧腹法 154

四十三、横摩中腹法 154

第四节 背腰骶臀部 155

五十、旋揉神阙法 155

四十六、横摩横骨上法 155

四十七、横摩下腹法 155

四十八、斜摩下腹法 155

四十九、旋摩全腹法 155

六、肩背部侧掌击法 156

五、?臀部法 156

一、拿夹脊法 156

二、拿侧腰法 156

三、拿揉腰肌法 156

四、?肩背法 156

十三、掌揉肩背法 157

十二、掌背击肩背法 157

七、佛手掌叩肩背法 157

八、屈拳叩肩背法 157

九、掌根击肩背法 157

十、空拳击肩背法 157

十一、拳背击肩背法 157

十九、揉腰眼法 158

十八、点揉命门法 158

十四、拇指揉膀胱经法 158

十五、点揉天宗法 158

十六、双点天宗法 158

十七、拳揉背部法 158

二十五、腰部分推法 159

二十四、背部挤推法 159

二十、背部直推法 159

二十一、背部分推法 159

二十二、推肩胛内缘法 159

二十三、腰部双掌按揉法 159

三十一、点拿环跳法 160

三十、叠掌按腰法 160

二十六、推臀法 160

二十七、梳肩胛内缘法 160

二十八、掌按胸椎法 160

二十九、桥按肩胛法 160

三十七、背部横擦法 161

三十六、肘点环跳法 161

三十二、掐点脊中法 161

三十三、点揉夹脊法 161

三十四、双点肾俞法 161

三十五、肘点腰眼法 161

四十三、腰部横摩法 162

四十二、推摩背肋法 162

三十八、擦肾俞法 162

三十九、横擦腰骶法 162

四十、一指禅推背法 162

四十一、背部团摩法 162

四十九、推搓夹脊法 163

四十八、拍腰骶法 163

四十四、腰部团摩法 163

四十五、横摩八髎法 163

四十六、臀部直摩法 163

四十七、拍背法 163

五、拿手三阴法 164

四、拿手三阳法 164

五十、推搓八髎法 164

第五节 上肢部 164

一、双拿肩井法 164

二、拿肩上法 164

三、拿肩后法 164

十一、对点内外关法 165

十、点极泉法 165

六、捏揉八邪法 165

七、?肩井法 165

八、?肩周法 165

九、点按阳明三穴法 165

十七、掌揉肩周法 166

十六、捻五指法 166

十二、捏揉四缝穴 166

十三、擦肘外侧法 166

十四、握捏上肢法 166

十五、捏五指法 166

三、按揉股后法 167

二、按揉股四头肌法 167

十八、捏上肢法 167

十九、搓揉上肢法 167

第六节 下肢部 167

一、按揉腹股沟法 167

九、拿腓肠肌法 168

八、拿腘内上法 168

四、按揉腓肠肌法 168

五、拿股内收肌法 168

六、拿足阳经法 168

七、拿足阴经法 168

十六、股后推法 169

十五、股外侧推法 169

十、?股外侧法 169

十一、?股前法 169

十二、?股后法 169

十三、掖腓肠肌法 169

十四、按小腿内侧法 169

二十二、股外侧踩法 170

二十一、股内侧踩法 170

十七、推足外侧法 170

十八、推足底法 170

十九、点阴廉法 170

二十、点承扶法 170

二十八、拿揉膝上法 171

二十七、掌根揉股四头肌法 171

二十三、小腿内侧踩法 171

二十四、踏揉股前法 171

二十五、踏揉股后法 171

二十六、合掌揉股三阴法 171

三十、摩髌骨法 172

二十九、刮膝周法 172

第一节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173

第六章 小儿推拿手法 173

一、推法 173

二、揉法 174

三十一、掌根揉腓肠肌法 174

四、摩法 175

三、按法 175

六、捏法 176

五、掐法 176

八、捣法 177

七、运法 177

十、擦法 178

九、拿法 178

十三、刮法 179

十二、捻法 179

十一、搓法 179

十五、拍打法 180

十四、摇法 180

一、黄蜂入洞 181

第二节 复式操作法 181

十六、按揉法 181

十七、揉捏法 181

三、揉耳摇头 182

二、双凤展翅 182

六、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 183

五、按弦搓摩 183

四、开璇玑 183

八、二龙戏珠 184

七、龙入虎口 184

十一、苍龙摆尾 185

十、乌龙摆尾 185

九、双龙摆尾 185

十四、凤凰展翅 186

十三、凤凰单展翅 186

十二、丹凤摇尾 186

十七、猿猴摘果 187

十六、赤凤摇头 187

十五、凤凰鼓翅 187

二十、打马过天河 188

十九、水底捞月 188

十八、孤雁游飞 188

二十三、飞金走气 189

二十二、大推天河水 189

二十一、引水上天河 189

二十六、黄蜂出洞 190

二十五、?肘走气 190

二十四、飞经走气 190

二十九、运土入水 191

二十八、老汉扳缯 191

二十七、天门入虎口 191

三十二、总收法 192

三十一、老虎吞食 192

三十、运水入土 192

第七章 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位 194

一、百会 195

第一节 头面颈项部穴位 195

五、攒竹(天门) 196

四、高骨(耳后高骨) 196

二、前顶门 196

三、脑空 196

九、眉心(印堂) 197

八、天心 197

六、坎宫 197

七、天庭(神庭) 197

十三、瞳子髎 198

十二、太阳 198

十、山根 198

十一、准头(鼻准) 198

十七、天柱 199

十六、牙关(颊车) 199

十四、迎香 199

十五、人中 199

一、脾经 200

第二节 上肢部穴位 200

十八、桥弓 200

三、少商 201

二、胃经 201

六、肺经 202

五、心经 202

四、肝经 202

八、五经 203

七、肾经 203

十二、大肠 204

十一、小横纹 204

九、五经纹 204

十、四横纹 204

十四、肾顶 205

十三、小肠 205

十七、板门 206

十六、掌小横纹 206

十五、肾纹 206

十九、内八卦 207

十八、内劳宫 207

二十二、大横纹 208

二十一、小天心 208

二十、天门 208

二十五、青筋 209

二十四、总筋 209

二十三、阳穴 209

二十八、三关 210

二十七、列缺 210

二十六、白筋 210

三十一、洪池(曲泽) 211

三十、六腑 211

二十九、天河水 211

三十五、端正 212

三十四、老龙 212

三十二、曲池 212

三十三、十王(十宣) 212

三十八、二扇门 213

三十七、后溪 213

三十六、五指节 213

四十一、精宁 214

四十、威灵 214

三十九、二人上马 214

四十四、甘载 215

四十三、虎口(合谷) 215

四十二、外劳宫 215

四十八、阳池 216

四十七、螺蛳骨 216

四十五、外八卦 216

四十六、一窝风 216

五十一、?肘 217

五十、外间使(膊阳池、支沟) 217

四十九、外关 217

二、膻中 218

一、天突 218

第三节 胸腹部穴位 218

六、中脘 219

五、胁肋 219

三、乳根 219

四、乳旁 219

七、腹 220

十一、肚角 221

十、丹田 221

八、脐 221

九、天枢 221

二、大椎 222

一、肩井 222

第四节 背腰骶部穴位 222

四、肺俞 223

三、风门 223

七、腰俞 224

六、肾俞 224

五、脾俞 224

十、龟尾 225

九、七节骨 225

八、中枢 225

一、箕门 226

第五节 下肢部穴位 226

十一、脊柱 226

三、膝眼 227

二、百虫 227

六、三阴交 228

五、前承山 228

四、足三里 228

八、大敦 229

七、解溪 229

十二、委中 230

十一、太冲 230

九、丰隆 230

十、内庭 230

十五、昆仑 231

十四、仆参 231

十三、后承山 231

十六、涌泉 232

第一节 颈椎病 233

第八章 骨伤科病症 233

中篇 推拿治疗 233

第二节 落枕 237

第三节 前斜角肌综合征 239

第四节 胸胁迸伤 242

第五节 脊柱小关节紊乱 244

第六节 急性腰肌扭伤 246

第七节 慢性腰肌劳损 249

第八节 退行性脊柱炎 252

第九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254

第十节 棘上和棘间韧带损伤 258

第十一节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260

第十二节 骶髂关节扭伤 262

第十三节 肩关节周围炎 264

第十四节 冈上肌肌腱炎 267

第十五节 肱二头肌长头腱滑脱 269

第十六节 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272

第十七节 肱二头肌短头腱损伤 274

第十八节 肩峰下滑囊炎 275

第十九节 肱骨外上髁炎 277

第二十节 肱骨内上髁炎 280

第二十一节 尺骨鹰嘴滑囊炎 281

第二十二节 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 282

第二十三节 腱鞘囊肿 284

第二十四节 下尺桡关节损伤 286

第二十五节 腕管综合征 289

第二十六节 腕关节扭伤 292

第二十七节 梨状肌综合征 294

第二十八节 髋关节滑囊炎 296

第二十九节 髋关节扭伤 298

第三十节 髂胫束损伤 299

第三十一节 退行性髋关节炎 301

第三十二节 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 303

第三十三节 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305

第三十四节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308

第三十五节 髌下脂肪垫劳损 310

第三十六节 退行性膝关节炎 312

第三十七节 腓肠肌损伤 314

第三十八节 踝关节扭伤 315

第三十九节 踝管综合征 319

第四十节 跟腱周围炎 321

第四十一节 跟痛症 323

第一节 感冒 326

第九章 内科病症 326

第二节 咳嗽 327

第三节 哮喘 329

第四节 心悸 331

第五节 中风 333

第六节 眩晕 335

第七节 胃脘痛 337

第八节 呕吐 339

第九节 呃逆 341

第十节 泄泻 342

第十一节 胃下垂 344

第十二节 便秘 346

第十三节 郁证 347

第十四节 不寐 349

第十五节 胁痛 351

第十六节 头痛 352

第十七节 面瘫 355

第十八节 面痛 356

第十九节 癃闭 357

第二十节 淋证 359

第二十一节 遗精 361

第二十二节 阳痿 362

第二十三节 消渴 364

第二十四节 痹证 366

第二十五节 痿证 367

第一节 月经不调 369

第十章 妇科病症 369

第二节 痛经 371

第三节 闭经 373

第四节 更年期综合征 374

第五节 慢性盆腔炎 377

第六节 产后身痛 378

第七节 乳痈 380

第八节 乳癖 381

第九节 子宫脱垂 382

第一节 近视 384

第十一章 五官科病症 384

第二节 麻痹性斜视 386

第三节 眼睑下垂 387

第五节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388

第四节 溢泪症 388

第六节 咽喉炎 389

附·扁桃腺炎 390

第七节 鼻窦炎 391

第八节 牙痛 393

第九节 喉喑 394

第一节 腹泻 396

第十二章 儿科病症 396

第二节 呕吐 397

第三节 腹痛 399

第四节 疳积 400

第五节 便秘 401

第六节 发热 402

第七节 咳嗽 403

第八节 哮喘 404

第九节 惊风 406

第十节 遗尿 407

第十一节 佝偻病 409

第十二节 夜啼 410

第十三节 小儿麻痹后遗症 411

第十四节 小儿肌性斜颈 412

第十五节 小儿臀肌挛缩 413

第一节 指力训练八法 415

第十三章 推拿练功 415

下篇 推拿功法 415

第二节 易筋经 417

第三节 少林内功 426

第四节 八大劲 439

第五节 站桩功 443

第六节 八段锦 446

第七节 十三太保功 451

第一节 一指禅推拿流派 458

第十四章 推拿流派 458

附篇 458

第三节 内功推拿流派 459

第二节 ?法推拿流派 459

第四节 正骨推拿流派 461

第五节 腹诊推拿流派 462

第六节 脏腑经络推拿流派 463

第七节 小儿推拿流派 464

第八节 点穴推拿流派 465

一、手法的力学特点研究 466

第一节 手法的形态学特征研究 466

第十五章 推拿手法研究进展 466

二、手法的能量转化研究 468

一、旋转类脊柱整复手法的力学效应研究 469

第二节 手法的力学效应研究 469

三、手法的生物电信息研究 469

四、手法的深透性研究 469

三、屈伸类脊柱整复手法的力学效应研究 471

二、拔伸类脊柱整复手法的力学效应研究 471

一、手法镇痛作用的研究 472

第三节 手法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472

二、手法改善血液循环作用的研究 474

三、手法对组织损伤修复作用的研究 476

四、手法调节内脏功能作用的研究 479

五、手法的其他作用研究 481

第二节 各部位自我保健推拿 482

第一节 概述 482

第十六章 自我保健推拿 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