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范燕宁,邱耕田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810645242
  • 页数:38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对邓小平发展理论及科学发展观的阐述。

第一章 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

一、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1

前言 邓小平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先导 1

(一)邓小平发展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2

(二)邓小平发展理论形成演化的主要过程 4

二、邓小平发展理论具有自己的独特体系 11

(一)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主题与主线 12

(二)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体系与结构 16

(一)邓小平发展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9

三、确立对待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科学态度 19

(二)邓小平发展理论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 21

第二章 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24

一、邓小平的发展认识论 24

(一)发展本质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 24

(二)发展阶段论: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准确概括 26

(三)全球视野论:从人类发展的高度出发认识中国发展问题 28

二、邓小平的发展方法论 30

(一)发展道路论:对中国社会发展客观必然性的认识 30

(二)发展方针论:中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思想原则 31

(三)发展战略论:依据中国国情的宏观发展规划 32

(四)发展中心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要求 35

(五)发展条件论:实现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客观基础 36

(六)发展动力论: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力量之源 40

(七)发展代价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认识 43

(八)协调持续发展论: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所在 44

(九)发展效益论:提高社会发展的质量水平 46

(十)借鉴发展论:吸收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 47

(一)价值主体论:发展为民 49

三、邓小平的发展价值观 49

(二)价值目标论:共同富裕 51

(三)价值标准论:“三个有利于” 52

(四)价值本质论:开拓创新 53

第三章 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特征与意义 55

一、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主要特征 55

(一)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55

(二)独特的整体性特征 56

(三)明确的战略性特征 57

(四)突出的务实性特征 60

(五)深刻的辩证性特征 61

二、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伟大意义 62

(一)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发展 63

(二)对毛泽东发展理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64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67

三、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深远社会影响 68

(一)邓小平发展理论对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远影响 69

(二)邓小平发展理论对党的建设的深远影响 70

(三)邓小平发展理论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72

一、发展、社会发展与发展观 75

第四章 邓小平发展理论与当代国外发展观 75

(一)发展概念辨析 76

(二)社会发展:含义、特征与功能 77

(三)发展观的含义与本质 89

二、当代国外发展观的发展和演化 92

(一)当代国外发展观的形成及演化 92

(二)当代国外发展观的主要理论特征 97

(三)当代国外发展观的社会影响 99

(一)二者在研究侧重点方面具有相近性和差别性 104

三、邓小平发展理论与当代国外发展观的关系 104

(二)二者在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方面具有差异性 105

(三)二者在社会功能与发展趋向方面具有差别性 106

第五章 从邓小平发展理论到科学发展观 108

一、新时期中国发展研究的形成与发展 108

(一)新时期中国发展研究的形成、发展与演化 109

(二)新时期中国发展研究的社会意义 115

(三)邓小平发展理论是新时期中国发展研究的思想旗帜 116

(一)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广义和狭义理解 119

二、21世纪初中国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意义 119

(二)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背景 120

(三)科学发展观的酝酿形成过程 130

(四)不断完善发展中的科学发展观 141

三、21世纪初中国发展观的特点与意义 144

(一)科学发展观的显著特点 145

(二)科学发展观的社会意义 148

(三)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150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和任务 157

第六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的社会实践基础 157

(一)“小康”社会的当代意蕴 158

(二)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 160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 163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 168

(一)构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169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172

(三)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客观依据 175

三、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伟大意义 179

(一)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 180

(二)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性跨越 182

(三)新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宏伟规划与目标 186

第七章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 190

一、当代发展观由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变革 190

(一)第一次变革:由片面推崇理性因素转向注重经济增长 191

(二)第二次变革:由片面强调经济增长转向关注社会“整体综合发展” 195

(三)第三次变革:由“人类中心主义”转向重视人与环境协调发展 197

二、中国特色人本观的基本内涵 199

(一)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观 200

(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绩观 205

(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人才观 209

(四)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人权观 215

(五)与社会转型相结合的社会保障观 227

三、关于中国特色人本学的哲学思考 238

(一)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 238

(二)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 240

(三)以人为本与人的全面发展 243

(一)全面发展: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53

第八章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253

一、追求社会的全面发展 253

(二)整体文明建设:支撑全面发展的实践基础 260

(三)跨越式发展: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步骤 275

二、追求社会的协调统筹发展 288

(一)统筹城乡发展,突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障碍 289

(二)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地区均衡发展与共同繁荣 291

(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294

(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96

(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全面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298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内涵 301

三、追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01

(二)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统筹协调的发展观 304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306

(四)端正激励机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311

第九章 和平崛起——科学发展观的国际战略理念 320

(一)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提出 321

(二)和平崛起理念的形成背景 321

一、和平崛起理念的提出与形成背景 321

二、和平崛起的内涵 325

(一)崛起的语义与历史上大国崛起的规律 326

(二)我国和平崛起理念的内涵 326

三、和平崛起的战略意义 332

(一)处理国家安全与国家发展之间关系的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统一 332

(二)科学地理解我国长远发展目标,确立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 334

(三)反制“中国威胁论”,拓展我国发展空间 335

四、全球化潮流中的和平崛起 336

(一)抓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推进和平崛起 337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消除和平崛起的主要障碍 338

第十章 实践原则和理论意蕴——对科学发展观的再认识 342

一、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原则 342

(一)科学发展观的自律原则 342

(二)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原则 347

(三)科学发展观的自律原则和创新原则的辩证关系 350

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蕴 351

(一)科学发展观的求真意蕴 352

(二)科学发展观的求善意蕴 354

(三)科学发展现的求美意蕴 356

(四)社会发展之真、善、美关系 360

(五)理想的社会发展应当是真、善、美相统一的发展 363

三、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366

(一)科学发展观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飞跃 366

(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了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观点,强调了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 367

(三)科学发展观坚持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观点,强调了发展的可持续性 369

(四)科学发展观坚持了人民是历史主体的观点,强调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 370

结束语 科学发展观——21世纪中国发展的实践指南 372

后记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