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1 高速铁路 1
1.1.2 无砟轨道技术 1
1.1.3 调整层所用材料及其研究进展 6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8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8
1.2.2 存在的问题 12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6
1.4 技术路线图 16
1.5 主要研究成果 17
1.5.1 FHDC的设计理论基础 18
1.5.2 建立了水泥初始水化热—流变模型(热—黏模型) 18
1.5.3 FHDC的充盈性及高精度界面测试方法与控制技术 19
1.5.4 FHDC工程应用的关键技术 20
第2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2.1 主要原材料及其性质 21
2.1.1 胶凝材料 21
2.1.2 骨料 21
2.1.3 功能调整组分 22
2.1.4 水 22
2.2 试验方法 22
2.2.1 流变性能试验方法 22
2.2.2 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24
2.2.3 电通量试验方法 25
2.2.4 混凝土抗冻性试验方法 25
2.2.5 干燥收缩试验方法 25
2.2.6 早期抗裂试验 25
2.2.7 微观测试方法 25
第3章 FHDC设计理论基础 26
3.1 FHDC设计理论基础 26
3.1.1 密闭大面积薄板空间的充盈性设计技术理论分析 26
3.1.2 超长时间工作性能设计技术理论分析 30
3.1.3 高精度界面设计理论与技术 31
3.1.4 长寿命设计理论与技术 32
3.2 FHDC设计准则 32
3.2.1 工作性能 32
3.2.2 力学性能 33
3.2.3 耐久性能 33
3.2.4 施工工艺 33
3.3 FHDC设计方案 33
3.3.1 流动模型 33
3.3.2 两种设计方案 34
3.3.3 两种方案的比较 34
第4章 FHDC流变性能与热—黏模型研究 35
4.1 水泥早期水化热—流变模型的提出 35
4.1.1 水化热性能 35
4.1.2 水泥浆体经时流变特性模型 36
4.1.3 水泥水化热—流变模型(热—黏模型)的提出 37
4.1.4 热—黏模型的动力学分析 38
4.1.5 热—黏模型的意义 40
4.2 功能组分对热—黏模型的影响规律 41
4.2.1 减水功能组分对水泥水化历程的调控作用机理 41
4.2.2 黏度改性功能组分对水泥水化历程的调控作用机理 44
4.2.3 气相调控功能组分对水泥水化历程的调控作用机理 47
4.2.4 矿物掺和料对水泥水化历程的调控作用机理 49
4.2.5 功能调整组分的优化调控技术路线 54
4.3 机理分析 55
4.3.1 XRD测试 55
4.3.2 SEM测试 56
4.4 本章小结 57
第5章 FHDC的充盈性及高精度界面测试方法与控制技术 59
5.1 充盈性评价方法的建立 59
5.2 灌注界面气泡的评价方法 61
5.3 工作性能和灌注界面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62
5.3.1 基准配合比设计 62
5.3.2 工作性能和灌注界面性能的影响因素 63
5.4 机理分析 70
5.4.1 混凝土中气泡的产生、破灭和稳定机理 70
5.4.2 均质性与表面气孔率的关系 72
5.5 本章小结 74
第6章 FHDC基本性能及耐久性研究 75
6.1 配合比的确定 75
6.2 力学性能 76
6.2.1 强度 76
6.2.2 静力抗压弹性模量 78
6.3 体积稳定性能 78
6.3.1 干燥收缩性能 78
6.3.2 早期开裂性能 79
6.4 耐久性能 81
6.4.1 抗冻性能研究 81
6.4.2 电通量 83
6.5 本章小结 84
第7章 FHDC工程应用研究 86
7.1 自密实混凝土施工工艺研究 86
7.1.1 搅拌工艺研究 86
7.1.2 运输工艺研究 88
7.1.3 灌注工艺研究 89
7.2 自密实混凝土质量控制 98
7.2.1 原材料质量控制 98
7.2.2 施工质量控制 99
7.3 自密实混凝土工程应用研究 100
7.4 本章小结 102
参考文献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