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1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4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6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9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12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2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4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9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21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1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23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25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7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7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30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1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33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33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36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38
本章小结 40
参考书目 41
思考题 42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43
第一节 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44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提出和确立 44
二、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46
三、党的思想路线的发展 47
第二节 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指导意义 48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48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53
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54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54
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56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59
四、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60
本章小结 62
参考书目 63
思考题 63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65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65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65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68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70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70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76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79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79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三大法宝 81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86
本章小结 87
参考书目 88
思考题 88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89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89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 89
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础和条件 91
三、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93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96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96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0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05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105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07
本章小结 109
参考书目 110
思考题 110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11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11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11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113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116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16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20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21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21
二、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23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27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28
本章小结 130
参考书目 131
思考题 131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32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132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32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37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41
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4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4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及其科学内涵 14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制定及其主要内容 150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153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53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56
本章小结 159
参考书目 159
思考题 160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61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61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61
二、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64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166
一、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66
二、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167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68
第三节 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 170
一、实行对外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170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73
三、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75
本章小结 176
参考书目 177
思考题 178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79
第一节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9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选择过程 179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81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8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86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186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89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92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94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94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95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97
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3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203
二、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205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08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11
五、统筹区域发展 213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14
本章小结 217
参考书目 218
思考题 219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220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220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20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222
第二节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33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33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235
第三节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237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37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239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240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241
本章小结 244
参考书目 245
思考题 245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46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46
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246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249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251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53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54
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256
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257
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58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260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260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 261
三、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263
本章小结 266
参考书目 266
思考题 267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68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68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268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271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272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274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274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277
本章小结 283
参考书目 284
思考题 284
第十二章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285
第一节 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85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285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286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287
第二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288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确立 288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291
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292
第三节 “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294
一、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 294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 295
三、香港、澳门回归后落实“一国两制”的实践 296
第四节 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297
一、新形势下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297
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 300
三、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302
本章小结 305
参考书目 306
思考题 307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308
第一节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308
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308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12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315
第二节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18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318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322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323
本章小结 325
参考书目 326
思考题 326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328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328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328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32
三、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333
四、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334
五、加强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337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40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形成和确定的依据 340
二、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342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344
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执政的宗旨 346
五、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348
本章小结 355
参考书目 356
思考题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