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
1.2 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方法 4
1.3 基本概念界定 7
1.4 本书创新之处 13
1.5 本书的结构安排 14
2 理论综述:就业理论与研究 16
2.1 转移就业理论、发展及评述 16
2.2 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研究及评述 26
2.3 本书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重点 32
2.4 本章小结 33
3 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效应 34
3.1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现状、演进与效应 34
3.2 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村个体家庭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3.3 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收入分配效应的实证分析 49
3.4 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农村经济发展效应 64
3.5 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经济增长效应 72
3.6 本章小结 86
4 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从效应到机制 88
4.1 中国非农就业效应与非农就业机制的关联性 90
4.2 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效应与非农就业选择 97
4.3 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就业机制 116
4.4 本章小结 119
5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的理论分析 120
5.1 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120
5.2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的技术经济学诠释 131
5.3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的博弈论解释 145
5.4 本章小结 156
6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的劳动力市场研究 158
6.1 农村劳动力非农劳动供给机制 159
6.2 农村劳动力非农劳动需求机制 178
6.3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支持机制 198
6.4 案例分析:江苏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与效应 214
6.5 案例分析:浙江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及其经济效应 223
6.6 本章小结 231
7 中国农村劳动力稳定非农就业机制——以农民工市民化促就业转型 233
7.1 从中国农业发展看“刘易斯转折点” 233
7.2 “民工荒”视阈下中国“刘易斯转折点”的特点 239
7.3 从中国“刘易斯转折点”看农民就业转型 247
7.4 农民就业转型的路径——农民工市民化 255
7.5 农民(工)市民化与农地权益保护 260
8 完善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 273
8.1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的国际比较 273
8.2 完善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 282
8.3 本章小结 290
9 结论、政策性建议与展望 291
9.1 结论 291
9.2 政策性建议 292
9.3 未来研究展望 299
研究期间给国家有关部门和天津市上报的咨询报告 301
报告一:“民工荒”现象新特点及破解思路 301
报告二:建议国家实行农村中职“9+2”义务教育 306
报告三:天津市“三改一化”中“农转非”约束与破解思路 310
报告四:转制社区适应性转型的路径选择 314
报告五:农地流转中要确保耕地安全和粮食安全 318
报告六:农业科技创新中人才约束与破解 322
附表 327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入户调查 332
参考文献 334
后记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