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第一部分 特殊年代的特殊报道 5
特殊时期新闻报道纪实 5
一 党的“九大”报道——特殊时期新闻报道的代表作 5
二 从国庆20周年报道看对新闻从业者的政审 10
三 “5·20”声明播出始末 13
四 国庆25周年录音报道纪实 17
五 林彪叛逃前后与叶群“抓电台、炸电台” 21
六 安东尼奥尼与影片《中国》的风波 42
七 粉碎“四人帮”时的中央电台(续篇) 51
八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宣传始末 71
九 从“天安门事件”到“天安门运动” 85
十 乒乓外交和转播农民篮球赛——兼谈体育报道的演变与联想 92
特定时期的宣传特点 115
一 “四清”——“文革”的前奏 115
二 “文革”初期的特殊宣传 121
三 “文革”特色节目设置与演变 127
四 我办《全世界人民热爱毛主席》节目 130
五 中央电台的文艺广播 133
六 中央电台的抢先夺权 137
七 军事管制下的广播电台 140
八 阴差阳错我走上管理宣传岗位 144
九 毛主席就对外宣传做出批示 147
十 恢复中央电台少数民族语言广播 152
第二部分 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曲折过程 161
一 伟大的转折——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宣传工作的转变过程 161
二 报道大邱庄纪事 203
三 中国与南斯拉夫关系的曲折发展——中外关系与舆论宣传 214
四 克里姆林宫红旗落地的前后——苏联解体时的舆论斗争与我宣传应对策略 228
五 克林顿总统访华——复杂舆论环境的应对 264
六 北约袭击南联盟——复杂真伪的舆论战 271
七 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报道纪实 291
八 “人权”入宪前后 301
九 拉萨事件与火炬传递——西方反华舆论反华透视 312
第三部分 广播新闻实践的多维度思考 349
广播新闻面面观 349
一 新闻在广播中的位置 349
二 广播新闻的稿源 352
三 中央电台的记录新闻 358
四 重要新闻的播出与重播 360
五 《新闻报摘》的特点与工作方式 362
六 《全国联播》节目 370
中央电台播出轶事 373
一 一首没有唱响的《国歌》 373
二 曾经播出的毛主席生日祝词 376
三 中央电台节目的开始曲与结束曲 378
四 广播称谓的演变 382
五 王震与评书《三国演义》 384
播音与播音员纪事 387
一 初识播音趣事 387
二 只有“两个播音员”的电台 389
三 中央电台的播音基调和风格 391
四 转播开国大典:中央电台的骄傲 392
五 对“大论战”中播音的再认识 394
六 播音员的考核上岗 397
七 “文革”时期的反常播音 398
八 记“文革”中一次播音员的选拔活动 402
九 艰难的播音改革 404
十 播音员与节目主持人 407
十 一播音员的穿着风波 411
第四部分 国际新闻传播之我见 415
“首都有座外文城”——中国外文局与对外传播 415
一 意想不到的工作调动 415
二 初进外文局的尴尬 418
三 我所知道的外文局 421
四 新时期书刊网外宣面对的新问题 433
五 外文局宣传格局的历史性变化 436
六 不可不说的翻译问题 441
七 “中国网”落户外文局 445
八 记忆爱泼斯坦 451
九 《政协提案的故事》丛书诞生记 461
中西观念的碰撞与磨合——再谈“99《财富》上海全球论坛” 468
一 双赢:寻求利益的结合点 468
二 磨合:不同文化的碰撞与协调 469
三 经济:无法摆脱的政治 471
四 简明:与国际的沟通 472
五 媒体:观念与应对 475
附:美国《时代》周刊总编辑眼中的中国 478
战争与宣传舆论——从伊拉克战争看宣传舆论战 485
一 宣传舆论是第二战场 485
二 战争报道的开放与控制 486
三 未能“正名”出师不利 491
四 特殊时期的“特殊报道” 492
五 空前的心理战 498
六 战争与媒体 500
七 战争与记者 502
出访见闻——访问澳大利亚、新西兰纪实 508
一 飞行途中看日出 508
二 游悉尼湾见故人 510
三 服务就是报道 511
四 “形象司”:如何应对记者? 515
五 扑朔迷离的新闻观 518
六 行业性隐蔽管理方式 523
七 多元文化与报道中国 524
八 西方媒体批评国家领导人之谜 527
九 访问后的几点思考 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