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社会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16
第一节 实事求是的根本哲学观点 16
一、邓小平实事求是根本哲学观点的理论渊源 17
二、邓小平赋予实事求是观点以丰富内涵 20
三、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28
四、实事求是是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思想基础 31
第二节 实践唯物主义的新发展 35
一、实践唯物主义的提出 35
二、邓小平对实践唯物主义的创造性发挥 39
第三节 对事物矛盾问题精髓的运用和发展 49
一、共性个性关系的原理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49
二、邓小平运用矛盾问题精髓学说,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51
第二章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 6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 62
一、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 63
二、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68
第二节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76
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首先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 77
二、根据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确定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81
三、坚持发展生产力,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当前最大的政治 84
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 89
五、发展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 91
六、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一切工作是非的最根本的标准 93
第三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95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反映了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 96
二、依靠科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思想 103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的发展 112
第三章 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 119
第一节 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119
一、承认不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120
二、尊重领袖,爱护领袖;厌弃个人崇拜和神化领袖 122
三、反对歌功颂德之风,以防止个人崇拜 125
四、改革和健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以确保领袖、政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28
五、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于调动人民创造历史的主动性 132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中国各阶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客观分析 133
一、明确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力量,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134
二、海内外一切爱国同胞都是祖国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力量 144
三、依靠全国各民族的团结合作,实现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147
第三节 对群众路线的新发展 150
一、决策从群众利益出发 150
二、尊重群众首创精神 156
三、加强群众路线法制化 160
第四章 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64
第一节 社会变革的两种基本形式 164
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正确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间的矛盾问题 165
二、邓小平第一个提出革命和改革都是解放生产力 166
三、改革是社会繁荣发展的战略性措施 169
四、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变革的形式 173
第二节 改革是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176
一、历史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 176
二、改革不是背离马克思主义 184
三、改革使社会主义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 189
第三节 中国当前改革的特点和邓小平的理论贡献 191
一、改革是第一次革命的继续 191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93
三、这次是全面改革 195
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经济体制改革入手,带动政治体制、教科文等管理体制的改革 196
五、从中国国情出发,改革从农村开始,再转到城市 198
六、经过14年的探索,找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
七、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解决好党政关系,对政府管理职能、机构设置、人事制度等作相应的改革 202
八、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改革教科文管理体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205
九、改革是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地展开,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创造,加以总结提倡;是非靠实践检验 206
十、改革成败的检验,坚持生产力标准 207
第五章 开放的世界与和平的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 209
第一节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209
一、从近代起,社会发展不能脱离世界历史进程 210
二、当今世界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是世界经济中同时并存的两种趋势 213
三、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的挑战 215
第二节 维护世界和平,创造社会发展的良好国际条件 217
一、和平与发展是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217
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220
三、第三世界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平力量共同努力,战争可以避免 222
四、处理国际事务应该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代替霸权政治 226
第三节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 230
一、全面正确地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230
二、正确评价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234
三、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237
第四节 全方位的开放战略 241
一、开放战略为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创造良好条件 241
二、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 242
三、对内对外,对世界各国的全方位开放 243
四、对外开放内容的多样性 245
五、发挥原工商业者的作用,探索开放经验 246
六、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积累经验,辐射内地,逐步扩大开放 247
七、在内地要造几个香港 250
第六章 社会内部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 252
第一节 社会的生命力在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252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 253
二、邓小平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255
第二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26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自内部的协调发展 26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 266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法制和精神文明与之协调发展 268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269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要求精神文明与之协调发展的经济 274
第四节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人们自觉促进社会主义协调发展的方法论 280
一、社会协调发展是通过人的创造活动实现的 280
二、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结合 284
结束语 288
后记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