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系统科学的发展概况 3
1.1.1 20世纪20—30年代的系统观点 3
1.1.2 系统科学的开创时代 3
1.1.3 系统科学的重大进展 3
1.1.4 系统科学体系的初步建成 4
1.2 系统学与复杂系统学的创建与发展 4
1.2.1 系统学的设计阶段 5
1.2.2 系统学讨论班的重要进展 5
1.2.3 大成智慧工程的提出与发展 5
1.2.4 系统科学理论在我国的某些进展 6
1.3 本书的体系结构 7
第1篇 人机系统的数学模型 13
第2章 人的数学模型 13
2.1 人的行为控制与决策模型 15
2.1.1 人的行为控制模型 15
2.1.2 人的决策模型 21
2.2 人的热调节数学模型以及人的热应激与冷应激反应 22
2.2.1 人体热调节系统的控制框图 23
2.2.2 人体生物热方程 24
2.2.3 人体热调节的生理学模型 27
2.2.4 热应激时人体的生理反应 29
2.2.5 冷应激时人体的生理反应 29
2.2.6 高温对人体以及作业带来的影响 30
2.2.7 低温对人体以及作业带来的影响 31
2.3 人的热舒适模型及其评价指标 32
2.3.1 人体与周围环境的热交换以及热平衡方程 32
2.3.2 范格的热舒适方程 37
2.3.3 人的热感觉以及六种评价指标 40
2.4 人的可靠性模型及其研究方法 46
2.4.1 基本可靠性指标以及常用的概率分布函数 46
2.4.2 连续作业时人的可靠性模型 49
2.4.3 非连续作业时人的可靠性模型 49
2.4.4 人的可靠性研究方法 50
2.4.5 人可靠性的基本数据 51
第3章 机的数学模型 54
3.1 机的动力学特性分析 54
3.1.1 易操作性的三个特征 54
3.1.2 机的特性描述及其机的动力学特性分类 55
3.1.3 可操作性的比较 56
3.2 机的易维护性以及机的本质可靠性 57
3.2.1 易维护性的设计原则 57
3.2.2 基本维修性指标 58
3.2.3 机有效性的特征量 60
3.2.4 机的本质可靠性 62
3.3 飞行器飞行的动力学基本方程组及其典型坐标系 63
3.3.1 四种常用的坐标系 64
3.3.2 飞机质心的运动方程组 65
3.3.3 飞机刚体的动力学方程组 67
3.4 小扰动线化运动方程及其分离过程 70
3.4.1 运动方程的线化 70
3.4.2 小扰动方程的分离 70
3.5 纵向与横航向小扰动方程组中力与力矩项的处理 71
3.6 纵向动稳定性问题的两种典型运动模态 74
3.6.1 纵向扰动短周期运动的简化分析 76
3.6.2 纵向扰动长周期运动的简化分析 77
3.7 横航向动稳定性问题的三种典型运动模态 77
第4章 人机闭环系统的数学模型 79
4.1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描述函数法及稳定性分析 79
4.1.1 研究人机闭环系统的意义 79
4.1.2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描述函数法以及复杂系统的简化 80
4.1.3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Nyquist稳定性判据 82
4.1.4 非线性控制系统周期运动的稳定性分析 83
4.2 人机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以及McRuer模型的Pade近似 84
4.2.1 几个重要概念以及Mason增益公式 84
4.2.2 系统的三种基本连接形式以及结构图的等效变换 89
4.2.3 人机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以及超越函数的Pade近似 93
4.2.4 驾驶员的操作特性模型 94
4.2.5 飞机等效系统的数学模型 94
4.3 基于智能算法的人机闭环系统数学模型 96
4.3.1 小波神经网络的一种基本结构模型 96
4.3.2 小波函数的选择 98
4.3.3 网络能量函数以及神经元之间连接权重的确定 98
4.4 Neal-Smith准则的数学表达以及人机匹配的量化 99
4.4.1 Neal-Smith准则的数学描述 102
4.4.2 人机系统最佳匹配参数的确定 103
4.5 系统灵敏度分析的数学描述 104
4.5.1 对参数TL的灵敏度 104
4.5.2 对参数τ?的灵敏度 105
4.6 驾驶员操作特性模型样本库的一种创建方法 105
4.6.1 含五个参数的McRuer数学模型 106
4.6.2 五种典型输入信号及其Laplace变换 106
4.6.3 人机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 108
4.6.4 基于正交设计方法的样本数据库的创建 109
第5章 人机系统的经济模型以及DEA方法 111
5.1 价值形式的投入产出模型 112
5.1.1 四种基本的平衡关系 113
5.1.2 七种基本的技术经济参数 114
5.1.3 部门间投入产出综合平衡模型的两种基本形式 116
5.2 实物形式的投入产出模型 118
5.2.1 部门分类问题 118
5.2.2 实物型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与特点 119
5.2.3 实物型投入产出模型在经济工作中的应用 120
5.3 考虑环境保护时的投入产出模型 120
5.3.1 模型的基本结构及其基本方程组 121
5.3.2 矩阵?的三种取值分析 123
5.4 部分数据为灰色量时投入产出的优化模型 123
5.4.1 三种不确定性的数学方法 123
5.4.2 灰色特征值与灰色特征向量 124
5.4.3 灰色投入产出优化模型 125
5.5 动态投入产出模型 126
5.5.1 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结构 126
5.5.2 静态逆与动态逆 128
5.6 线性规划的对偶问题以及影子价格 130
5.6.1 线性规划的标准形式以及对偶问题 130
5.6.2 影子价格 130
5.7 非线性规划问题的建模及其主要的求解策略 132
5.7.1 几种非线性规划问题模型的建立 132
5.7.2 非线性规划问题的主要求解策略 133
5.8 非线性规划中Lagrange乘子的经济含义以及有约束问题的罚函数法 133
5.8.1 有等式约束时非线性规划问题的罚函数 134
5.8.2 有不等式约束时非线性规划问题的罚函数 134
5.9 DEA方法及其模型的拓展 135
5.9.1 DEA方法的最基本模型——C2R模型 136
5.9.2 传统与广义DEA方法 139
5.10 人机系统经济模型的改进与完善 140
第2篇 人机系统的分析与评价方法 145
第6章 人机系统的几种重要评价分析方法 145
6.1 人机系统的三个基本理论与系统评价的四项指标 145
6.1.1 控制论与模型论 145
6.1.2 优化论以及Nash-Pareto优化策略 147
6.1.3 系统总体性能评价的四项指标 149
6.1.4 各项评价指标的内涵与评价方法 149
6.2 系统建模的原则以及建模的几类数学方法 151
6.2.1 系统建模的要求与原则 151
6.2.2 描述系统模型的几类数学方法 152
6.3 层次分析(AHP)评价方法 152
6.3.1 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153
6.3.2 判断矩阵的构造 153
6.3.3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154
6.3.4 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155
6.3.5 层次分析法的主要计算步骤 156
6.4 系统的模糊数学分析评价方法 160
6.4.1 模糊关系及其运算 160
6.4.2 多因素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162
6.5 故障树分析(FTA)评价方法 166
6.5.1 故障树分析的用途与作用 166
6.5.2 故障树的建造与规范化 167
6.5.3 故障树最小割集的Fussel-Vesely算法 171
6.5.4 故障树定量分析方法概述 172
6.6 人机系统可靠性分析与相关算法 173
6.6.1 人机系统可靠性分析的简易模型 173
6.6.2 事件树分析评价方法 178
6.6.3 事件树与故障树分析方法的综合应用 181
6.7 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一类人机交互显示界面评价方法 184
6.7.1 EEG和EP的发现 185
6.7.2 CNV和P300 185
6.7.3 心理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诞生 186
6.7.4 听觉MMN和视觉MMN 186
6.7.5 涉及语言加工的ERP成分 186
6.7.6 关于ERN的研究 186
6.7.7 ERP的定义以及ERP数据的提取过程 187
6.7.8 脑功能成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87
6.7.9 脑电、心电、眼电三类电生理指标的筛选 189
6.7.10 基于多生理指标的脑力负荷预测模型 190
第3篇 人机系统性能的预测与优化方法 197
第7章 人机环境系统性能的预测以及系统风险评价的决策分析 197
7.1 人机环境系统性能预测的智能算法 197
7.1.1 小波神经网络的训练学习过程 197
7.1.2 模糊神经网络的训练学习过程 199
7.1.3 两个典型算例的计算与分析 200
7.2 灰色系统性能的预测 203
7.2.1 GM(1,N)灰色模型 204
7.2.2 典型算例以及关联度的计算 206
7.2.3 灰色系统的预测 210
7.3 系统风险评价中的几种方法与多指标Bayes决策分析 212
7.3.1 风险的概念以及风险存在的必要条件 212
7.3.2 风险评价的综合分析方法 213
7.3.3 风险估计与组合决策 214
7.3.4 多指标Bayes决策分析 217
第8章 人机系统的多目标优化算法 221
8.1 系统的Nash分解法 222
8.2 一种确定权重的简捷方法 224
8.3 遗传算法的生物学基础以及改进的Pareto遗传算法 225
8.3.1 遗传算法的生物学基础 225
8.3.2 改进的Pareto遗传算法 227
8.4 Nash-Pareto优化策略 228
8.5 Nash-Pareto-RSOW优化算法 229
8.6 Nash-Pareto-RS优化算法 229
8.7 NSGA优化算法 229
8.8 模糊神经网络以及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优化策略 231
8.8.1 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分类以及常用的激发函数 231
8.8.2 离散型和连续型Hopfield网络 232
8.8.3 BP网络及其相应算法 234
8.8.4 模糊Hopfield网络 237
8.8.5 遗传算法优化模糊推理规则的策略 239
8.9 基于广义模型与集成方法的大系统智能优化以及自寻优策略 240
8.9.1 大系统中模型的适用性问题以及广义模型的概念 240
8.9.2 三代控制理论的发展以及第四代控制理论的预测 242
8.9.3 大系统智能控制与优化的类型及其控制方法 243
8.9.4 多级自寻优策略 244
8.10 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方法与优化策略 246
8.10.1 综合集成方法的提出以及主要特点 246
8.10.2 综合集成系统的结构与分析 247
8.10.3 综合集成与螺旋式推进 248
8.10.4 基于人机结合综合集成系统体系的优化策略 248
8.11 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中的应用 249
8.11.1 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层次 249
8.11.2 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思想以及人机结合的思维方式 251
8.11.3 系统科学思想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中应用的实例 253
8.11.4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的研究需要综合集成方法 264
第4篇 人机系统的哲学与法学基础以及人因事故预防 275
第9章 事故的预防以及危险源的控制 275
9.1 复杂人机系统中操作人员失误的分析与量化 275
9.1.1 人因失误的定义与分类 275
9.1.2 人因事故的基本特征 276
9.1.3 事故因果理论 277
9.1.4 能量意外转移理论 279
9.1.5 轨迹交叉理论 280
9.1.6 基于人体信息处理的人因失误事故模型 281
9.1.7 事故的统计规律与预防原则 282
9.1.8 复杂人机系统中操作人员失误的量化处理与分析 283
9.2 人可靠性分析方法的选择及其比较标准 290
9.2.1 HRA方法的选择 290
9.2.2 HRA方法的比较标准 292
9.3 固有危险源的控制技术 293
9.3.1 固有危险源的含义 293
9.3.2 固有危险源的控制方法 294
9.4 人因事故的预防 296
9.4.1 人的能力以及人作业时具有的硬件与软件状态 296
9.4.2 人因失误的预防措施 296
第10章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中涉及哲学和法学范畴的几个重要问题 299
10.1 系统哲学研究的现状 299
10.1.1 系统科学发展的简要回顾 300
10.1.2 国外系统哲学研究的现状 306
10.2 系统哲学研究的范畴体系以及认识系统的最根本方法 307
10.3 系统哲学中系统演化的三个基本规律 308
10.3.1 系统功能最优化规律 308
10.3.2 系统结构有序化规律 311
10.3.3 子系统协同作用规律 314
10.4 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以及研究系统的四种基本方法 318
10.4.1 系统方法及其四项基本原则 318
10.4.2 研究系统的四种基本方法 321
10.5 钱学森系统学的哲学基础 324
10.5.1 “老三论”与“新三论”及其哲学基础 324
10.5.2 复杂性、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及其发展 326
10.5.3 钱学森的系统学及其综合集成方法 327
10.6 安全生产中的伦理问题 330
10.6.1 安全伦理的基本观点 331
10.6.2 安全行为伦理的构建以及对企业和员工的基本要求 332
10.7 大气环境与宇宙空间科学中的几个法律问题 334
10.7.1 航天科学的发展不可忽视太空环境的保护 334
10.7.2 与大气层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的国际法律文件 336
10.7.3 空间环境的损害以及空间环境保护制度 339
10.7.4 空间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渊源与法律制度 340
10.7.5 加强外太空空间法研究刻不容缓 340
10.7.6 寻找地外生命的艰辛历程和对地球家园的珍爱 341
10.8 从国际环境问题看软法与硬法的作用 345
10.8.1 涉及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相关国际法律文件及其初步分析 345
10.8.2 软法及框架公约现象的分析 347
10.8.3 软法与硬法相结合是解决国际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348
10.9 加强知识产权战略管理,注重专利实施中的制度建设 348
10.9.1 规制知识产权滥用问题的必要性 348
10.9.2 知识产权滥用在各国法律中的含义及其相应规制制度 349
10.9.3 TRIPs协议的两种取向 351
10.9.4 我国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简况 351
10.9.5 努力完善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制度 352
10.10 安全与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 352
10.10.1 我国确定安全生产方针的基础与原由 352
10.10.2 安全与生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353
10.10.3 安全应放在企业各项工作的首位 353
10.10.4 “预防为主”是落实“安全第一”的基础 353
10.10.5 发展清洁生产,从源头上铲除污染源 354
10.11 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以及监督管理和安全监察法律制度 360
10.11.1 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法律文件 360
10.11.2 与安全生产相关的其他重要法律、行政法规和标准 360
10.11.3 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以及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 361
10.11.4 监察机关的监督以及安全监察立法 362
10.11.5 国际劳工标准在我国的实施 362
参考文献 364